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克幫
[摘 要]歷史學科的特點使其在德育滲透上具有很大優勢,但是在具體的歷史教學活動中,德育滲透還是具有一定技巧的,教師不僅需要實現德育目標,也要完成了歷史知識的教育目標。本文主要以初中歷史教學為例,分析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的主要途徑,僅供參考。
[關鍵詞] 初中歷史;德育教育 ;滲透策略;研究
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德育具體在學科教學中進行滲透的必要性,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提升學科教學實效性的重要途徑之一。基于歷史教學內容中蘊含的豐富的德育素材,初中歷史教學中合理滲透德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與民族自豪感
基于歷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德育要求,結合初中歷史教學內容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為此,作為中華文化傳承者的歷史教師更應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用自身的人格魅力以及豐富的歷史知識,積極向學生傳播正能量,將愛國主義教育巧妙融入課堂教學中。例如,在學習《鴉片戰爭》內容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感受鴉片帶來的危害,然后通過介紹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并配以影視資源,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在學習《宋金對峙》內容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播放《滿江紅》的詩詞,讓學生說說岳飛的故事,于是“岳飛抗金”、“岳母刺字”等故事就會被提及,在“岳母刺字”故事中,精忠報國四個字帶給了學生極大的震撼,使他們受到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此外,中國悠久輝煌的歷史,如四大發明、絲綢之路等都可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讓學生從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的歷史知識與精神營養,自覺樹立維護祖國榮辱與尊嚴的責任意識。
二、加強環境教育,培養學生科學環境保護意識
將德育內容和當前的社會發展形勢相結合,我們就會看到環保意識培養的重要性。戰國時期的孟子就提出了“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的觀點,這說明我們先人早已意識到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唐代劉禹錫提出“交相勝,還相用” “天人合一”的觀點,主要闡述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關系。例如,在學習《中華文明的起源》一課時,講到了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民族文明的起始地。有的學生提出疑問:“黃河水污濁不堪且含有大量雜質,并給居住在周圍的百姓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真難以想象黃河竟然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針對這一問題,我向學生介紹了黃河的一些基本情況:“先秦時期,黃河流域晶瑩、清澈,為農作物與植被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環境。但隨著華夏文明生產力與人口的快速增長,植被遭到了嚴重破壞、深林覆蓋率降低、水土流失嚴重,最終變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黃河。”通過我的講解,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逐步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順利實現環保意識激發的德育目標。
三、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基于初中生在身心發展上的特點,借助初中歷史中的德育滲透契機,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思想品質,引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是當前初中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很多初中生在生活和學習過程中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質,容易產生消極的負面情緒等,有效的德育滲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這一問題。例如,教師可以結合孔子的“不學禮,無以立”,培養學生知禮、講禮;結合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培養學生不被榮華富貴所迷惑,堅守自己的理想、道德和做人準則;結合屈原的“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培養學生的正直品行;結合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培養學生視死如歸的精神;結合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培養學生為人民群眾服務的態度;結合周恩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培養學生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結合司馬遷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培養學生堅強不屈的斗志;結合大禹的“三過家門而不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結合哥倫布、麥哲倫、鄭和、張騫等探險家的事跡,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精神;結合居里夫人、愛因斯坦等人的故事,培養學生堅持不懈和為追求真理而勇于奉獻的精神,等等。這些優秀歷史人物所表現出來的崇高人格,可以作為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行為教育的優良素材,滲透到歷史課堂教學中,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理想,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健全人格品質,成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
四、對學生進行遠大理想教育
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也是德育的重要內容,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歷史人物事跡,激發學生樹立理想的意識和信念。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曾經涌現出無數的英雄豪杰,他們擁有崇高的信念和遠大的志向,“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霍去病,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救民于危難的崇高理想和社會責任感讓學生為之動容,堅韌不拔的毅力及勇敢堅強的品格是學生學習的榜樣。祖逖“聞雞起舞”,勤奮好學是學生學習的楷模。教師借助優秀歷史人物的事跡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于謙保衛國家發出“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誓言,鄧世昌驅逐倭寇“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譚嗣同為喚醒民眾喋血街市,吉鴻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表現了共產黨員的錚錚鐵骨,歷史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瑰寶。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中,利用英雄人物和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跡以及名言警句,聯系學生的生活實引導學生體會人生哲學,以先進的歷史人物為榜樣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使學生逐步具備面對挫折永不言棄的精神品質。
五、結語
綜上,德育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初中歷史教學活動中教師能夠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滲透德育,借助歷史知識內容引導學生進步,樹立良好的精神品質,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尤其是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擴展德育范圍。以歷史教學為載體,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為以后的成長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王麗娜.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淺析[J].關愛明天,2016,11(05);124-125.
[2]向蓮.新課標下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開展德育滲透[J].讀寫算:教育導刊,2014,32(02):324-325.
[3]張童.再談初中歷史教學中德育滲透如何以生為本[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32(03):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