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玲
摘要:農民工子女的美育教育是一個重要特色樣本。新時期農民工子女教育要堅持因地制宜原則、多元融入原則、主題集聚原則、多維建構原則、重點突破原則。從完善農民工子女美育教育的頂層設計、強化農民工子女美育教育的基本師資配備、完善農民工子女美育教育的教育內容與模式、加強農民工子女美育教育的保障機制設計等方面做出努力。
關鍵詞:農民工子女;美育教育;創新策略;實施路徑
新型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加速了農民工市民化的進程。當前我國在農民工社會融入及其子女的基本教育保障等方面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基本解決了進城農民工子女“有學上”的問題,并逐步向提供具有一定教育質量的基礎教育轉型。美育教育,作為塑造農民工子女健康情趣、正確審美、良好個性、健全人格的普適化教育,也逐漸進入到農民工子女的教育供給視野中。如何根據農民工子女教育的基本條件配置、教育現狀等,選擇一條因地制宜的美育教育道路,已經成為農民工子女教育的重要議題,對我國美育教育模式的豐富與發展也將帶來重要啟示。
一、當前農民工子女美育教育的現狀——以H市為例
H市是我國長三角地區的副省級市,是區域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具有改革開放先發地區的體制創新優勢、文化創新優勢等,基礎教育及城市基本建設相對健全。近幾年來,H市把握國際盛會舉辦的優勢,不斷提升城市發展能級,各級各類高層次人才以及農民工呈現雙流入狀態。H市在進城農民工子女的基本教育供給方面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美育教育作為教育配置中的基本教育單元也逐步進入農民工子女的教育中,但因為群體對象差異、教育資源的配置落差、群體教育氛圍慣性等因素的制約,其教育模式及成效呈現出多樣化、復雜化態勢。
美育呈現概念化進入的態勢。筆者在走訪H市5所農民工子女學校及將近50名左右在其他學校插班就讀的農民工子女后發現,其對美育的感知處于懵懂狀態,77.9%的受訪者表示“好像知道”“大概了解”,美育教育尚未以一個正式的教育議題進入其主觀教育感知中。受訪的教師表示,美育作為基本教育內容已經進入其教育內容設計中,但礙于農民工子女學校師資及辦學條件等的限制,往往把美育教育作為附加型教育,重視程度不夠,開展情況參差不齊。
美育教育呈現“套路化”模式。在調研中發現,目前開設美育類課程的學校,大都采用城市通用化教育模式,與農民工子女的審美愛好、知識結構、接受習慣與身心特點等存在一定差異,特色化模式及其教育內容開發不足,教育匹配性存在一定的缺陷,影響到教育效果的達成。
美育教育呈現“孤立化”態勢。美育本質上是一種生活教育,存在于生活的點滴方面。但是當前無論是在城市小學還是農民工小學中,都把美育作為一種專業教育,建構了專業化的閉環運行體系,對生活美的攝取與熏陶存在明顯不足。這種負面效應集中出現在農民工子女教育中,因為“孤立化”的學術話語表達,束縛了美育教育伸展的空間,讓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美育素材沒有得到有效運用。
美育教育呈現“異讀化”態勢。一些農民工子女學校甚至是學生家長,把美育片面理解為價值觀教育與藝術素養教育,把愛祖國、愛社會、愛家庭、愛親人,講道德守紀律和唱歌跳舞簡單界定為美育教育,把其他教育內容與教育類型作為美育教育的替代性表達,嚴重制約了美育教育開展的空間,背離了美育教育的基本出發點與價值規律,使之陷入發展誤區。
二、當前農民工子女美育教育的基本原則
一是因地制宜原則。農民工子女的美育教育一定要結合農民工子女的身心結構特點、接受習慣及審美愛好等。特別是要結合農民工子女城市融入中產生的文化自卑、感官落差等種種不適應癥,有目的地設計有針對性的教育內容與教育模式,實現教育內容和模式的群體適配性,有效彌合其身心發展上的不足。
二是多元融入原則。美育教育是一種觸摸和感知教育。當前結合農民工子女初入城市生活的現狀,要走出美育專業化教育的視野束縛,讓美育教育真正走入生活,感知學習生活中各種美的素材,將生活中的可以觸摸的萬千現象納入美育教育的范疇,比如城市的風景美、城鄉小伙伴以及鄰居關系中的人情美,生活中的舞蹈美、音樂美以及其他藝術美等。將美育與語文、數學等課程教學結合起來。用多元融入發揮美育潤物無聲的精神感染作用。
三是主題集聚原則。美的表現是多樣的,美的魅力是多彩的。在農民工子女美育教育中,一方面要注重發現和吸收多樣化的美育素材,讓美育沉浸到生活中,但同時防范美育主題的片面泛化與異化,隨意置換美育概念,明確不同教育階段美育教育的基本標準、基本要求與基本內容,美育教育的規格及其教育方略,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舉措,使多樣化的教育素材緊緊匯聚到一定時期和一定階段的教育主題上去。
四是多維建構原則。美育也是一種情感教育。特別針對農民工子女而言,其在美育教育中面臨的問題,和其他教育問題及城市體驗經歷糅合在一起,涉及情志、性格、知識等方方面面,更多問題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等多元主體共同解決。所以在農民工子女的美育教育中,要充分發揮家庭,尤其是農民工父輩、社區教育及活動、學校教育等的綜合功能,引導農民工子女通過多樣化渠道、多樣化平臺進行美育教育,發揮好長輩引領、城市青少年朋輩協同等效應,構建農民工子女美育教育的多元協同機制。
五是重點突破的原則。農民工子女的美育教育是一個全新的議題,面臨著各種課題,有關于教育理念、教育內容的匹配性設計,也有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的關系,教育內容與教環境的協調,教育氛圍與教育制度的設計等等。需要盡快明確重點突破方向,以重點突破帶領整體教育的推進。當前經過調研發現,基于農民工子女城市融入的美育素質彌合與美育心理建構是其美育教育的重點,有待深入貫穿到美育實踐中。
三、農民工子女美育教育的實施策略及創新路徑
(一)完善農民工子女美育教育的頂層設計
針對農民工子女的個性特質、文化心理、審美愛好、接受習慣等,特別是根據他們在城市社會融入及教育實施過程中面臨的文化彌合和心理適應問題,建立具有群體特色的農民工子女美育教育的實施方案。通過頂層設計,重點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農民工子女審美教育的基本教育目標,根據美育教育的階段性規律及群體特征,當前農民工子女美育教育的基本目標為基本審美觀點與審美立場建構、城鄉童年差異化審美待代際彌合等;二是農民工子女美育教育的基本定位,美育教育是義務教育中的基本教育單元,是中小學生素質結構能力的基本組成部分,應確保其基本的課時比例,規避因為主觀重視程度的差異導致教育權重的削弱;三是農民工子女美育教育的實施路徑。農民工子女的美育教育是一種全人教育與全維度教育,應該覆蓋到每一個農民工子女,并且充分借助學校、社區、家庭力量,將常規性課堂教育與生活教育融為一體,構建全天候教育模式。
(二)強化農民工子女美育教育的基本師資配備
建立一支專兼職結合的師資隊伍。一是實現“專門師資”與“融合師資”的有效結合。有條件的學校,要逐步建立專門的美育教育師資,主要承擔專業化美育課程教學,特定群體美育教育特點研究、教材開發及配套教育策略研究等,成為農民工子女美育教育開展的基礎性力量。同時要嘗試在學校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等其他專業課程中灌輸美育元素,引導學生在專業課程學習中提高發現美的能力、接受美的熏陶,強化美感意識。學校要有計劃加強對全體師資的通識性美育教育意識培養與能力訓練。二是實現“學校師資”與“社會師資”的有效結合。美育是一種生活教育,除開在學校規范化的美育教育外,要充分發揮社區及其他教育載體的作用,加強農民工子女的社會美育教育。比如H市高等教育發達,要充分發揮高等教育資源豐裕的優勢,鼓勵高等院校社團組織開展“大手牽小手”活動,帶領農民工子女和城市子女聯合搞活動,融入城市社區生活等,開展有針對性的美育教育,加強文化心理干預與精神幫扶等,擴大美育的社會資源供給平臺,形成開展美育教育的良好社會氛圍。
(三)完善農民工子女美育教育的教育內容與模式
農民工子女的美育教育是以特定群體為考察對象的全新美育教育樣本實踐。通過調研,根據其群體特征及資源配置情況,可探索以下四種教育模式。
一是美育的引入性教育實踐。動員各級研究機構和農民工子女學校的力量,編制針對農民工子女個體特色的專業化教材和校本讀物,開展基于課堂的美育引入性教育實踐,告訴學生美的重要性、提升發現美的意識、逐步形成觀察美的能力,形成基于美的初步主觀認知。
二是美育的學?;顒诱n程。根據“題材貼近性、方式多樣性”的要求,開展豐富多彩的學校美育教育實踐。比如舉辦我是“小小攝影家、觀察美麗新城市”的學生攝影比賽;結合音樂舞蹈、體育比賽等發現學校生活中多樣化的動感美、藝術感、運動美等;觀察和發現語文中的文字美、音韻美,數學中的運算美與邏輯美等,開展多樣化的美育教育實現,讓學校成為一個體驗美、發現美的精神大花園。
三是美育的社區化、社會化課程。創造條件,引導農民工子女積極參與所在社區的各類文化文藝活動,以社區為連接觸角,感知多樣化的城市生活,增強與城市貼近感、融入感,減少因區域環境落差形成的文化隔膜與審美間離。要鼓勵所在區域高校青年大學生走進農民工子女,開展結對等,帶領他們走進校園、熟悉城市、感知人文、體會生活,用社會美育涵養他們的心靈。
四是家長參與為主要形式的家庭美育介入。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其家長教育觀念及其家庭環境的塑造發揮著重要作用。在調研中發現,城市農民工群體因為工作生活壓力大,群體能力與城市社會落差較大,存在較多生活焦慮與文化不適應癥,也較多地表現為脾氣暴躁與家庭生活的不和睦等。這直接影響到農民工子女美育教育環境的建構。學校要通過家長學校等,向家長傳遞科學的教育觀念和正確的美育認知,注重在家庭教育中釋放美育元素、營造美的氛圍,成為學生的心靈守護者與美感建構者之一,實現和學校教育、社區教育的齊頭并進。
(四)加強農民工子女美育教育的保障機制設計
一是加強人力資源保障。國家在“國培計劃”中可以專門設立和強化“美育師資培養”模塊。各級教育機構要建立專項美育師資涵養與建設計劃,為美育教育提供強有力的人才資源保障。建立更符合美育師資培育的職稱評審機制,更好地享受“職稱評審”的國民待遇,以職稱為杠桿有效涵養生源。
二是加強對應的經費保障等。在日常辦學經費使用中,要確保美育教育經費的比例。同時開拓社會化資源供給平臺,鼓勵社會資本更多地關注農民工子女等弱勢群體的教育扶持,為美育教育提供更加充沛的財力保障。
三是加強各項硬件建設等。在有條件的學校,設立以互動性為主要特征的美育課堂。在相應的社會機構建立“學生美育實踐基地”等。
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是新時代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農民工子女美育教育的開展是提升基礎教育質量的重要方面,也是更好地實現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這樣的案例審視,對于城市化進程中的社群融合等議題,也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參考文獻:
[1]楊自伍.教育:讓人成為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陳平.美育為什么重要——基礎教育中美育的價值和實現途徑[J].課程教材教法,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