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 管衛東
摘要 巢湖市根據自身地理優勢和水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打造農業品牌,積極發展安全、綠色、優質農產品。本文通過對巢湖市“三品一標”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了相關發展對策,以期為巢湖市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三品一標”;現狀;問題;對策;安徽巢湖
中圖分類號 F3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1-0260-03
“三品一標”是指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是根據我國農業側重點的不同發展起來的國家安全優質農產品公共品牌。其核心主線是安全優質,品牌和信譽是其立足、發展的根本,制度安排是其核心競爭力所在,體系運作是發展 “三品一標”最大的優勢[1]。近年來,巢湖市加大宣傳和技術培訓指導,進一步擴大認證規模;并出臺一系列政策,推進“三品一標”品牌化和標準化,促進“三品一標”優質、高效、安全、綠色發展。巢湖市“三品一標”總體發展良好。充分發揮水資源優勢和土地資源優勢,促進“三品一標”工作規范化和標準化。各個地區根據農業發展側重點的不同,認證產品具有明顯的地域特點,品牌代表巢湖特色。同時,“三品一標”認證也存在普及率低、認證不均衡、優質不優價和標準化實施困難等問題。
1 發展現狀
1.1 認證規模
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瀕臨長江,環抱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湖流域總面積13 130 km2,水資源豐富。巢湖市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由于地處中緯度地帶特定的地理位置,巢湖市氣候兼有南北氣候特點,水熱資源優于北方,光資源優于南方。自2001年以來,巢湖市農業產業發展充分發揮氣候和水資源優勢并結合農業部關于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有關部署,不斷促進“三品一標”工作規范化和標準化,認真做好“三品一標”的認證審核管理工作。截至2017年12月31日,巢湖市在有效期內的“三品一標”單位、企業共有52家,產品110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45家93個,包括種植業30家38個產品,種植規模為4 662.21 hm2;畜牧業6家6個產品,養殖規模204.2萬頭/(只/羽);漁業9家49個產品,面積為177.8 hm2。綠色食品7家13個產品,種植規模為6 646.67 hm2。在有機轉換期農產品1家1產品,規模為25.33 hm2。地理標志農產品2家3個產品。全市通過認證的糧食面積為9 307.71 hm2,蔬菜面積為523.98 hm2,水果面積為99.21 hm2,綠茶面積為1 377.96 hm2,水產品面積為163.8 hm2。
1.2 發展特點
巢湖市“三品一標”發展因地制宜,認證呈現兩大特點:一是種植作物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根據不同的土壤和地勢情況,種植適宜的作物;二是建立品牌帶動效益,大力宣傳,培育知名品牌,增加經濟效益,提高農民收入。巢湖市根據當地特色發展農業,“三品一標”認證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但巢湖市“三品一標”發展也存在一些企業退出認證的現象。
1.2.1 地域特色明顯。巢湖市“三品一標”種植區域主要為巢南、巢北和巢西,種植作物具有明顯的地域特點。巢南“三品一標”認證以茶葉為主,企業、單位13家,其中茶葉8家,占比61.5%。巢南大部分是山區,土地貧瘠,不適宜種植水稻,巢湖市政府為發展巢湖南面經濟,出臺政策鼓勵巢南群眾利用山區優勢,種植茶等經濟作物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因此,巢南地區“三品一標”認證中茶葉認證企業占比超過50%。巢北地勢平緩,種糧歷史悠久,“三品一標”認證以糧食為主,認證企業、單位14家,其中稻谷和大米10家,占比為71.4%。巢西地處巢南和巢北中間,沿巢湖岸,“三品一標”認證兼有南北之特點又發揮自身之優勢。巢西認證單位、企業10家,其中水稻4家、茶葉3家、水果3家,各類認證發展較均衡。
1.2.2 品牌效應突出。品牌是一個產品立足和發展的根本。巢湖市各級農業部門不斷加大宣傳力度,加速培育知名品牌,朝扶持一個、發展一個、成功一個品牌的目標前進。目前,巢湖市已形成“司集芹芽”“槐祥大米”“中垾番茄”等一批具有較高知名度的產品和品牌。“槐祥大米”于2002年申報獲安徽省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并參加了2003年上海優質農產品展銷會。在上海的展銷會上,該公司所帶的10 t大米因質量優且價格合理而被搶購一空,并與上海浦東新區金浦糧油發展總公司、上海南匯新場糧管所2家糧食企業簽訂了聯合產銷協議,成功銷往一線城市。無公害“司集芹芽”2003年首次進入北京就獲得消費者一致好評,并以高出常規芹芽0.3~0.6元/kg的價格暢銷市場,由價格差增加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近10萬元。
2 存在的問題
2.1 “三品一標”認知度不高
2001年巢湖市開始“三品一標”認證工作,相對于發達地區,巢湖市“三品一標”認證工作起步較晚。一方面,就消費者而言,政府和媒體對“三品一標”知識的普及力度不夠,導致一些條件受限制的消費者無法正確、全面地了解“三品一標”概念,甚至認為其僅為綠顏色蔬菜類食品的代名詞,對于其認證代表的品質和意義就更無法充分認識了。這些不全面乃至錯誤的認識導致消費者在選購農產品時不能夠正確識別和選購優質的農產品。另一方面,就企業而言,一些企業不了解認證“三品一標”真正的意義所在,只知道申請“三品一標”好,認證后可以獲得政府的資金補助,不知道“三品一標”的重點在于制度的制定和實施,不能充分發揮認證后的優勢,導致優質農產品得不到市場的肯定?!叭芬粯恕闭J知度低,優質農產品的品牌認證意義得不到體現。
2.2 優質不優價,企業發展受限制
巢湖市農產品市場準入機制還未健全,許多未認證的農場品在市場上低價銷售,市民對“三品一標”認證農產品的認識不夠,更多地購買價格低的農產品,使未經認證農產品大量銷售,認證農產品卻因沒有價格競爭優勢而銷售困難。企業發展是建立在營利的基礎上,“三品一標”農產品銷售困難,無法給企業創造可觀的利潤,打擊了企業生產和認證優質農產品積極性,優質農產品在企業發展受到限制。
2.3 同質產品多,特色產品少,認證不均衡
巢湖市認證產品中種植類與畜禽類數量比為9∶1。種植類認證產品數55個,其中水稻、茶葉、蔬菜和水果產品占比分別為48.60%、21.60%、18.90%和10.90%(圖1)。水稻占比近50%,同質化、一般化的產品多,特色化、精品化的產品少,產品樣式單一,無法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力,影響品牌的建立,阻礙產業的長遠發展。
2.4 企業規模小,標準化程度低
在巢湖市“三品一標”的申報主體中,大部分為家庭農場,生產規模小,導致在認證“三品一標”時,一些家庭農場為了認證的需要而制定標準,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卻仍習慣采用以往的農作經驗——傳統粗放式耕作方法,對現代農業科技和標準化生產技術運用少,生產出的農產品質量不高,導致企業的產品市場競爭力弱,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達不到預期。
2.5 監督人員少,監管力量弱
隨著“三品一標”認證規模和數量的不斷擴大,監管任務也越來越重。目前,巢湖市有資質的無公害農產品檢查員僅有17人,綠色食品檢查員只有2人,且這些檢查員多數都身兼數職,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處理產品認證的質量監管工作,導致一些企業在投入品使用、檔案記錄、休藥間隔期、產品銷售和包裝標識等環節操作不規范。巢湖市“三品一標”監管力量薄弱。
2.6 存在退出認證的現象
巢湖市自2001年開始“三品一標”認證工作后,認證數量逐年遞增。但是在申請單位、企業數量上升的同時,也有一些企業退出了“三品一標”認證,這其中有多種原因。首先,為加快生態示范建設步伐,巢湖市于2017年8月出臺了《巢湖市畜禽養殖區域劃定方案》,重新劃定畜禽養殖禁養區和限養區范圍,在全市范圍內取消適養區,導致一些在禁養區范圍內的畜禽類單位、企業因政策原因退出“三品一標”認證,如巢湖市紅星畜禽良種有限責任公司。其次,一些企業在申請認證后,由于資金短缺或經營不善,無法繼續生產和經營而退出認證。最后,還有一些企業不重視培訓,在內檢員證書到期前沒有主動參加市舉辦的內檢員培訓班,導致檢員證書過期無法按期復查換證,退出“三品一標”認證。
3 發展對策
巢湖市“三品一標”發展正面臨著上述的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說明了“三品一標”還未充分發揮其重要作用,還未被廣大生產者和消費者所理解,也就難以完美地體現其市場價值。相關部門應對這些問題予以重視,尋求解決方法,推進巢湖市“三品一標”向國內市場進軍的步伐。
3.1 充實隊伍力量,提升業務能力
“三品一標”認證工作量大,任務重。因此,專業人員充足是“三品一標”認證工作正常開展的前提。一是在人員編制上,相關單位和部門應當積極與行政部門特別是機構編制部門進行協調,充實“三品一標”專職人員,健全完善專職機構。二是在經費上,各級財政部門可以設立“三品一標”專項工作經費,保障相關工作的正常開展,支撐“三品一標”長久發展。三是在隊伍培訓方面,要加大對“三品一標”業務技術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相關人員業務素質。市、縣級“三品一標”檢查員應當積極參加由農業部、省綠辦開展的“三品一標”技術培訓,更新知識體系,增強業務能力。各單位、企業內檢員應定期參加由市、縣舉辦的內檢員培訓班或提升班,及時了解“三品一標”認證程序和內容方面的新變化、新要求,確保單位和企業“三品一標”工作向高質發展。
3.2 多方式宣傳,提升品牌影響力
一直以來,政府都將農業發展放在重要的位置,但是卻忽略了宣傳。宣傳可以強化群眾對優質農產品概念的理解,擴大“三品一標”品牌發展的群眾基礎。一是品牌與文化結合。將“三品一標”品牌的宣傳與巢湖市特色文化相結合,如都督翠茗其名由來便是百姓耳熟能詳的三國時期大都督周瑜在都督山開山所種。這類品牌可以結合文化產業模式來打造具有巢湖地方特色的品牌文化。二是立足全國大型展示展銷平臺。推薦企業參加中國農業博覽會、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中國國際有機食品博覽會、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等大型展示展銷平臺,拓寬認證產品宣傳渠道,提高品牌知名度,使巢湖市“三品一標”走出巢湖,面向全國。三是與電商平臺合作。近年來,電子商務發展迅猛,企業應緊抓機遇,乘勢而上,與一些大的電商平臺合作,開設“三品一標”農產品專區,向平臺提供相應的證書和優質農產品,利用電商平臺進行宣傳和銷售。通過線上、線下共發展突破實體虛擬壁壘,拓展宣傳營銷空間,提升“三品一標”影響力。
3.3 建立農產品品牌認證體系,推進組織化生產
宣傳可以提高群眾對“三品一標”的認知度,但規范化、標準化生產才是 “三品一標”的核心競爭力。推進標準化生產,保障核心競爭力要做到以下2點。一是建立“三品一標”農產品品牌認證體系,組建技術服務隊,加強優勢生產基地培育工作。政府聯合企業組建農業技術服務隊,提供統一栽培技術、統一農業投入品、統一檔案記錄、統一產品包裝標識等技術服務,推動整個農產品生產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規范化、標準化體系,最終形成品牌化農產品,提升產品價值。二是基地建設是農產品品牌建設的基本保障[2]。巢湖市現已有中垾番茄、槐祥大米、都督翠茗、司集芹芽等具有傳統優勢的農產品生產基地,應在已有優勢的基礎上,加強產業基地培育,壯大生產規模,優化產業結構,整合資源優勢,形成叫得響、過得硬、有影響力的農業知名品牌,為巢湖市“三品一標”發展保駕護航。
3.4 健全市場準入制度,引導樹立品牌意識
好的產品需要在良好的市場氛圍中才能更好地體現其價值,生產者從勞動成果中獲得價值,以提高生產和銷售的積極性。目前,農產品市場的準入門檻低,導致“三品一標”農產品優質不優價。首先,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完善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嚴格執行相關制度,對于不符合要求的農產品堅決不允許進入市場買賣,確保優質農產銷售渠道暢通。其次,政府鼓勵在巢湖市當地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大型超市等農產品聚集地設立“三品一標”專銷柜臺,在此區域內銷售單位和企業必須出示相應證書和檢測報告,讓消費者明白消費,體現其真正價值。最后,鼓勵引導“三品一標”單位、企業開辦“三品一標”體驗店,建設農家樂園、觀光旅游園、休閑采摘園,使“三品一標”農產品不僅帶動經濟的發展,也成為民眾看得見的標準化生產農產品。
3.5 建立追溯管理體系,加大監管力度
隨著巢湖市“三品一標”認證產品數量的不斷提升,認證后監管工作成為重中之重。一是信息化管理?!叭芬粯恕闭J證建立信息化追溯管理體系,實現農產品原產地、生產者、育苗、生產臺賬生產日期、使用期限、流通環節等信息可追溯,確保主體責任可控,生產質量穩定,既讓老百姓買得放心、吃得安心,又為“三品一標”監管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二是有效監督。建立“飛行”監管檢查—突擊檢查,真正了解企業在獲證后對“三品一標”標準化生產的執行情況。巢湖市現有的“三品一標”現場監督檢查采取的是提前通知企業具體檢查時間的辦法,讓企業準備好農業投入品使用記錄、檢驗檢測報告和包裝標識袋等檢查材料,以保障現場檢查正常進行。該方法為企業提供了提前做準備的機會,一些生產企業甚至為了掩蓋不合格、不合規的真實情況提前弄虛作假,蒙混過關。因此,改變監督的方式方法,確保監督的有效性尤為重要。三是多方監督。政府邀請媒體共同監督農產品的生產過程,媒體的監督和曝光有利于督促企業按照相關標準和規范生產,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使監測和對農產品的監控貫穿整個農產品的生產過程,有利于生產出高質量、綠色無公害的農產品[3]。
4 結語
“三品一標”產品堅持基地化建設、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追求安全、優質、生態、環保、可持續,遵循現代農業發展理念,注重數量、質量、效益協調發展,是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的“助推器”[4]。我國正處在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因此巢湖市應突出“三品一標”工作重點,提升農業生產標準化水平,強化農產品品牌建設,促進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為推進現代化農業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5 參考文獻
[1] 馬愛國.新時期我國“三品一標”的發展形勢和任務[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5(2):3-5.
[2] 王新利.論農產品供應鏈與農產品品牌建設[J].農業科研經濟管理,2007(4):44-47.
[3] 陳秀春.“三品一標”農產品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J].南方農業,2017(3):67-68.
[4] 陳曉華.持續發展“三品一標”,努力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0(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