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琴
摘 要 融合出版是隨著互聯網發展而新出的一種傳播模式,對于出版業來說,融合出版是讓我們出版業走上快車道,其實也是一種資源的整合。新的出版模式代替舊的傳播模式,融合出版比較適合當下出版業發展,因此也得到了出版業的認同和肯定。文章基于互聯網思維下期刊的融合出版的概念,以及融合出版對未來期刊發展的必要性進行闡述,從而讓更多期刊工作者對融合出版有一更深的了解。
關鍵詞 融合出版;新媒體;互聯網;資源整合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15-0014-02
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在“指導意見”當中,強調了媒體融合語境下的融合出版概念,這應當說是我國進行媒體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
融合出版這一概念是基于互聯網思維之上的,如傳統的出版媒介,報紙、雜志、音像,每一個不同的媒體自身的信息處理技術都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往往都是各行其道,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這些媒體最終必然會殊途同歸采用數字化作為其最主要的載體,因此融合出版這一概念因為數字化時代以及互聯網思維的出現應運而生[1]。
互聯網思維下的融合出版已成為當代熱點,報紙、期刊、圖書等都在談融合出版,而出版領域也在利用互聯網思維下武裝自己,在當下傳統的出版已被時代拋棄,互聯網融合出版已經成為出版業轉型的必由之路。
1 融合出版的基本概念
融合出版離不開互聯網,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使上網不再局限于PC端,可以是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能電視、甚至連傳統的戶外廣告也可以變身成為互聯網的屏幕。知識獲取方式的變化,導致知識消費的模式轉變,更加傾向于移動化和碎片化,進而驅動科技期刊產業模式做出相應調整。
“互聯網+”不是萬能解決方案,必須深入了解才能找到科技期刊行業所有從業者都滿意,同時符合作者、讀者用戶體驗的轉型升級模式。融合出版是通過技術視角,對不同信息技術媒體進行整合[2]。
2 融合出版的發展趨勢
融和出版不是把雜志變成電子雜志或者轉化為網站那么簡單,而是要整合資源、徹底改造,讓出版變成營銷的一部分。互聯網思維并不是洪水猛獸,也不是什么高科技,只是一種相對于工業化思維的思考模式[3]。讓互聯網思維下的融和出版成為助推傳統紙質出版的工具。以此給大家進行自我顛覆的勇氣。
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構建的新型媒體傳播格局下,新聞出版作為信息知識、文化傳播的重要領域,轉型升級、融合發展是產業發展所需與大勢所趨,已是業內普遍共識?!笆濉逼陂g,國家對互聯網環境下的新興文化業態發展給予了高度重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相關利好政策輪番出臺,產業政策環境日益趨好。2015年3月31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印發了《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指明了融合發展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政策措施和組織實施[4]。
3 融合出版的必要性
3.1 融合出版順應了轉型的必要性
我國學術期刊單位多為單刊分散式經營,期刊出版單位的集約化程度較低,規模較小,資源分散,內容聚集度較低,市場存活力和拓展力普遍不足,經營方式已不適應當前數字出版時代的發展需要。而推動學術出版發展也已被納入新聞出版業“十三五”規劃的方向之一,鼓勵搭建學術出版網絡平臺、充分整合資源,創新服務模式。
3.2 融合出版適應出版行業需求
一是提高競爭力。通過提高刊物學術質量、品牌價值及國際學術影響力來帶動其刊物在行業中的競爭力。
二是降低運營成本。通過業務流程的線上搬遷方式實現業務流程標準化和規范化,以此來降低日常運作成本。
三是資源積累。數據和用戶資源的積累會從量變轉為質變,而傳統期刊社缺乏積累數據的平臺基礎。
四是增加發行。從紙質發行、數據庫發行、流量發行等多種模式并存的發行趨勢。
五是新的贏利點。通過本身的行業資源和專家資源背景來打造新的后端產品,增加盈利來源。
六是決策咨詢服務。期刊需要大數據的支撐提高對作者及讀者的服務質量,而對數據進行分析和決策的機構能夠為期刊提高服務質量和定位提供參考。
4 互聯網技術應用推動了融合出版
4.1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
出版業現在應用較多的是區塊鏈,區塊鏈并不是一種單一的技術,而是多種技術整合、數字簽字、哈希算法、時間戳服務器、端對端網絡的結果。這些技術以新的結構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新的數據記錄、存儲和表達的方式。
從社會學角度來說,區塊鏈與智能合約相結合,實現一種分布式自治系統,通過一系列公開公正的規則,可以在無人干預和管理的情況下自主運行的組織系統。區塊鏈是一個分布式賬本,一種通過去中心化、去信任的方式集體維護一個可靠數據庫的技術方案。通過移動互聯網應用,讓讀者獲得紙質出版外的學術內容資源,增強學術價值與傳播性。通過移動端工具,讓作者、編輯、讀者、協同研究者、同學科作者等多用戶角色獲得及時高效的社交手段。
信息服務——數據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商品,與普通商品有著本質區別,主要是具有“看過、復制即被擁有”等特征,這也決定了使用傳統中心化的信息中介的交易方式無法滿足數據的共享、交換和交易。
4.2 新的商業模式運營
科技期刊需要在盈利模式上進行開源,更好地與市場對接、與消費者對接。期刊社本身具備極強的服務與產品提供的優勢,但并未被發掘。
資源庫的聯盟化共建模式——不是整合、不是收錄,而是自建數據資源庫,數據庫私有化并通過聯盟統一渠道對外發布。
科技期刊的智能化經營模式——整合期刊自身的行政資源、行業資源和內容資源,對接市場需求,提供智庫產品與服務。
原創知識的網絡教育轉化——知識發行不是終點,需要進行成果轉化與網絡教育轉化,讓知識成為新知識產生的動力。
4.3 成立期刊聯盟優勢
建設目標——成員單位一起應對共同競爭,開拓新的業務領域。提高產業整體競爭力,以較低的風險與成本實現范圍較大的資源調配與共享。聯盟的目標多為階段性目標,以實現某一個明確的結果為動機。這里的目標就是行業共同完成融和出版轉型和資源庫的建設。
合作模式——各聯盟成員單位間優勢互補,信息互通是前提,杜絕完全競爭關系。將成員的外部信息或獨立問題變為聯盟的內部信息或共性問題,加強信息交互頻率與解決問題的效率。在共同學習的基礎上達到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
組織關系——區別與行業協會等組織,聯盟成員單位之間無明確的上下級組織架構,無行政管理歸屬,而是一種獨立的平等協作關系。不侵犯成員各自的運作模式、管理標準、生產資料與知識產權。
成員類型——成員單位類別多樣化,不僅僅局限于同一行業中的企業,也可存在同一產業鏈的上下游跨行業成員單位。從組織成員類型上即可打造學、研、產、供、銷一體化模式。
期刊的融合出版將會成為一個完美的生態構成,期刊知識資源共享數據庫,互聯網平臺,知識服務平臺,科技智庫,智慧出版平臺,學者在線平臺。將形成一種產業鏈、價值鏈融合成為生態閉環的綜合性知識服務平臺,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不止停留于傳統內容的線上化、數據化。以互聯網手段帶動傳統期刊發展,而不是傳統期刊的競爭。
參考文獻
[1]馬曉俊.基于數字化技術和互聯網思維的融合出版[J].新聞傳播,2017(2):6-7.
[2]曹繼東.基于數字化技術互聯網思維的“融合出版”[J].科技與出版,2014(9):15-17.
[3]李紅,楊鵬,趙樹慶,等.融合出版背景下高校學報的發展之路[J].傳播與版權,2017(12):48-49.
[4]評論員.強化互聯網思維 推動出版融合發展[J].中國出版,2015(17):1.
[5]王雪麗.互聯網思維下傳統出版與新興出版融合發展探析[J].科技傳播,2015(7):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