劉秀梅
課堂導入在一節課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既是教學過程的起始環節,也是創設良好課堂教學情景的重要一環,是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目前的研究幾乎全集中在以學生為研究對象的導入方法和策略上,但通過課堂觀察發現,課堂導入的決定權完全在于老師,在地理原生態課堂中嚴重存在著忽略導入環節、不關注實踐層面的作用和價值、教師按照自己的喜好任意取舍、不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等問題。這些問題影響著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感知效果,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狀態。精彩的課堂導入能使學生懷著一種期待的心情,渴望著新課的開始。它一方面能夠實現新舊知識的順利過渡、對接,另一方面又能夠激發學生興趣、豐富課堂內容、拓展學生思維,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拉近師生距離、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由此可見,對高中地理課堂導入環節的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很高的實用價值。
借助本人是2107年國家和自治區“一師一優課”評委的機會對近百節“優課”的視頻、銀川市的29節優質課評比、26節常態課中教師的導入環節作為觀察研究對象,同時還利用師生問卷調查、師生訪談作為課堂觀察分析數據的補充。
一、存在的問題
本文在對課堂觀察、問卷調查和師生訪談的基礎上,對原始資料進行融合、分類整理后,形成了以下幾方面的觀點。
(一)普遍存在的問題
1.教師的課堂導入存在誤區。
人們對某種食物的喜好往往取決于第一口的嘗試,那么老師的課堂導入就相當于一節課的“第一口”。一個精彩的導入,既使學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強烈的求知欲望,讓課堂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應該受到老師的高度重視。但在課堂觀察中卻發現在實際教學中普遍存在教師導入意識淡漠、功能認知模糊、設計視角單一、實施范圍狹小等誤區。
2.學生和老師的觀念存在沖突。
隨著時代的變化,學生越來越喜歡接受新鮮的事物,語言和興趣緊跟時代,對課堂導入的需求也有著符合他們年齡和時代的特征。而老師隨著教齡的增長,與學生的年齡差距越來越大,很多老師已經不能很好地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征,不能做到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和實施教學。觀察數據顯示在對導入環節的理解和認知上,師生的觀念之間存在著較為嚴重的沖突,學生認為導入環節既重要又需要,而老師認為無所謂,取舍很隨意。
3.師生對導入形式的喜好不一致。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和電子產品的廣泛普及,學生對能開拓眼界,交互性、實時性、參與性強的導入方式比較渴望。多媒體導入、創設情景導入、故事導入是學生最喜歡的導入方式。提問、講評作業(試卷)、直接進入是老師最常使用的、學生最不喜歡的導入方式。訪談中學生談到,老師經常使這些方式會讓學生對地理課感到厭惡,甚至想逃避。
4.學段越高導入環節越少。
不同學段的學生雖然學習的內容、習慣、方法、目標不完全一致,但學生對新鮮有趣、啟迪思維的導入方式同樣感興趣。但觀察發現,學段越高老師使用導入的幾率越低,老師的導入行為意識淡漠是由高考升學壓力越來越大所致。
5.不同課型導入環節差距很大。
在將近100節的省、部級“一師一優課”的錄像課和24節市級優質課的觀察中發現,全部都有精心設計的導入環節,而在26節常態課中能看出有精心設計導入環節的只有兩節。這反映出很多老師把課堂導入作為“作秀”來看待,是為表演來服務的。同時在課堂觀察中還發現地理新授課中的導入環節明顯高于復習課、練習課和講評課。
(二)需要注意的問題
在觀察中還發現了一些比較反常的現象,針對該現象又專門進行了學生訪談,歸納整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值得注意。
1.導入缺乏地理特色。
在課堂觀察和調查中發現很多地理課的導入和其他學科沒什么不同,地理特點不突出、導入話題和地理時事關系不大,演示方式陳舊、多媒體技術手段落后,無法引起學生的共鳴,其結果自然就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了。這種現象提醒我們地理教師,在新課導入的技術應用、內容選擇、方案設計、展現形式等方面要認真研究、多下功夫,多挖掘學生感興趣的地理話題,盡量貼近現實生活,以學生喜歡的方式展現出來,讓更多的學生對地理課感興趣,迅速進入老師所構建的地理情境中去。
2.導入效果不盡人意。
導入的質量在某種程度上直接影響著整節課的教學效果。但在觀察中卻發現學生對導入環節并不在意。在訪談中學生坦言,相當一部分老師雖有導入環節,但導入效果很一般,有和沒有導入環節區別不大。如果導入的過程過于隨意,缺乏針對性和適切性,學生感受不到導入的意義,自然認為沒有導入的必要了。當導入效果良好時,往往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開拓思維,調動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傳導情感,創造出和諧的課堂氣氛。效果的好壞直接決定著學生的重視程度。
3.導入模糊,指向不明。
在問卷調查中,學生最不喜歡的導入方式之一是“直接進入”,但竟然還有高達24.2%的學生希望老師用“直接進入”法,這部分學生也引起了我們的關注。我們通過觀察得知,原來是因為搞不懂老師為什么要這么導入新課、不能理解老師導入所講的內容與今天所要學的內容有什么關聯,甚至會越聽越糊涂,以至于讓他們覺得還不如老師直接開門見山地講,更容易接受些。如果我們在新課導入時不遵循精煉性原則,當導入的目的性、指向性不明顯,在很短的時間內讓學生無法進入主題時,不如不用。
二、結論與啟示
1.對課堂導入的反思
本文通過大量的課堂觀察、師生問卷調查和訪談,并在統計、記錄、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又對個別異常現象進行再次訪談驗證,查找原因,得出以下結論。
(1)導入的成敗取決于教師。
調查的現狀和導入的性質顯示,課堂導入的決定權完全在于老師,且受外界干擾因素少。從某種程度上看屬于教師個人行為,具有個性化的特點。當教師在對導入的意義沒有足夠的認識時,在思想和行為上就會表現出對導入的輕視;當對導入的功能認知模糊時,就不能很好地發揮導入的激勵和鋪墊功能;當習慣單一視角的導入形式時,就失去了對以情促動學生、以趣吸引學生、以疑覺悟學生的教學藝術追求;當實施方式局限在狹小的范圍內時,就使學生對其失去了興趣。教師的教學行為要以有利于學生發展為原則,不能僅憑個人的好惡來決定教學環節的取舍。地理教師只有走出導入環節的誤區,才能享受成功的導入環節給教學帶來的好處。
(2)教師需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了解自己。
從師生對導入作用的認知、形式的喜好以及不同學段導入的實際應用的調查表明,師生之間處于認知與需求不對等的狀態,學生一直處于被動的地位,老師把導入效果差都歸咎于學生。當前關于導入的研究大量集中在以學生為研究對象的方法與策略上,幾乎都忽略了教師本身存在的問題。很多教師自信非常了解學生,調查顯示其實他們對學生的不了解遠遠多于對學生的了解。有位優秀的地理教師說得好:“我們需要在了解學生的同時認清自己;在借鑒別人的同時發展自己;在實踐嘗試的同時突破自己。”
(3)導入環節不能因課型而取舍。
調查結果證實,教師因課型不同而對導入環節自行決定取舍的現象廣泛存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教學過程對導入環節沒有硬性要求和固定標準,另一方面是教師對導入的認識只停留在公開課和新授課才能用的上的階段。教師自己常常把教學效率的長效與短效割裂開來思考,要么不愿意下功夫研究,要么急功近利。很多教師依然秉承著傳統的教學觀,保持著傳統的做法,備課時重內容輕方法,認為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單一的、狹隘的、機械的導入正使學生不斷地喪失地理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2.對教師成長的啟示
(1)加強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地理老師要想達到導入環節應用輕松自如、靈活多變的境界,要做好三個方面的心理準備:第一,做一個有發展眼光的人,不斷調整自己的工作方向;第二,做一個終身學習的人,不斷地進行知識充電;第三,做一個勤于反思的人,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一個地理教師如果選擇了自己想做、能做,且學生需要的事情,重新認識自己的工作,一定會在專業上取得長足的發展。
(2)在教學整體中體現價值。
教學導入雖然在教學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它只是一節課學習的開始,是序幕、是前奏,而不是學習的全部。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切忌單純地去研究課堂導入,割裂與整體內容的聯系做法并不可取。一個優秀的課堂導入必然能夠快速啟動教學,并成功地串聯起教學的各環節,在教學的整體過程中體現其價值。
(3)建立專屬自己的資源庫。
教育情境的不確定性,教育對象的差異性,教師性格、年齡、教學風格的不同,決定了導入必須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因此,教師在研究課堂導入時,不斷創新、不斷補充、借鑒他人、隨時積累,形成專屬于自己的導入資源庫,便于自己隨時調用組合,以期在增加地理教師課堂吸引力的同時,還起到促進地理教師素質提升與專業成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