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芳
摘要 從實際出發,根據景東縣錦屏鎮茶產業發展現狀,對發展茶葉生產的優勢、機遇及存在的問題進行綜合分析,并提出了茶產業發展的對策,以期為景東縣錦屏鎮茶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茶產業;現狀;問題;對策;云南景東;錦屏鎮
中圖分類號 F326.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1-0269-02
景東縣錦屏鎮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景東彝族自治縣中部,西枕無量山主峰,東臨哀牢山系的打雁山脈,川河自北向南貫穿全鎮。全鎮有15個村,其中8個山區、半山區村,7個壩區村。截至2017年底,有農業戶數12 280萬戶,農業人口38 907人。最高海拔3 760 m,最低海拔1 000 m,年平均氣溫18.3 ℃,年降雨量1 380.3 mm。冬春為旱季,夏秋為雨季,干濕季界限較為明顯。土壤土層深厚,排水性良好,有赤紅壤、紅壤、黃棕壤、棕壤等類型。錦屏鎮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鎮,茶產業是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產業之一,隨著普洱茶知名度的不斷提高,深山古茶的逐漸增值,生態無污染茶產品日益搶手,大力發展特色、生態茶產業成為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
1 錦屏鎮茶產業生產現狀
錦屏鎮種茶歷史悠久,截至2017年底,生態茶園面積816.93 hm2,其中采摘面積681.33 hm2;茶樹林面積223.13 hm2,其中采摘面積223.13 hm2。2017年全鎮茶葉產量682.5 t,產值819萬元。茶園面積分布情況:山區、半山區村生態茶園面積642.26 hm2,占全鎮茶葉面積的78.6%,壩區村生態茶園面積174.67 hm2,占全鎮茶葉面積的21.4%;茶樹林分布在2個海拔相對較高的山區村,其中龍樹村124 hm2、溫卜村99.13 hm2。近年來由于茶葉價格偏低,受種茶農戶生態產品理念加強等因素影響,茶農種茶基本不用農藥、不施化肥,故錦屏鎮擁有純天然、高品質的制茶原料,但由于沒有形成規模化,且缺乏龍頭企業的帶動,茶農各自為陣,多為散戶經營,制茶技術落后,銷售渠道狹窄,制約著錦屏鎮茶產業發展[1-2]。
2 發展茶產業的優勢與機遇
2.1 優勢
2.1.1 生態環境優勢。錦屏鎮地處縣城,是景東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交通便捷,為茶產品銷售提供了便利。且為山區、半山區村,群山環抱,云霧彌漫,植被覆蓋率高,漫射光及紫外光較豐富,晝夜溫差大,相對濕度高,芽葉持嫩性好,鮮葉的有效成份含量高,制出的茶葉色澤為墨綠色,香氣清純持久,滋味濃厚回甘,湯色綠黃清亮,具有地方特色。青山綠水、遠離城區、零污染、原生態的生長環境成為發展茶產業的環境優勢。
2.1.2 產業基礎優勢。錦屏鎮種茶歷史悠久,茶文化底蘊深厚,素來有“茶出銀生誠界諸山”之說,銀生即現景東縣城。錦屏鎮農業服務中心有茶葉專業農藝師3名,技術力量雄厚,茶葉種植戶有提高種植管理及加工技術的訴求,2017年錦屏鎮在磨臘村、新民村舉辦了2期茶葉管理及加工技術培訓班,培訓農民120人次,培訓班受到茶葉種植戶的廣泛認可,現場操作示范并指導練習的培訓方式尤其受到歡迎[3-4]。
2.2 機遇
景東縣是普洱茶產地之一,錦屏鎮是景東縣重要的茶葉生產地。《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云南省茶產業發展行動方案的通知》(云政辦發〔2017〕120號)將高原特色農業列為云南省八大重點產業之一,并指出茶產業是高原特色農業優勢產業。為促進全省茶產業提質增效、茶農持續增收、茶區脫貧攻堅,以茶產業助力鄉村振興戰略,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制定印發了《云南省茶產業發展行動方案》,明確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普洱茶、滇紅茶、滇綠茶為重點,以提質增效為核心,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茶農增收為目標,大力推進茶產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構建茶產業、茶經濟、茶生態、茶旅游和茶文化互相融合共進、協調發展的現代茶產業體系的發展思路,將成為錦屏鎮進一步發展茶產業的契機[5-6]。
3 茶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3.1 種茶農戶存在“逢貴趕,逢賤丟”的錯誤思想
部分種茶農戶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對茶葉生產的重視程度受市場價格影響。茶葉價格高時對茶園管理比較積極,甚至采用猛施催芽劑、強采芽葉等殺雞取卵的極端方式;而茶葉價格低時則對茶園不予管理,不采摘芽葉,任其雜草滿園、雞爪枝叢生。
3.2 茶園規模化程度低,管理粗放,茶葉加工技術落后
近年來,由于茶葉市場價格低于種茶農戶的預期,發展新植茶園的工作難度較大,茶葉種植面積幾年來幾乎保持不變。茶葉生產中存在面積小、分布散、規模化程度低、茶園管理粗放、茶樹未老先衰、茶葉加工技術落后等不容忽視的問題。
3.3 缺乏規范企業或專業合作社帶動,市場化程度不高
因缺乏上規模企業或規范合作社帶動,茶葉生產基本屬于農戶自發種植、加工、銷售,市場化程度不高,市場占有率低,茶產品潛在價值得不到充分挖掘,從而阻礙了茶產業發展。
3.4 政府部門對茶產業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強
近年來有關茶產業的項目資金少,對茶產業的扶持少,特別是扶持資金缺乏問題突出。
4 發展對策
4.1 解放思想,提高認識,轉變跟風生產局面
利用各種農業技術培訓會,加大對科學發展茶葉生產的宣傳力度,使茶農從根本上認識到急功近利的生產觀念必須改變。要使茶葉生產帶來長遠、穩定、理想的收益,必須轉變“逢貴趕,逢賤丟”的跟風生產方式,按照科學方法、市場需求,在保證品質的基礎上,創新茶葉加工技術,制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茶產品,并維護好茶產品的口碑,才是發展茶產業科學有效的方法。
4.2 加強科學技術培訓,扭轉傳統落后的茶葉生產模式
按照生態茶園建設技術要求,加強對種茶戶的科學技術培訓,建設生態茶園應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4.2.1 合理選址。一是茶園應遠離工業區、城鎮、交通干道,基地附近及上風口、河道上游無明顯、潛在的污染源。二是茶園土壤背景及理化性狀較好,沒有嚴重的化學肥料、農藥、重金屬污染的歷史。三是生產基地空氣清新,生物植被豐富,周圍有較豐富的有機肥源。
4.2.2 選擇良種。優質品種是優質豐產的基礎,可選擇一批豐產性好、品質優的國家級、省級良種,如云抗10號、云抗14號、雪芽100號、長葉白毫、云梅等。
4.2.3 立體種植。以茶為主、立體種植、多物種組合是生態茶園的主要組織形式。一般按“林-茶-草”的主體種植模式,在茶園內縱橫交錯種植高大喬木為茶樹遮蔭,樹種可選能與茶樹共生互惠、主干分枝部位較高,與茶樹無共同病蟲害,能揚茶樹之長、避茶樹之短,適宜當地種植并具有一定經濟價值的速生樹種,如櫻桃、香樟、柿、天竺桂、桃李等,茶樹下種牧草或其他作物,減少雜草危害,發展養殖業,減少病蟲危害,降低農殘。
4.2.4 科學管理。一是茶園行間鋪草、套種綠肥和適時耕作。茶園行間鋪草可以防寒防旱,增加土壤有機質和微生物活性,減少土壤流失。合理耕作可以促進茶樹根系生長和更新,耕作深度以淺耕5~10 cm、中耕10~15 cm、深耕25~30 cm為宜,深耕可結合埋壓雜草和施有機肥隔年進行,淺耕和中耕可結合各季的鋤草與追肥進行。二是施用經過無害處理的廄肥、油餅或有機肥。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適當提高春、秋茶的追肥次數和追肥量,在施足N、P、K肥的基礎上,適當補施鎂、鋅微量元素,推行配方施肥。三是定型修剪。新植、新建生態茶園要進行樹冠培育,茶苗定植后,于當年8—9月,在離地20 cm處剪去主莖,第2年春季和秋季分別在上次剪口提高15~20 cm處進行定型修剪,在茶苗定型修剪期間的三足齡前禁止采摘鮮葉,培養優良、健壯的樹冠。
4.2.5 綠色防控。一是及時清除茶園雜草、雜木、病蟲枝,增加通風透光性,結合施肥措施將茶樹周圍枯枝落葉掩埋,增加土壤有機質,提高土壤肥力,豐富茶樹營養,增強茶樹抗病蟲能力。二是加強茶農的病蟲害知識培訓,提高茶農對茶樹病蟲害的識別能力,使茶農能在正常的生產勞作過程中及時觀察到茶樹病蟲害發生動態,及時采摘,抑制芽葉病蟲的發生。三是利用天敵昆蟲、病原微生物、生物制劑等控制病蟲害發生與危害,減少化學農藥使用,保持茶園生態平衡。四是利用某些害蟲趨性,采用昆蟲信息素、殺蟲燈、誘蟲板適時誘殺防治。
4.3 成立規范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茶產品市場競爭力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以其成員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農業生產資料的購買,農產品的銷售、加工、運輸、貯藏及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等服務。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把千家萬戶小生產的農民組織起來,使農民真正成為千變萬化大市場的主體,有利于推廣應用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提高農民抵御市場風險、經營風險和自然風險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農業標準化、規模化、市場化程度,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4.4 各有關部門加強對茶產業的扶持力度
近年來,由于財政資金緊缺,大大削弱了對各產業的扶持力度,茶產業的發展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約,為了促進茶產業的發展,使農民能夠持續穩定地增產增收,各有關部門應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使錦屏鎮茶產業健康、持續、快速發展。
5 參考文獻
[1] 馮向陽.建設生態茶園 促進普洱茶產業可持續發展[J].云南農業,2017(10):72-74.
[2] 張文錦.談福建茶園生態建設的技術途徑[J].福建茶葉,1998(4):20-22.
[3] 高旭輝,胡賢春.無公害茶園病蟲草害控制原理及技術[J].中國茶葉加工,2005(2):42-44.
[4] 方華春.無公害茶園生產技術研究綜述[J].茶葉科學技術,2000(2):1-3.
[5] 郭取唐.如何加快雙柏縣茶葉產業發展[J].云南農業,2016(6):67-68.
[6] 楊漢華,虞繼權.楚雄州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及對策[J].云南農業,2017(12):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