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芬榮 李夢清 徐素芬 代和平
摘要 通過對九江市一、二級古樹名木的調查,掌握了其病蟲害的種類、危害部位及樹體健康程度,并分析了有害生物發生的原因和古樹名木保護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古樹名木保護復壯技術措施,以期為九江市古樹名木保護提供科學參考。
關鍵詞 古樹名木;病蟲害;調查;保護;復壯;江西九江
中圖分類號 S78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1-0160-03
按照《江西省林業有害生物普查技術方案》的要求,九江市于2015年4月至2016年6月對轄區內2 014株二級以上古樹名木病蟲危害情況進行了全面調查。通過對一、二級古樹和名木的調查,掌握病蟲害種類和危害程度,結合樹齡、生長勢等情況評估其健康程度,并分析古樹名木病蟲害發生的原因,探索有效的保護復壯技術措施。現將調查分析情況總結如下,以期為古樹名木保護提供參考。
1 調查方法
1.1 前期準備
一是查詢和收集資料。查詢各縣古樹名木名錄,整理一、二級古樹和名木的數據、分布地點,訪問古樹名木所在地的居民,了解歷史上其病蟲危害發生情況等。二是開展普查技術培訓,包括外業調查、影像拍攝及內業整理等。三是購置普查中標本采集、制作設備及勞保用品等。
1.2 外業調查
在收集整理資料和走訪調查的基礎上,開展實地詳查。外業調查主要采用觀察病蟲危害狀、誘捕害蟲等方法。散生木調查做到100%;古樹群抽樣比例為5%,抽樣株不足1株時抽1株,抽樣原則以目測有病蟲危害的植株為主。葉片、枝梢害蟲采用捕捉、剪枝等方法調查;蛀干害蟲通過危害狀或羽化期抓獲成蟲、幼蟲等方法調查;根部病蟲害在不影響古樹名木生長的前提下,挖少量土坑進行調查;直接對掉落在地的種實進行病蟲害調查;對于高大古樹名木,用望遠鏡目測危害情況,然后用數碼相機拍攝被害狀等影像資料。將調查結果填入《古樹名木病蟲害調查表》。病蟲標本的采集、制作和鑒定參照普查技術方案中有關規定開展[1-2]。
1.3 內業整理
一是標本和影像整理。參照《江西省林業有害生物普查技術方案》《江西省林業有害生物普查匯總工作實施方案》中有關要求開展,制作病蟲標本,拍攝了古樹及病蟲圖片并制成圖版。二是數據匯總。匯總統計各縣調查數據,填報《九江市古樹名木病蟲害匯總表》,撰寫《九江市古樹名木病蟲害調查報告》。
2 調查成果及分析
通過對全市2 014株古樹名木病蟲害的普查發現,有害生物危害的古樹有342株,有害生物種類為63種,其中蟲害50種,病害 7種,有害植物6種(表1)。按級別統計有病蟲危害的古樹,總株數為342株,其中一級古樹112株、二級古樹230株;按危害部位統計有病蟲危害的古樹,危害根部的有17株,危害干部的有147株,危害枝梢的有48株,危害葉片的有115株;按危害程度統計有病蟲危害的古樹,危害輕度的有222株,危害中度的有84株,危害重度的有36株。按健康狀況統計調查的所有古樹,總株數為2 014株,其中生長旺盛的1 398株,一般的 446株,較差的116株,瀕死的30株,死亡的24株。
古樹名木是在特定的地理條件下形成的生態景觀,是人類文明的象征,是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綜合載體。此次古樹名木有害生物普查結果顯示,從總體上看,全市的古樹名木相對較健康,危害古樹的主要有害生物種類并不多,危害量也不大,僅出現少量葉部病害和食葉性害蟲,在葉部產生病斑或缺刻,對古樹名木影響不大。然而,調查期間出現突發性的害蟲種類如樟梢卷葉蛾和樟巢螟等,對古樹名木危害較大的病害有枝枯病,這些有害生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樹體生理機能,減弱了植株的生長勢,影響了古樹的觀賞價值和園林景觀,嚴重時可能導致植株死亡。
3 有害生物發生原因分析
3.1 樹木自身生理機能下降
古樹名木在漫長的生長過程中,常因遭受一些人為破壞和自然破壞而出現腐心、枯梢、露根、傷干、折斷、撕裂、主干中空、破皮、樹洞、主枝死亡等現象,導致病菌從傷口處侵入,有的甚至導致樹冠失衡、樹體傾斜等現象。
3.2 生長環境差
土壤貧瘠、板結,以及水土流失嚴重、營養面積少、環境污染等問題均影響古樹正常生長,導致樹勢衰弱。
3.3 不良的氣候條件
不良的氣候條件如雷擊、風暴、冰雪等是削弱古樹名木生長的重要因子。
3.4 自然生態平衡失調
濫用農藥直接或間接地殺死、殺傷了害蟲的天敵,導致生態平衡失調。調查發現,在害蟲暴發成災的古樹及其周圍很少看到鳥類、獵蝽、姬蜂、螳螂、胡蜂等天敵。
3.5 管理不到位
管理部門未能及時對轄區內古樹病蟲害進行有效的預防與防治,加上經費不足,難以落實景區古樹名木日常的除蟲滅病、施肥、修建圍欄、復壯等養護工作。在防治策略上重治輕防,在防治措施與手段上重化學防治、輕生態防控,缺乏可持續控制和綜合治理手段。這些因素也是導致古樹名木有害生物發生的原因。
4 古樹名木保護存在的問題
4.1 管理機構不健全
目前,古樹名木的管理沒有專職機構和專職人員負責,也沒有專職的執法隊伍,僅由林業部門兼管,但由于日常事務較多,管理的有效性和全面性無法滿足要求。
4.2 古樹名木數量和定位不精確
雖然對古樹名木的位置、保護級別、樹齡、樹勢等進行了調查,但仍不盡詳細,遺漏較多。在此次古樹名木有害生物調查中,出現了部分找到記錄位置,卻無對應的古樹;或找到了古樹,但與名錄中古樹保護級別不對應的情況。全市古樹名木在數量、樹種、樹齡甚至地理位置上不夠精確。
4.3 財力不足
古樹名木的日常監測和管護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然而,現階段九江市用于古樹名木管護的資金相當缺乏,導致古樹名木在出現突發性災害時無法得到及時的救治。
4.4 對古樹名木保護意識不強
對古樹名木的認識不足,保護意識薄弱,在樹旁私自搭建雞棚、豬圈,堆放沙石、水泥等建筑材料,在古樹周圍修建房屋、挖土、架設電線、建神龕以及傾倒廢土、垃圾和污水等現象嚴重,導致古樹樹體衰弱。
4.5 執法力度不夠
目前,古樹名木的管護隊伍不明確,責任未落實,缺少專業執法隊伍,車改后也沒有專門的執法車輛,以致出現損害古樹事件不能及時趕赴現場制止,延誤時機,使損害加劇。
4.6 技術力量不足
古樹名木的保護管理專業性很強,涉及諸多學科,而九江市古樹名木管理人才極其缺乏,技術力量不足,嚴重影響古樹名木保護工作的開展。
5 保護復壯技術
5.1 保護措施
5.1.1 加強組織領導,加大資金投入。成立林業、園林、城建、土管、交通等多部門聯合的古樹名木保護管理領導小組,完善落實古樹名木管護責任制,制訂養護管理方案,對每株古樹名木落實養護責任單位、責任人,并簽訂合同。由養護責任單位、責任人對古樹名木進行管理養護,做到責任清、任務明,同時加強對養護人員的培訓。協調好國土、規劃、林業、建設、園林交通等部門,堅決拆除影響古樹名木生長的非法建筑、搭建物及支架等,給古樹名木留足生長空間。對古樹名木養護管理設立專項資金,并列入財政預算。此外,還可通過單位、個人認養的形式,多渠道籌集資金[3-5]。
5.1.2 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網絡、報紙、電視、廣播等各種媒體,廣泛宣傳普及古樹名木保護的知識和重大意義,提高人們對古樹名木的保護意識。
5.1.3 加強立法保護。加快修訂完善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意見,將古樹名木的保護納入法制化管理軌道,嚴厲打擊非法買賣、損毀、移植古樹名木的行為,為保護古樹名木提供強有力的法制保障。
5.1.4 加強日常監測。對古樹名木進行全面普查,加快古樹名木地理信息系統建設,及時更新數據,強化動態管理。結合森林資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統建設,建立古樹名木動態監測體系,定期對古樹名木的生長環境、生長情況、保護現狀等進行動態監測和跟蹤管理。
5.1.5 加強科研。有關科研部門應專門組織人員開展研究,重點解決古樹樹齡考證、生長測量方法、病蟲害防治、復壯、支撐、加固保護和修補技術以及枯死株的再利用等問題,將研究成果直接應用到實際中,使古樹名木保護管理科學化。
5.2 搶救復壯技術
古樹名木的復壯措施涉及地上及地下2個部分。地上復壯措施以樹體管理為主,包括樹體修剪、修補、靠接、橋接,樹干損傷處理、填洞,葉面施肥及病蟲害防治等。地下復壯措施包括古樹生長立地條件的改善和古樹根系活力誘導。通過地下系統創造適宜古樹根系生長的營養物質條件、土壤含水及通氣條件,并施用植物生長調節劑,誘導根系發育,有復壯溝法、營養坑復壯法、根系修剪法等[6]。
古樹營養管理包括深耕換土和肥水管理。可采取葉面施肥、施用生物制劑和注射營養液等方式。古樹樹體可通過靠接、橋接、傷口治療、樹洞修補及設置護欄、柱樁、避雷針等方式加以保護。病蟲害是加速古樹名木衰老死亡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做好古樹名木的病蟲監測和防治工作。改善古樹名木的生長環境,并采用物理、化學和生物等綜合防治措施進行防治。例如燈光誘殺、毒餌誘殺、黃板誘殺、阻隔上樹、人工捕殺成蟲、保護和利用天敵、藥物注干、樹干涂白、噴藥、噴煙等。
6 參考文獻
[1] 祝勇武,張曉龍,潘德美.淺談武義縣古樹名木保護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8(4):75-76.
[2] 謝興剛,苗峰,石紅旗.太原地區古樹樹體健康與安全評估技術研究[J].林業科技通訊,2018(4):67-70.
[3] 方芳芳.平陽縣古樹名木資源現狀及保護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18,24(7):94-95.
[4] 段斌.淺議黃鶴樓景區古樹名木的保護[J].現代園藝,2018(7):165-167.
[5] 袁敏,王惠玉.嶗山區鄉村古樹名木保護現狀與檔案管理[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49(1):53-56.
[6] 陳治平.石臺縣古樹名木資源現狀、存在問題及保護對策[J].安徽林業科技,2018,44(1):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