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興瓊
[摘 要]閱讀在語文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學習語文的基礎和關鍵。閱讀能力是語文學習的必備能力,也是中小學生應具備的重要素質。教師應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作為一項重要的能力。
[關鍵詞]學生; 閱讀能力 ;閱讀興趣
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師探討的永恒課題。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主動學習
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強烈的閱讀興趣是促使閱讀活動的內動力。因此,要想讓學生養成主動自覺的閱讀習慣,必須從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入手。
1.選好讀書內容,激發閱讀興趣。選擇一些學生本身感興趣的文本內容:如“兒歌、韻文、詩歌、寓言、故事、科幻作品等”。讓學生讀起來受不釋手,越讀越愛、越看越想看,以此來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組織各類比賽,搭建展示平臺。這種競爭方式往往是鼓勵學生學習、培養自信、增強競爭力的最佳途徑。這也是提高學生閱讀興趣的良方。如組織“讀書報告”、“講故事會”、“詩歌朗誦會”、“閱讀專家競賽”等。我們安排學生每天讀書,每周舉行一次活動。學生希望每天閱讀,每周期待活動,以滿足學生的表達欲望,學生積極參與,其中興趣逐漸形成,閱讀真正成為學生展示自己平臺的平臺。
3.鼓勵使用,增強學習信心。一些學生由于閱讀能力差而對閱讀不感興趣。我們的教師應該適當地使用贊美語言,鼓勵學習信心。告訴他們,不要怕錯了,錯能再來,多贊美,少挑剔,多安慰,不責怪,鼓勵主要,讓學生錯過自己。他們善于發現自己的進步和閃光點,并及時表揚和鼓勵。
二、抓住課堂教學,教給閱讀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將閱讀、默讀、速讀、口語復述、背誦、精讀、角色閱讀、表演閱讀等形式的閱讀技能訓練給學生,不斷提高閱讀能力。要注重閱讀、默讀、速讀、復述和背誦、精讀和評價、角色閱讀和表演閱讀的綜合訓練。教師應發揮主導作用,通過演示和講解,使學生獲得系統、完整、深刻的閱讀知識,掌握閱讀的要領,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
三、重視課外閱讀,補充課內空白
在閱讀過程中,如果你允許自己這樣做,你將得不到切實的結果。為了彌補學生課本的不足,教師可以動員學生在課堂上臨時儲存私人圖書,并組織學生自行管理和借閱圖書。書角的組織,書角位于教室的角落。課余時間閑暇時間很方便。移動書箱也可由各級干部使用,負責簿記和借閱。為了介紹書籍,它還可以組織學生舉辦書展,展示所介紹的書籍,并展示學生編寫的書籍和書籍的信息。
1.有目的、有條理地推薦課外閱讀。我們應該推薦具有健康內容和積極教育內容的課外閱讀材料,以便他們能在閱讀后激發和鼓勵學生。此外,應注意語言、語法和優美的閱讀材料的選擇,以便他們能夠學習和欣賞他們的作品的寫作技巧。
2.以有組織和正式的方式開展檢查和評估活動。例如,如果我們閱讀和閱讀統計資料,我們將閱讀不止一個。我們還可以組織課外閱讀、交流經驗、展示優秀閱讀筆記、記錄卡片、推薦嘉獎活動家和許多其他閱讀活動的講座。
3.有針對性地指導朗讀。針對不同閱讀內容、目的和水平,教師要采取不同的指導方法,如集體指導、個別指導,指導如何寫讀書筆記等。這樣,既補充了課內空白,調動了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習興趣,又培養了閱讀能力,豐富了閱讀技巧。
四、培養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能力
閱讀習慣并非一朝一夕所能促成,它是一種能量、一種動力,貴在持之以恒,形成習慣。
1.培養多思、多想、多動筆的習慣。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結合,讀思結合,才能真正走進文本,體會情趣,求得真知。要教會學生如何發現問題,養成通過深入思考認真分析,自己解決問題的習慣,要訓練學生養成做各種類型的讀書筆記的習慣。
2.培養學生好問、敢問的習慣。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師,好學者不恥下問。”養成好思、善問的良好習慣,持之以恒必有好處。長此以往,必將聚沙成塔,積少成多。
3.培養每天閱讀的習慣
每天閱讀,讓學生有意識地養成閱讀習慣。學生習慣的培養最好由學校和家長來做。為此,我校開展了“讀書月”和“日常閱讀”活動,首先借助家長閱讀、閱讀書籍、閱讀課外書籍、閱讀訓練,每天10到20分鐘,堅持每天,逐步形成家庭生活計劃。如果每天有一段時間閱讀,同時閱讀開始,學生自然會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在學校,教師可以每天留出15分鐘來指導學生閱讀和閱讀報紙。每一天,這最終都會成為學生自覺的行為。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核心。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有必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教會學生閱讀方法,使學生養成閱讀習慣,注重課堂與課外的有機結合,密切關注與學生的密切合作。家庭。只要學生、老師和家長形成合力,就一定能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教材與教法》.2006.4 .
[2]《教育革新》. 2007.5 .
[3]《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