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
閱讀是學好語文的一種重要手段。“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都說明了讀書對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作用。好文章會給人們心靈的享受,培養人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確的世界觀等方面的東西。閱讀是語文學習中的重要環節,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需要老師和學生的親力親為,教與學是分不開的。
一、讀為基礎悟有根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吟誦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親切的體會在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解化為自己的東西,這是一種可貴的境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從朗讀開始的,所以,學生最初具有學習語文的能力就是朗讀。在幼兒園時 ,老師就教我們背誦《三字經》、《弟子規》、唐詩、宋詞,就是培養我們的朗讀能力。學習語文,把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成習慣,才會讓他們終身受用不盡。也就是說,在語文教學中合理而恰當地運用朗讀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深化語文的課堂功效。
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營造讀的情境,通過富有鼓動性和吸引力的語言,為學生推介閱讀內容,這些內容一定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有故事性和啟發性能誘發學生讀書的熱情,激發學生思想的火花,使學生更好地體悟語言的魅力,引起情感的共鳴,和作者能同喜同悲,同愛同恨,達到“身臨其境”的目的。
讀的過程要注意方法,朗讀絕不是一遍一遍地機械重復,而是要一遍有一遍的想法,讀一遍要有一遍的收獲才行。閱讀教學中,教師先要讓學生明白這些內容的目的,是欣賞故事情節,是怡情,還是悟理?然后才是引導學生怎樣讀的問題。在指導孩子們朗讀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讀中找出不會讀的詞語,借助工具書查一查;讀通課文,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讀后把不明白的地方自己記下來,想一想,自己解決,也可以和學生交流一下,也可以問詢老師;引導學生讀時,要落在實點上,標點符號,關鍵字、詞,句子,修辭等,體會它們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讀中要求領悟表達的妙用;讀中發現文章重點段落的構段方法;讀中揣摩文章寫作的順序……只有把讀和感悟結合起來,學生才能從大量的讀中感悟到語言文字的魅力。
二、邊讀邊悟不能分
讀是悟的基礎,讀和悟不能分。就是把讀書與思考結合起來,學生對課文有所領悟,有利于逐步形成閱讀和表達的能力。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經編者精心推敲選擇的優秀作品,均有啟智育人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關注重點人物形象的描寫方法,注意對重點語句的點拔,激發朗讀吟誦的興趣,讓學生在閱讀中潛移默化地受益。
閱讀教學中,要根據閱讀的目的和要求注重和突出“感、積、用”。它是構成閱讀教學中逐級推進的課堂教學“三層次”。除了讀之外,還在著大量的其他學習活動,例如聽力、說話、寫作、思考、游戲等。讀是感悟、積累的重要手段與方式,說話、聽力、寫作、思考、游戲等也是積累、感悟、運用的重要方式。這些方式往往是以訓練為主,“讀”也是訓練的一種方式。我們的語文課堂提倡以讀促教,以讀促學,老師應該把讀書的時間更多地還給學生。讓學生的能力在讀中提高。
三、讀法得當入情境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讀書要做到“讀進情境去”和“思從情境來”。“讀中有思考,讀中有感悟。如有些課文,語言優美,情感真摯感人,可以通過教師范讀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有些課文對話較多,可以通過教師讀提示語或師生分角色朗讀,更好地激發學生讀的熱情,把握感情基調,從而在讀中理解感悟。這種自悟自得的閱讀體驗,增強了學生的自主精神和創造精神,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個性。使學生在閱讀時依托語言文字的形象,加入自我的經驗認識和想像,喚起活生生的形象,體驗到文章蘊涵的人類文化的精華、人文價值以獲取美好的感受。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閱讀教學要避免單一模式,我們應該設計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讓學生在靈活多變的教學過程中充分享受到讀書的樂趣。讀書的形式可以是:引讀、范讀、賽讀、評讀、品讀。閱讀速度:速讀、慢讀、跳讀。閱讀人數:個別讀、開火車讀、小組讀、男同學讀、女同學讀,集體讀等。是否出聲:默讀、朗讀、背誦。閱讀的方法:精讀、略讀、瀏覽。總之,我們要引導學生正確地讀、流利地讀、有感情地朗讀。教師要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讓他們喜歡讀什么就讀什么,喜歡怎樣讀就怎樣讀,為學生創設多種多樣自讀自悟的機會,在生動活潑、樂此不疲的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形成積淀,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朗讀要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活動中,在教學中必須采用多種方法,加強朗讀指導,方能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以讀促聽,以讀促說,以讀促寫,使學生的各項各項核心素養得到提高。
四、放飛心靈讀為本
老師應該鼓勵學生能夠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在思考的同時進行閱讀,實踐證明,閱讀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有效地朗讀是學生認識世界的一個最重要的窗口,是學生放飛心靈,認識真善美、假丑惡,的一種重要手段。在閱讀中成長,在成長中閱讀,是每一個語文老師必須要做的事。新一輪課程改革為語文教學指明了方向,即應著眼于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喚醒學生的閱讀意識,使語文閱讀教學真正走向學生的心靈深處,滋養學生的靈魂。語文閱讀能力和感悟能力的培養,需要我們語文老師做長期的、細致的、積極的引導和訓練。只要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堅持“以讀為本”的訓練,就能構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我們要培養孩子全身心投入地欣賞性閱讀,以一種正能量的審美態度,集中自己全部心智,去充分感受、理解、欣賞、評價我們閱讀書籍中的人與事、景與物、情與理,不僅要觀其“言”,更要品其“味”,悟其“神”,讓閱讀過程成為孩子們發現美、體悟美的心靈之旅!
為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抓好朗讀,誦讀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自由的空間里讀書,在充裕的時間里讀書,在心靈的愉悅下讀書。我們要引導孩子們去理解、感悟讀書之美,世界之美,人性之美,自然之美,悲喜之美,讓我們的孩子通過讀書去啟迪心靈,通過讀書去認識世界。通過讀書走向世界。我們要培養孩子們與書交朋友,培養孩子們終身閱讀的習慣。這才是語文要培養的真正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