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果
[摘 要]現階段,國內很多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在課程設置過程中,普遍存在理論課教學意識淡薄、課時總量少等問題,嚴重阻礙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基于此,文章闡述了慕課的概念及其特點,分析了藝術設計專業理論課教學的現狀,總結了慕課視域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理論課教學改革的優化措施。
[關鍵詞]慕課;藝術設計;理論課;教學資源;教學模式
一、慕課的概念
慕課(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近年興起的一種在線課程開發模式,其主要是由主講教師負責、支持大規模人群參與,由講課視頻、作業練習、論壇互動、郵件和考試相互交織的網絡教學過程。
二、MOOCS的特點
1.規模大
MOOCS的第一個字母“M”代表Massive,意思是指大規模授課,課程目標的受眾廣泛,其有效地改變了傳統的小班授課模式,實行大班制上課形式,一門慕課課程從幾百、上千人、上萬人甚至十幾萬人都是可能的,完全沒有人數限制。
2.易獲得
慕課第二個字母“O”代表Open,意思是公開。現階段,我國擁有移動互聯網用戶的人數超過5個億,而慕課的目標受眾只要持有互聯網的智能終端設備,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隨時都可以在線學習。慕課受眾完全可以按照個人喜好自由選課,沒有年齡限制和時間限制,甚至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學習者,都可以學習,并且幾乎所有的慕課課程都是免費的。
3.個性化
慕課的第三個字母“O”代表Online,其涵義是指在線的教與學,其依附互聯網絡平臺,融合了多樣化的互聯網工具,并借助不同種類的數字化優質資源,在線推出教與學的全過程。學習人員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自主安排學習的時間、地點、內容、進度等。
4.多元化
慕課第四個字母“C”代表Courses,其含義是課程或科目,可以是微課或翻轉課堂,還可以是指國內各大名校名師精品課程或者國際課程,即可以是理論課程、模擬課程、互聯網課程,更可以是智能課程。
三、藝術設計專業理論課教學的現狀
1.理論課教學意識淡薄
通常情況下,藝術設計專業的相關理論課程在各大高校普遍采用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通過運用多媒體技術,案例教學以及小組討論等多種方式,使用考試的方式進行評價。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具有很大的改善,但與信息時代的要求相比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社會的發展中,多數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普遍存在“重技輕理”的現象,在理論教學上普遍呈現出萎縮現狀。
2.綜合水平存在差異
高校是面向全國招生的,受制于地域教育資源的不平衡以及高考模式等因素,藝術類考生中,主要來自發達地區的生源,一般具備藝術知識儲備,但整體水平不高;而另一部分學生來自于欠發達地區,藝術史基礎非常差,讓這些學生坐在同一個教室,學習同樣的內容,難以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而慕課是課堂學習的補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緩解這一矛盾。
四、慕課視域下藝術設計理論課教學改革措施
1.改善課堂教學模式
在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理論課教學大綱的指導下,課堂教學的形式只需要開設基本的藝術史論課程,比如,中國美術史、西方美術史、藝術概論,由于不同專業所需要的史論課程也有所差異,因而教師可以選擇適當的課程視頻作為課堂學習的補充。一般情況下,各個專業選擇一個或幾個專業藝術理論授課的慕課課程,將教師的講解與視頻進行有效地結合,既由基礎知識的講解,又具備專業知識的傳授,真正實現藝術理論教學與專業內容教學的有機結合。除此之外,在考核過程中,由于缺少統一的教材,考試內容也會根據專業方向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實際上每門慕課課程都會提供相應的作業、習題與測驗,根據系統運行模式的不同,學生將答案上傳后,系統可自動評分。
2.轉變高校教學理念
隨著慕課的快速發展,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地方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改革需要重視慕課的應用,強化慕課大潮中的藝術專業教學改革。現階段,我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慕課教學資源相對比較稀缺,為了改善這一現狀,需要將國內藝術設計專業實力較強的高校組織和建立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的慕課進行有效結合,通過組織和整合高校適合慕課教學的藝術類課程,聘請藝術家、行業名師制作藝術設計專業的慕課,組建藝術設計專業的慕課課程資源。
3.提高教師自身素養
教師需要整合升級自身的專業知識結構,為盡快融入“慕課教師”這個角色,教師應主動學習慕課的形式和特點,彌補自身不足和缺點,并遵守教學計劃和教學要求,創作更多的微教學資源,滿足基本的知識傳授,激發學生更大的學習激情。
五、結語
現階段,我國高校在藝術設計專業的培養目標都是培養藝術設計的技能型人才,設計能力是評價學生的重要指標,這就使得很多學生的藝術設計理論知識基礎相對薄弱,嚴重影響著學生以后的長期發展。慕課是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式,將其應用到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理論課教學中,能有效地改善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梁瑾.慕課視域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理論課教學改革初探[J].中國包裝,2017,37(04):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