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紅杏
(江蘇省灌云縣第一中學 222200)
高效課堂的標準是什么?什么樣的課就是高效?一千個人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筆者認為高效課堂就是教師在相對短的時間里,讓學生得到更多更深的知識與能力,獲得更豐富的經驗;高效課堂就是在有效的空間里,采取恰當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獲取有效的知識與能力;高效課堂就是教師在單位時間里,將教學目標最大化和最優化;高效課堂就是將新課程標準中的“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最大化,最優化.
案例1 (蘇教版必修3古典概型例1)一只口袋內裝有大小相同的5只球,其中3只白球,2只黑球,從中一次性摸出2只球,求摸出的2只球都是白球的概率.
探究1:將從中一次性摸出2只球改為先后無放回;
探究2:將從中一次性摸出2只球改為先后有放回.
設計意圖:教學時設計了探究1和探究2,變換問題背景,對課本例題適度變式,更容易加深學生對基本事件及古典概型本質的理解,更高效,在單位時間空間里將教學目標最優化和最大化.

案例2 《基本不等式》的學案預習課本,完成以下問題:
問題1:算術平均數定義,幾何平均數定義;
問題2:如何比較算術平均數與幾何平均數大小?
(1)從“形”的角度理解;
(2)從“數”的角度理解:取特殊值、做差、分析法、綜合法.
問題3:基本不等式有哪些變式?使用基本不等式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
設計意圖:
問題1:現在的很多課堂教學非常淡化對基本知識的傳授,更多的停留在淺層次上,花里胡哨,冗長拖拉的情景引入充斥在很多的課堂教學中,課堂似乎熱熱鬧鬧,學生在教師的安排下談天說地,美其名曰探究和合作,實際上本末倒置.基本知識的傳授是基礎,是根本,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名學生如果連最基本的知識概念還沒有接受和消化,怎么可能要求他內化為各種方法和能力?
問題2:現在很多老師課題設計的問題,就像畫了一個圈子,讓學生在他的問題驅動下,在圈子里轉,無論是知識介紹,還是知識應用都是如此,學生被老師牽著鼻子走.我設計問題2的目的,拋出問題,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引導學生可以從“形”與“數”兩個角度研究,做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后,課堂更加開放一些,
問題3-4:讓學生反思總結基本不等式的正用、逆用、變用,使用條件,嘗試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數最值,培養獨立解決問題能力.
現在很多數學課堂探究活動取得了實實在在“成果”,讓學生得出結論,似乎成了探究教學成功的標志和教學主要追求.在數學活動中,一些教師緊緊地“牽引著”學生,生怕學生走“彎路”,強烈給學生暗示,希望“盡快”得到所要的結果.其實,這樣的課堂熱鬧是假繁榮,學生探究是偽探究,數學思維被異化為模仿了.
啟發思維重于誘導結果,啟發不是告訴,引導不是引誘,教師的主導地位主要是教學生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具體地,在提出問題的基礎上,明確研究的方向,尋找研究的方法,擬定研究的計劃,付諸研究的實踐、評價研究的成果、反思研究的過程.
轉變教學思路,由教學生學會轉變到教學生會學,蘇格拉底曾說過:“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高效課堂更加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徹底改變教學方法,多給學生發揮的機會,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探索數學規律,體驗數學結論的探究過程.
注重學生學習的結果,更應該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生學習經歷的過程與最后的結果同樣重要.過程就是探究歷程和探究方法,結論就是探究的結果.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關系.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如果沒有求異思維過程和多樣化的認知方式,沒有多種觀點的碰撞、爭論和比較,那么所掌握的知識很難真正理解和鞏固.我們的高效課堂應該為學生創設寬松、民主、合作、共贏的課堂學習環境,激發和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內在的心理需求,培養和強化學生的自主發展意識、自我表現意識和團隊合作意識,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