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斯坦
〔摘 要〕音樂藝術從古至今都深刻反映著人民群眾的悲歡離合與喜怒哀樂,同時也作為一種文化形式甚至是一種政治工具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社會的變化和發展。而流行音樂作為音樂藝術中貼近大眾生活并具有大眾性屬性的一種音樂形式,與社會有著尤為深刻的聯系。20世紀50年代搖滾樂在美國生根發芽,它的興起可以說深刻影響了美國戰后一代青少年的成長,同時在美國這一時期風起云涌的社會變革中,對人們精神文化的價值導向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影響。
〔關鍵詞〕搖滾樂;美國;社會影響
美國學者柯林·拉金(Colin Larkin)在《流行音樂大全》(Encyclopedia of Popular Music)中曾指出:“艾倫·弗里德(Alan Freed)通常被認為搖滾之父,因為他在20世紀50年代早期的主流電臺中第一次提到了RocknRoll這個詞并將這種叫法推廣傳播開來”。①隨著這種說法的提出與逐漸傳播,搖滾樂逐漸走入大眾的視野,并形成其早期的音樂風格。弗里德在提出這一名詞的時候絕未曾想到,這種音樂形式的出現對這個時代乃至后來全世界范圍內人們社會、文化、精神等方面的影響深遠綿長。
一、經濟基礎的建立與唱片市場的破壁
搖滾樂誕生的意義絕非是作為一種音樂風格的存在而止,其與社會的普遍聯系是客觀存在的。美國學者喬·斯圖西(Joe Stuessy)和斯科特·利普斯科姆(Scott Lipscomb)認為:“搖滾樂不是憑空存在,反之,它與整個社會相互之間都存在一種充滿生命力的連接關系。”②因此說搖滾樂在單純音樂層面之上所產生的意義與影響是研究搖滾樂所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
搖滾樂的興起與美國經濟的復蘇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成為世界金融中心,因此美國的經濟發展也隨之進入繁榮增長時期,其中以白人中產階級為主的消費群體逐漸凸顯出來。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條件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長。尤其是對剛剛從戰火中走出的美國人來說,消費能力的提高使他們表現出了一種對娛玩享樂空前高漲的精神需求,而音樂作為娛樂形式的重要載體自然成為滿足人們強烈需求的重要手段。因此,這一時期人們對于享受音樂的需求量大大超越從前,促使這一時期唱片業的發展得到較大提升。而如何占據更多的唱片市場則成了無數唱片公司思考的問題。
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唱片市場大致成三足鼎立之勢。黑人音樂市場以節奏布魯斯風格(Rhythm&Blues;)為代表,白人音樂市場則以叮砰巷音樂(Tin Pan Alley)和鄉村音樂(Country Music)這兩種音樂風格為代表,這三者之間涇渭分明,好似存在一種無形之隔。但在唱片業得到空前發展所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促使下,越來越多的唱片公司想要打開并拓寬自己的音樂市場,而搖滾樂的橫空出世正可謂恰逢其時。“短短三年時間,墻磚移動了,直至整個圍墻倒塌。正是在這廢墟上,出現了一個新的音樂品種: 搖滾樂。”③搖滾樂可以說集眾音樂風格之所長于一身,它在打破音樂市場壁壘的同時借此吸收大量的聽眾群體,并形成一種全新的音樂市場的交叉。
二、黑白交融與社會運動
正如音樂之間的壁壘一樣,美國作為一個龐大的移民國家,種族之間的隔閡自始至終都深刻并且不容忽視地存在著。20世紀50年代,黑人聽眾通常喜愛布魯斯(Blues)與爵士樂(Jazz),白人聽眾則中意鄉村音樂(Countey Music)和叮砰巷音樂(Tin Pan Alley),這幾者之間幾乎是相互獨立并相互之間帶有偏見的。而對于黑人長年累月的種族歧視,甚至也蔓延到了對于黑人的音樂當中。“盡管美國《獨立宣言》中明確寫有一切人生來平等,但是白人統治階級不承認黑人是完全的人”,④在長時間種族歧視的影響下,大部分白人始終用不平等的眼光來看待黑人,以至于對他們的音樂也抱有很大偏見。這些持有嚴重種族觀念的群體已經把對于人種的偏見帶入到了音樂之中,足見種族歧視在當時的影響之深。但就在這樣的嚴峻形勢下,搖滾樂當中卻出現了難能可貴的種族融合。在搖滾樂的形成因素中,既有黑人的節奏布魯斯音樂,同時也有白人的鄉村音樂與叮砰巷音樂,這種音樂上產生的變化融合可以說是在某種程度上使白人和黑人產生了一定的交集與合作,而這種情況的出現在當時種族狀態下屬實是來之不易的一種現象。搖滾樂中的重要因素節奏布魯斯,就是融合了黑人傳統布魯斯音樂與福音音樂(Gospel Music)等音樂元素而形成的純正的黑人音樂形式。這種解放天性的音樂狀態對于白人青年產生了巨大吸引。因此說搖滾樂為美國白人受眾尤其是青少年了解黑人音樂和文化大開方便之門,他們在受到種族歧視觀念的影響的同時也開始接受并且醉心于黑人音樂。這種對于黑人文化的認同和接受使得在后來的黑人民權運動中,很多白人青年與美國黑人并肩作戰,要求平等并追求自由。在20世紀60年代后期,隨著越南戰爭不斷升級,美國國內對于反戰的呼聲日益高漲,鮑勃·迪倫的經典搖滾作品《敲響天堂之門》(Knockin On Heavens Door)中曾寫到
Mama put my guns in the ground.
I cant shoot them anymore.
這種極其蘊含人文主義并直擊內心的歌詞表達,透露出一代人對于和平的向往和渴望,因此可以說這一時期的搖滾樂作為社會運動中的有力武器對社會環境的變化具有一定的積極影響,人們通過它一方面可以宣泄心中的不滿與壓抑,同時也可以將和平自由的思想更好地傳播擴散開來。但與此同時搖滾樂在一些范圍之內也成為一種迷亂躁動的象征,有些美國學者認為搖滾樂是“一種傳播得更快、在世界范圍蔓延更廣的一種瘟疫”,認為“就是一種垃圾,完全不能同音樂和詩歌混淆在一起”。⑤彼時,這種論調的出現足見當時人們對于搖滾樂的認識和理解存在一定的負面看法,這在嬉皮士運動中體現得尤為深刻。
嬉皮士運動作為美國反正統文化運動中一個重要部分,深刻反映著當時青少年群體的生活狀態與精神世界。而搖滾樂作為嬉皮士群體的重要表達手段,與整個嬉皮士運動有著密切緊密的重要聯系,甚至可以說搖滾樂不僅僅只是一種音樂形式,它其中蘊含的反叛精神使其已經能夠代表著這一時期的反主流文化的一部分。迷幻搖滾(Psychedelic Rock)是20世紀60年代的嬉皮士群體在表演或享受搖滾樂時經常出現的一種形式,它的表現形式經常是在人們服用毒品進入感知力增強狀態后,運用閃爍的燈光和夸張的顏色等手段與音樂結合,在強勁的節奏和尖銳的吉他聲中使受眾進入一種更加迷幻的狀態之中,以此來達到其所追求的忘我境界。嬉皮士對于毒品的依賴也是這一群體的一大特征,“吸毒是嬉皮士文化的又一特點。由于這一代青年感到受壓抑,思想上空虛無聊,便從吸毒中尋找刺激,企圖從吸毒中打開感覺之門。”⑥他們借助毒品來進入一種迷幻混亂的狀態之中,以此來逃避現實、釋放壓力,服用諸如致幻劑等毒品之后大幅度提高人們對于色彩、光和聲音的感知力,借此來進入他們渴望的狀態。許多迷幻搖滾的作品都描寫了在這種迷幻狀態下的所思所想,比如杰斐遜飛機(The Jefferson Airplane)的作品《白兔》(White Rabbit)中的有關于毒品的歌詞描寫,
One pill makes you larger
And one pill makes you small
And the ones that mother gives you
Dont do anything at all
除此之外,在當時許多迷幻搖滾作品的描述內容中毒品都是出現在歌詞中的常客,可以說迷幻搖滾所追求的精神狀態與其對毒品的態度都與嬉皮士逃避現實/反叛傳統的狀態不謀而合。但是,也許嬉皮士借助毒品使搖滾樂得到了一定發展,可毒品本身所帶來的危害是不能被任何事物所掩蓋的,其對于社會的危害性不容置疑,理應被唾棄!因此,當嬉皮士、搖滾樂、毒品這三者緊密聯系到一起時,人們將那一時期的搖滾樂視作洪水猛獸自然是情理之中。
三、美國青年的理想鄉
二戰后美國經濟的富足導致了人口的激增,同時在一個相對富足的家庭經濟條件下,這一時期的青少年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去消費自己喜歡的事物,而20世紀50年代出現的搖滾樂正好迎合了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
首先,其易于抒發情緒的音樂特點和直抒胸臆的歌詞表現形式適逢其會地成為正處于青春年華的年輕人傾吐心聲的手段。其次,搖滾樂不僅具有強烈的節奏和震撼的音響,它除了躁動與不安之外同時也抒發著青春愛情的美好與懵懂。因此,可以說搖滾樂成為20世紀50年代青少年精神感情狀態的完美寄托,給予他們年輕的靈魂以歸宿之所。并且這一代青少年與他們父輩一代不同,他們在相對來說舒適安逸的環境中自由的成長,導致他們的思想觀念與經歷過困苦戰火的上一代迥然不同,使得他們無時無刻都想要擺脫父輩傳統觀念的禁錮與束縛,去尋找所謂的自由與理想、詩歌與遠方。這種矛盾與沖突的存在使得青少年更加沉醉于搖滾樂的激情與宣泄當中,也使得青少年對于搖滾樂的喜愛越來越深,但其心中的叛逆情緒卻也日漸加劇,而代表著反叛的搖滾樂則正成為它們叛逆情緒的完美依托。
此時,他們這種對叛逆情緒表達的需要,使得他們更樂于在搖滾樂這片樂土中尋找自己的心靈歸宿,仿佛在搖滾樂喧雜吵鬧的音響效果中反而能收獲一絲短暫的平靜與安寧。他們通過搖滾樂表達感情、交流思想,這使得搖滾樂逐漸成為青少年群體交流的一種獨特方式。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西海岸舊金山,無數青少年沖出家庭,蜂擁至郊區農村,聚集在一起生活,形成類似部落、公社的無數個群體,過起了一種返璞歸真的群居生活;進而逐漸形成了當時美國所謂的嬉皮士群體,產生了被稱為“舊金山之聲”(SanFrancisco Sound)的迷幻搖滾。他們崇尚一種無為而治,“回歸原始”的生活方式,他們通過音樂、毒品、性的解放來追求那種“理想中”的精神狀態,并將搖滾樂視為自己靈魂歸屬的最終所在。
結 語
搖滾樂對于美國社會的影響自始至終都深刻存在,它在歷史與社會的發展變革當中逐漸成為人們對于自由、平等與愛的積極追求中的重要精神依托與文化標志;但它也一度被認為代表著墮落與迷亂,它是自由卻也是反叛,是樂觀但也是瘋狂,人們對于搖滾樂的輿論在社會上從未停止,而只有從歷史的角度辯證地分析搖滾樂對社會的作用與貢獻才是準確判斷其影響的良方益藥,以搖滾樂為鏡,可觀社會發展變化之百態萬千。
(責任編輯:翁婷皓)
參考文獻:
①Larkin, Colin. "Freed, Alan". Encyclopedia of Popular Music (4th ed.).
②JoeStuessy ,Scott Lipscomb.Rock and Roll :Its History andStylis-ticDevelopment[ M] .NJ:Upper Saddle River:Prentice Hall, 1999.3.
③鐘子林.搖滾樂的興起和影響[J].中國音樂學,1997(04):84-96.
④鄧蜀生.美國黑人的歷史地位和現狀[J].史學集刊,1990(04):48-56+62.
⑤Tom Manoff.Music :A Living Language[ M] .NY:W.W.Norton&Company; , 1982.407
⑥王錦瑭.美國的反主流文化運動——嬉皮士運動剖析[J].世界歷史,1993(03):30-37+128.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廳項目《中美流行音樂發展比較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編號:140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