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華
新的課程標準下的歷史課堂教學強調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學生的全面發展,重視學生的認識、情感、興趣、動機和潛能的發揮;強調優化歷史課堂結構,建構具有深刻內涵的歷史課堂教學系統,以使每個學生都獲得充分發展,潛能都得到最有效開發,從而實現教學與發展的統一,使歷史教學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根據個人教學經驗,我就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教學談一下自己的見解。
一、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和諧師生關系
歷史課堂教學要求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并建立和諧師生關系。師生關系的好壞影響教學效果的好壞。因此,我們要摒棄“師道尊嚴”的傳統思想,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素質教育觀念。所以教師要主動走下高高的講臺,放下“尊嚴”的教師架子,尊重學生人格,寬容學生錯誤,創設寬松而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擁有真正的心靈自由,這就是充分尊重“兒童的自尊心”,從而讓學生擁有或尋找機會展示自我的積極情感,形成活躍向上的快樂課堂。教師永遠不要在課堂上當面指責抱怨學生,這樣將會扼殺學生的積極情感,學生就不會在課堂上敞開心扉與教師進行平等交流,課堂就會出現死氣沉沉的局面。歷史是一門人文性思想性很強的學科。所以,歷史教師應具有強烈的人文意識,并利用情感來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此外,教師還應重視與學生的感情交流,要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態度對待和關愛學生。這樣就會得到學生的信任和喜愛。
二、轉變傳統教學方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我國傳統的中小學課堂教育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以傳授知識和技能為目的、以給學生灌輸的知識多少為標準的課堂授課方式。而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則強調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的發展,他不僅注重傳授知識,更注重促進教學的可持續發展和學生各方面機能的全面提升,所謂歷史教學的可持續發展,并不單指提高學生記憶能力,而是指在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好習慣。這正是適應現代教育教學的趨勢。在學習方式上,學生從接受學習向自主學習轉變,轉變以灌輸知識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我們不能簡單粗暴的扼殺學生獨立思考和質疑的天性,強行灌輸給學生知識和技能,從而泯滅學生的創新意識。因此培養學生發表個人見解的能力是新課程標準下課堂教學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我們要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變“傳統課堂”為“自主課堂”,從而提高學生的全面提高。
三、關注學生成長與多元化評價方式相結合
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教學評價不能再像傳統課堂教學以成績為標準,而要綜合考慮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以及關注學生的的需要和情感體驗,即運用多元化評價方式,要關注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要讓學生從教學評價中獲得進步的動力,并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體行為能力。評價的內容要針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如學習興趣、認知基礎、創新精神等,而不僅僅是學生的學習成績。另外,評價形式還要多樣化,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評價中,并從中受益。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是科學化的也是藝術化的。所以,我們在歷史課堂上營造一個舒展輕松、感受幸福、開啟智慧、愉快體驗和充滿創造的過程,要讓歷史課堂適應現代化教育教學趨勢,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立體的發展。
總之,初中歷史課堂要引導和促進學生自主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學習過程。此外,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我們還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現實需要,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