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宜洺
〔摘 要〕在經濟、文化、生活都快速發展的當今社會,人們越來越注重個人藝術素養的提升,不少人都在學習樂器,其中作為傳統樂器的古箏也得到了一大批人的喜愛,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古箏教學和演奏。
〔關鍵詞〕古箏演奏;肢體語言;運用;意義
我們常說的肢體語言,通常是指日常交流中感情流露時自然引起的肢體的動作,是一種即興的狀態,但在藝術的范疇里,肢體語言已經不再僅僅只是隨意的偶然的動作。只有經過藝術化的處理,并充分體現出藝術家的思想感情之后,用“舞臺化”的肢體動作呈現出來的才是真正超越生活的肢體語言。
傳統古箏演奏教學,更多重視的是樂理教學和演奏技巧手法教學,作為表演藝術,這對古箏演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實踐的過程中人們逐漸意識到僅僅只有技巧不僅無法充分表達曲目中的感情,而且會使教學和演奏變得枯燥乏味。所以為了進一步提升演出中的可欣賞性,古箏教師開始注重對非樂理知識和技巧的培養和訓練,這其中就包括演奏中肢體語言的準確表達。
一.肢體語言的定義
肢體語言可以幫助欣賞者更透徹的理解樂曲內在含義。古箏樂曲是由樂器來演奏,因此無法通過語言的演繹傳達作品的喜怒哀樂,演奏者只有通過合理且生動形象的肢體語言才能更好地塑造音樂形象,讓聽眾接受并融入作品中。美國戲劇家貝克曾說:“動作是激起觀眾情感最速捷的手段。”在樂器演奏中這句話同樣適用,恰當的肢體語言表達就可以迅速地激發觀眾對于樂曲的興趣和敏感度。對于古箏表演中肢體語言的定義,筆者以為,就是在演奏過程中通過上半身(頭、腰、臂、肘、腕、指)的運動在詮釋曲目內在意義的過程,是建立在演奏者充分理解樂曲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肢體表情體現音樂境界的過程。廣義上說,肢體語言可以包括一切面部表情、姿勢、動作、手勢、眼神等等。
二.肢體語言的分類
肢體語言可以分為動態肢體語言和靜態肢體語言兩種形式。靜態肢體語言指的是無音樂伴奏形式下,演奏者所展現出來的面部表情、神態動作,通常出現在演奏開始之前的醞釀情緒與演奏結束之后的情緒淡出,時間簡短。動態肢體語言不同于靜態的地方在于它是伴隨演奏出現的,跟隨著曲目情緒變化而變化,不僅僅是面部情緒變化,更多體現在身體表達上,主要是雙臂的動態表現,這是提升觀眾默契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配合樂曲高潮出現時達到情感高潮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首古箏曲的演繹,是動態肢體語言與靜態肢體語言交叉出現的過程。在樂曲開始之前,首先出現的靜態肢體語言,演奏者要對自己的狀態進行演出前最后的調整,對樂曲的內涵進行充分的摸索,醞釀好情緒才可以保證演出的順利進行,比如我國著名的古箏演奏家、教育家周望老師,她在實際的演奏之前,總會留出時間醞釀,保證心境與曲意的合二為一,在氣息沉穩、凝神定念后方可抬手演奏,而她的起始醞釀過程也正是觀眾的醞釀過程,以此可以靜心等待演出的開始,并為之后能充分調動觀眾的情緒做了鋪墊,同時拉近演奏者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在演奏過程中,充分調用動態肢體語言,根據其不同的情緒會產生不同的身體狀態,比如在一些感情深厚的曲子中,演奏者通常會身體前傾、大臂用力帶動小臂進行演奏,由此不僅可以詮釋樂曲的感情,更可以體現演奏者的個人魅力,提升觀眾的注意力和感悟力。相對來說歡快的曲目主要運用手指和手臂演奏,同時配合頭部及眼神的輕微變化,達到默契的配合,充分展示樂曲的情緒并把這種情緒傳遞給觀眾。而演奏結束后、起身謝幕之前,需要在余韻中保持短暫的“回味”時間。不同于打擊樂器極強的節奏顆粒感,古箏本就是一種音韻悠長的樂器,曲目意境常為曠遠高邈、韻味深厚,傾聽過程中身臨其境,結束后依然留有余香,因此在最后一個音結束后,演奏者還須通過靜態的動作給觀眾緩慢的放松,從曲意中慢慢抽離,這才算是一首樂曲的終結。
靜態語言偶爾也應用于樂段上,古箏曲由多樂段組成,樂段之間的相互配合融洽,才能呈現出曲目的完整性,不同樂段搭配不同的肢體語言,一般樂段演奏進行中采用動態肢體語言,其中間隙插入靜態肢體語言,肢體語言的運用會極大影響到曲目的演奏效果。
三.肢體語言運用的意義
演奏中肢體語言的運用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無論是技巧還是樂器本身的音色音效都無法完全取代肢體語言所傳遞給觀眾的情感。
首先,肢體語言的應用有利于拉近演奏者與觀眾之間的距離。觀眾數量龐大,群體眾多,有的人是古箏專業演奏者,有的是古箏業余愛好者,還有的僅僅只是愛聽古箏曲,更有甚者是想通過古箏演奏得到心靈的片刻平靜的,聽眾的形形色色,給古箏演奏者帶來了較高的演奏要求。演奏者與觀眾本是互不相識的兩個個體,由古箏而結緣,因曲譜是無法帶給人美感的,只有演奏可以,所以演奏者對于聽眾而言是美感的傳遞者,因而演奏中肢體語言的應用可以拉近彼此間的距離,在透明或不透明的傳播關系中,與觀眾進行最良好的溝通與交流。聽眾聽演出本身的目的就是為了聽曲子的意境,而靜態肢體語言和動態肢體語言的運用恰恰就是為了展示古箏曲的內涵,因而肢體語言是演奏中必不可少的情感溝通工具。這樣無論面對何種類型的觀眾,演奏者都可以激起觀眾的興趣,引起觀眾的共鳴。
其次,肢體語言的應用可以完美提升作品的表現力。作品本身沒有意義,無法用一張曲譜就告訴千千萬萬的聽眾曲目本身的內在含義,演奏是技藝的展示,更是作品的重現。這里的重現不僅僅只是調式、節奏、音高的演繹,更多的應該是作品內涵的再現,演奏者應運用各種方法提升作品的表現力,其中肢體語言就是表現內涵最直接的途徑,可以充分提升作品感染力。演奏者應將肢體語言完全溶于演奏全程,配合曲目的感情,用神情和肢體不斷吸引觀眾走入音樂的世界,充分提升作品的表現力。不僅如此,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教師也應多注意學生表現力的培養,將肢體語言納入日常教學范圍,提升肢體語言在演奏中的地位,但同時,肢體動作不能“假大空”,必須有對作品深入的理解,并以真實的情感及氣力作依托,才是具有美感與意義的。
除此之外,肢體語言的應用可以幫助觀眾產生視覺聯想。經濟文化的發展給人們帶來的不僅僅是豐厚的物質生活,更多的是精神文化水平的提升,在今天高度發展的媒體實況及繁榮的演出市場需求下,古箏演出機會越來越多,而聽眾審美需求的不斷提升也意味著古箏演奏綜合能力的提升,觀眾的要求已經不僅僅局限于聽覺,更要求視覺上的享受,演奏者除了技巧的高超之外,配合精致的妝容和服裝,并融入傳神到位的肢體語言,定將是一場成功且精彩的演出。總之,演奏者只有將演奏與肢體語言相結合,在表達樂曲情感的同時充分調動觀眾的情緒,在一次次的舞臺實踐中不斷提升自身修養,演奏者一定可以成為最好的古箏事業傳播、宣傳者。
四.肢體語言所能詮釋的美
音樂是流動的藝術,是時間藝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藝術,是抽象的藝術。所以我們對于音樂的理解和欣賞就必須通過演奏者的表演,演奏者在自身感悟的基礎上,對原作品進行二度加工創作,再用精湛的技藝將作品本身和作品所蘊含的感情傳達給觀眾。優秀的演奏家是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演技”去感染聽眾、引導聽眾去理解曲目的內涵,懂得如何“奏”,肢體自然且不做作,專業素養極高,由此可稱之為優秀的演奏家。
肢體語言是古箏演奏的一部分,是用適當的動作體現作曲家和演奏家的情感內涵,肢體語言傳達的舒適,是樂曲中的美感,是為了讓聽眾聆聽作品的同時得到美的享受,所以肢體語言切不可僵硬,不可生澀,這會影響到曲目的表達。肢體語言也是演奏者自身風格特色的體現,往往演奏者不同,同一首曲子都會產生不同的效果,這是因為不同的演奏家有類似的技巧,卻有著不同的肢體語言。所以肢體語言既是傳達音樂情感的必備之物,也是演奏者顯示自身特色不可或缺的手段。
通過以上敘述,我們可以清晰的得知在古箏演奏中肢體語言應用的重要性。首先肢體語言不同于演奏技巧,是演奏中對于演奏技巧的補充,可以更好地體現作品的深刻內涵,肢體語言包括靜態肢體語言和動態肢體語言兩種形式,它們各有用途,卻共同提升著音樂的表現力。其次對肢體語言的應用意義做了詳細的闡述,不僅有利于拉近與觀眾的距離,還會提升作品表現力,同時讓觀眾產生視覺聯想,由此可見肢體語言的魅力。在文章的最后,筆者認為肢體語言是產生美的必須途徑,不僅體現了音樂的美,更是演奏者自身魅力的體現。由此可知,肢體語言在古箏演奏中的運用意義重大。 (責任編輯:曉芳)
參考文獻:
[1]李樊. 分析古箏舞臺演奏中的肢體語言的合理運用[J].才智,2017(8)
[2]陳玉蓮. 淺談古箏教學中演奏呼吸的調整與肢體語言的應用[J].當代音樂,2017(13)
[3]李玲.論古箏演奏中肢體語言的藝術性[J].樂器,2014(5)
[4]原藝霖.古箏演奏中肢體語言對于音樂美的詮釋[J].樂器,2016(10)
[5]容邵.古箏演奏中的肢體語言的合理運用試論[J].藝術科技,2016(10)
[6]劉倩.古箏演奏中的肢體語言及應用[J].藝術評鑒,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