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翔
[摘 要]研究性學習模式的產生,給予了學生全面的發展機會,對高中英語教學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組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實踐活動,使學生自主分析問題,獨立思考問題,在研究性學習中實現身心的健康成長,學習能力的綜合發展目標,這是英語教師們值得深思的一個關鍵問題。英語課堂的研究性學習,一方面能夠消除學生的抵觸情緒,打消學生的成長顧慮,保證學生學習質量的同時增強他們的主動探究積極性,另一方面可以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實施各項人才培養計劃,迎來英語教學工作更加輝煌的明天,為學生今后的進步與發展貢獻出最大助力。
[關鍵詞]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研究性學習;教學思路;探索
新課程改革在高中教育領域全面深化,學校要想適應時代教育的變化趨勢,就要足夠重視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創造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在積極思考中取得成績的明顯進步,學習經驗的日漸豐富。英語教師也應轉變教學思路,研究新的方法,探索不同出路,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推動學生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實踐能力的有效進步,靈活運用教學手段,刺激學生的興奮點,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只有實現師生、生生的協同合作,共同進步,高中英語教學工作才能走向更大成功。筆者憑借自身多年的實踐經驗,對英語課堂的研究性學習發表幾點新的想法。
一、高中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語法教學弊端
語法是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以往的語法分析模式速度慢、效果差、耗時多,學生會逐漸養成諸多不良習慣,學習興趣逐漸喪失,主動研究積極性隨之下降。大多數學生接觸的都是“啞巴英語”,語法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相對缺乏,教師教學難度大,學生認知水平低,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語法都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英語教師開展語法分析教學時,常常將一些零散知識拼湊灌輸給學生,再通過大量的練習進行鞏固。學生長期處于一種被動的學習狀態,課堂活躍度不足,實踐意識較弱。這種教學模式產生的必然結果就是學生的英語水平普遍不高,研究性學習難度日益增大。
(二)以教師為中心
在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參與的機會少,得到的鍛煉就少,因此學生對語言的綜合實踐運用能力得不到培養,達不到學習語言并應用的目的。在新教改的影響下,有些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模式有所改變,但仍然主要以老師講授為主,學生參加為輔的方法,對于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做得很不夠。
二、高中英語課堂研究性學習方法與思路
(一)明確學習目標
在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中,第一步就是要提出問題、確定主題和任務。即在課程開始之前,要明確該堂課程要達到的目標,要求學生制定課程計劃,然后學生再根據自己制定的計劃,有條理地進行實施。例如,在學習“Celebration”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收集中國傳統節日的相關信息,這樣不僅讓學生掌握了課本要求的知識,還增強了學生自學的能力,在課堂中,教師再根據學生的自學結果進行點評,對表現好的學生予以表揚,對表現不好的學生給予鼓勵。這不僅能讓學生熟練地掌握課本上的知識,而且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激發研究意識
英語教師要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傳達信息的能力。同時,還要鼓勵學生通過體驗、實踐、討論和探究等方式,發展聽、說、讀、寫等技能。創設各種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研究意識。例如,在“Cultural relics”一課的學習中,師生可以共同探討,應該提出哪些問題。確定任務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分工合作,先收集信息,并進行篩選,再用英語寫出研究性報告。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合作意識不僅得到加強,而且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加強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發揮學生個性
如在學完“At the Tailors Shop”一課之后,很多學生都有不同的觀點,有的結合自身經歷痛斥以貌取人的現象;有的堅持現代社會要注重個人形象,也有強調經濟狀況是個人能力的體現,討論氣氛非常活躍。教師在學習過程中,要讓學生注意寫作的特點,進行討論分析出文章結構,使學生更加明確文中的人物形象。教師也要鼓勵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再者,英語是一門語言,就是要多說多練,所以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適當地運用學過的知識來對話,將英語與生活結合起來,促進學生進行全面的口語練習。例如,在學生準備去餐廳吃飯時就可以問“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在超市購物時可以問“What do you want to buy?”,如果學生說要去旅游,你可以問他“Where would you like to travel?”或者“Have a nice trip!”等等。英語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只要我們愿意去學習,愿意去張口說英語,就可以隨時交流與聊天。
(四)更新教學觀念
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學到知識,并運用到實際中。英語教師應該與時俱進,改革與發展教學理念,創新和研究教學方法。例如,講授“Pollution”時,這一單元的主題與環保有關,學習該單元運用研究性學習會起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首先,提出問題,在學習之前教師就制定好學習目標,然后讓學生根據這一目標制定相關的課程計劃,可根據課文內容制定相關的調查課題:如周邊環境的污染情況,周邊土地污染或噪音污染等;在確定好調查課題后,學生就可以圍繞這一課題為中心,去搜集和整理相關資料,并進行研究和分析,最后提出自己的觀點。之后在課堂上,學生便可將自己的調查分析成果用英語表達出來,還可制成幻燈片等多種形式在同學面前展示。這樣以來,學生不僅能夠深刻的理解課文的內容,加深她們對這段知識的記憶,而且還能讓學生提高自學能力,激發他們的研究學習積極性。
三、結語
總之,將英語學科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是面向二十一世紀教育改革的重大課題。這種學習式和教學方式將給課堂一種全新的學習氛圍,將帶給一種蓬勃向上的學習精神和清新愉悅的學習動態,將全面地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當然,在這過程中還有大量細致的工作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王嵐.高中英語教學中怎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初探[J].科技信息,2015(25)64-65.
[2]張莎莎.論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合作學習[J].南方論刊,2017(28)190-190.
[3]郝心蕾.淺談高中英語教學中的賞識教育[J].現代閱讀,2017(0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