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佩
摘 要:全球化背景下,各種社會思潮激烈碰撞,源于19世紀末的馬克思主義過時論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用來質疑馬克思主義科學性的工具。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源和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趨勢都證明著其科學性;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顯著成果也說明了馬克思主義不但沒有過時,相反正以旺盛的生命力彰顯著它的當代價值。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科學性;新時代;當代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大召開后多次強調意識形態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新的歷史階段,我們更要堅信馬克思主義科學性,保持意識形態定力。但是,當今世界仍然處于激烈的斗爭之中,馬克思主義過時論依然是西方世界打壓社會主義的重要武器。
一、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
馬克思主義是一套系統的科學理論,其科學性體現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是科學的,不會因為時代和社會的變化而喪失,始終是指導我們工作的基礎理論。
第一,馬克思主義批判地繼承和發展了最先進地思想成果。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理論的產生吸收了當時人類思想史上最先進的理論部分,馬克思從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理論中擇取了辯證法和唯物主義思想,在揚棄的過程中提出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從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理論中吸收了勞動價值理論,提出了剩余價值學說;從空想社會主義思想中發展了社會主義理論,將空想社會主義發展成為科學社會主義思想。
正如列寧所說的那樣:“馬克思主義這一革命無產階級的思想體系贏得了世界歷史性的意義,是因為它并沒有拋棄資產階級時代最寶貴的成就,相反卻吸收和改造了兩千多年來人類思想和文化發展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1]無論時代條件如何變化,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的價值已被實踐反復證明并繼續證明著,馬克思主義正是以此為基礎保持其科學性的。
第二, 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成果不能阻止資本主義的必然滅亡命運。新科技革命使資本主義生產力取得較大發展,對生產關系調整起到一定作用,為維護資本主義基本制度的生存和發展,資產階級對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某些環節進行了自我調節和改良,引起了資本主義一系列變化,意圖實現資本主義制度的長期維持。即使如此,也改變不了資本主義走向滅亡的命運:首先,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沒有消失,仍然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固有矛盾,其程度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而日益加深。其次,剩余價值規律依然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對剩余價值的貪婪追逐是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的內在動力。再次,科技革命影響下,“無人車間”、“無人工廠”的出現并沒有緩和階級矛盾,也不足以否定剩余價值學說,最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周期性規律依然存在。由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固有矛盾,即使各國政府在不斷強調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調控作用,其以十年為一個周期的經濟危機仍然在不斷上演。
馬克思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之前,是絕不會滅亡的?!?/p>
[2]從目前資本主義發展的狀態來看,資本主義距離滅亡還比較遙遠,科技的發展及其自身的變革使其在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具備適應性,仍然在一定歷史時期和階段推動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主義在世界范圍內戰勝資本主義還有要“瓜熟蒂落”的漫長過程,但我們必須堅信,資本主義越發展,它自身所產生的矛盾就越多,最終會走向滅亡,它越是發展,就越證明著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社會必將滅亡”的論斷的科學性。
二、 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
中國革命的成功已顯示出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價值,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證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于指導社會主義國家現代化建設事業具有極端重要的時代價值,中國的改革發展成果是駁斥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的最強有力證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當代價值可以從國內和國際兩個方面得以體現。
第一,從國內來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我國各項工作和解決現實問題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從誕生之日起就以解決現實問題作為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的艱苦斗爭中,把馬克思主義思想與中國實際問題相結合,深刻總結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經驗,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我們黨的指導思想動搖不得。同時,面對新的情況和問題,我們也要與時俱進地發展黨的指導思想,新時代給我們提出了新課題和新挑戰,黨員干部貪污腐敗、經濟發展增速放緩、傳統文化面臨挑戰、貧富差距擴大、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等問題成為中國進一步發展的障礙,要想解決以上問題,使中國順利度過改革發展的深水區和攻堅階段,實現經濟軟著陸,避免中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營造清正廉潔的行政環境,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美麗中國,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理論創新刻不容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提出了新時代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堅持了“五大發展理念”和“四個全面”總體布局,提出了“中國夢”偉大理想。嚴格落實八項規定以杜絕貪污腐敗,形成“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的有效機制,把權力關進了制度的籠子;科學分析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環境和阻礙經濟發展的內在原因,提出了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概念,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調樹立文化自信,在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上吸收引進外來優秀文化;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精準扶貧,制定中國貧困人口脫貧時間表,目標是實現全民脫貧,全面小康;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新理念,加大投入開展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這一系列新理念、新表述、新理論匯聚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成為黨和國家在新時期各項工作的指導思想,在這一科學理論的指導下,五年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各項工作都取得顯著成績。
第二,從國際來看,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體現在中國在國際社會話語權的提升。話語權的實質在于不僅是國家綜合國力的競爭,更是意識形態的角逐,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是馬克思主義,中國話語權的提升,從根本上說就是我們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結果。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在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也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中國提出了三個世界的劃分標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對落后的亞非拉國家進行經濟援助和基礎設施建設支持,改善了亞非拉落后國家在國際社會的生存環境,改善了落后國家人民的生產生活水平,為世界的和平發展貢獻著自己的方案。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在改革開放40年巨大成就的基礎上,再次將中國外交推進到一個新階段,習近平身體力行,出訪了亞非拉及歐美眾多國家并發表公開演講,以極具親和力的方式講述“中國故事”,表達“中國態度”,提供“中國方案”。國際社會上刮起一股“習式外交”旋風,開啟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時代。中國不僅積極參與具體的國際事務和地區事務,通過構建新型國家關系,為國際社會的繁榮與穩定提供中國智慧,同時也十分關注人類社會未來的發展,在解答事關人類前途和命運的重大問題時,提出要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皝喼藁A設施投資銀行”、“一帶一路”建設以及中國為世界減貧所作的貢獻等有力的事實大大提升著中國的話語權。在當代中國,堅持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黨和國家各項工作中的指導作用,就是堅持了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顯示出的蓬勃生命力,也正印證著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
[參考文獻]
[1]宋仕平.列寧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思想[J].社會主義研究,2001(3): 11-14.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82
(作者單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