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芳敏
作文難教,作文難寫,已成為現在小學語文的老大難問題。說實話,幾年前,我也曾為此苦惱過,為此,我廣泛地閱讀各種作文教學經驗文章,認真觀摩多堂作文公開課,虛心向同行前輩請教,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總結。幾年摸索下來,我認為,要攻克小學作文教學這一老大難問題,必須要把作文教學與閱讀教學相結合,通過閱讀教學來指導習作,降低難度,夯實基礎,才能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學水平。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很有力的見證了閱讀與寫作的關系。閱讀與寫作既有相對獨立性,又有密切聯系。可以說,沒有閱讀就沒有寫作,只有將閱讀中學到的知識積累起來,才能厚積薄發,達到所謂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這種高層境界。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聯系。”魯迅先生也曾說過,自己的作品大都仰仗于先前讀過的百來篇外國作品和一點醫學上的知識。葉老先生還告訴我們:“小學生今天作某一篇文章,其實就是綜合地表現他今天以前知識、思想、語言等等方面的積累。”可以說,一旦離開了生活實踐的積累、思維成果的積累、語言文字的積累,那寫作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
因此,我們要重視閱讀與寫作的有機結合,將“閱讀”長期植根于“寫作”的沃土中,使學生更好地從“閱讀”中學“寫作”。特別是在今天大力提倡減負的情況下,在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是一條有效的途徑。
不少教師認為:作文,不就是“我手寫我心”嗎?學生想怎么寫就怎么寫,指導時,只概括的分析一下就行了:凡寫事,就講講起因、經過、結果,高潮部分寫具體;凡寫人,就選典型事例來寫,把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寫生動;批改就只寫幾句套話:重點突出,層次清楚等。陳舊而枯燥的作文教學方式,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的確,寫文章沒有一個固定的方法,但它也有自身的規律,即“文無定法”但卻“有章可循”。每篇文章都具有題目、結構、中心意思、材料、語言等,寫作文就是這些能力的綜合訓練。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教師應制定一整套系統的作文教學計劃,把作文教學分解開來,認真進行每一個單項訓練,從易到難,由淺入深,逐步推進。如可以單項訓練開頭、結尾,練審題,練立意,練結構技巧,練語言表達技巧等。訓練時,倘若老師只反復強調寫作方法,對于孩子們來說,這些往往都是空洞的,只會越聽越糊涂。如果引導孩子們通過讀例文去體會寫作方法,效果就會大不一樣了,孩子們仿著例文很容易地就可以寫出想寫的內容,自然就不覺得難了,還會越寫越有興趣。
那么,具體應該怎樣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寫作呢?
一、單項訓練,積累技巧
1.訓練語言表達的技巧
要想把文章寫好,寫生動具體,語言表達至關重要。語言表達的技巧包括形容詞、量詞等的準確使用,比喻、擬人、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靈活運用,人物語言、動作、外貌、神態等的生動描寫……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學習的內容,借鑒課文的表達方式進行訓練。如:學習《第一場雪》中疊詞的巧妙運用。學習《索溪浴》中描寫索溪那段排比與擬人的修辭方法。學習《荔枝》一文中母親第一次吃荔枝的細致描寫,讓學生仿寫一個人手拿一件喜愛的東西的情景。學生們在仿寫時大多都能用上文中的“小心翼翼”、“撫摸”、“望”、“舍不得”、“像……”等一系列表現人物動作神態的詞句,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習作的需要,學會了細致描寫這一重要方法。
2.訓練篇章結構的技巧
訓練篇章結構可以有效解決學生動筆難的問題。篇章結構的技巧包括寫景、狀物等的寫作順序,總分式、并列式等的結構訓練,各種形式的開頭結尾訓練等。如:學習《桂林山水》一文中總分總式的描寫方法;學習《梅花魂》首尾呼應的寫作方法;學習《三峽之秋》按時間順序來寫的方法;學習《頤和園》一文后,我讓學生把從本課學習到的寫作方法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去,學生們大都能利用總分總的結構,移步換景的順序,首尾呼應的方法把仿寫文章寫得層次清楚,結構完整,切實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使作文訓練真正落到實處。
3.訓練選材立意的技巧
小學階段的作文訓練,多采用命題形式,即老師出題,學生依題作文。特別是考試作文,一般也都是命題作文。這就要求老師教會學生根據題意來立意選材。在實際教學中,我常常聯系課文的題目分析作者選材、立意的目的,學習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選材的。學習課文后,我抓緊原文中心,設計形式,進行隨文練筆。如學習《白楊》一文后,我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及對白楊的介紹,寫一篇練筆《白楊禮贊》,學生把課文的介紹加進自己的理解后,用個性化的語言表達出來,并在結尾加進大量感受及抒情贊美的句子,連平時怕寫作文的同學也較高質量地完成了本次作業。又如教了《秋天的懷念》、《地震中的父與子》一組課文后,為了讓學生感受到父母之愛的無私和偉大,我讓他們根據這一主題,回憶父母為自己所作的一切,仿寫作文,由于學習課文時感情的醞釀充分加上同學們的親身體驗,本次作文主題深刻,真切感人。
4.訓練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
漢語的凝練含蓄給我們的課堂練筆留下了施展才華的大舞臺,想象可以自由飛翔,心情可以自由放松,一切都由你主宰。如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后,可安排寫作《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們中間》;學習了《長城》之后,讓學生發揮想象描寫一下當時修筑長城的情景;學習古詩《竹石》之后,可以讓學生練筆,寫一寫竹石的自白;學習《凡卡》后,可安排續寫《夢醒了》……這樣的練筆,放飛了想象,訓練了思維,提高了認識,構筑了學生獨特的心靈樓閣。
二、綜合指導,完成蛻變
模仿創新是第一步,但不能一味模仿,開始求“與古人合”,其后必須“與古人離”。所以,我們強調模仿時還要加以創新,培養好文風。我每上完一單元或一學期后,往往會帶著學生把這些整理一下,按照開頭、中間、結尾三部分進行分類、比較,賞析這些名家名篇如何去開頭、如何去結尾,如何去編排中心,從中去感受名家們在審題、立意、選材等方面的良苦用心。在此基礎上,來分析自己的習作,進一步去加工文章,通過定期的作文綜合指導,使學生在一系列分類訓練之后,能很好地把這些技法結合起來,仿中創新,獨立成篇。
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渠道有許多種,在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實際上是把作文放到課堂教學中進行的,也就是,任何一節語文課,都是學生提高作文水平的扶手。但依托教材,進行作文訓練,不是簡單的復制過程,而是再創造,是通過對教材的品味、理解與作者情感的碰撞、交流、共鳴,獲得自己獨特體驗與感受的過程。我們只有潛心鉆研教材,才能讓教材這個例子發揮更大的威力,才能讓學生的習作思維發芽、生長、綻放出絢麗的花朵。愿我們的每一位語文老師都能為學生樹起提高寫作能力的扶梯,為他們開拓出一片燦爛而又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