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侃
〔摘 要〕基于工作坊平臺的課程體系,開放、靈活,一方面能夠針對行業發展趨勢在較短時間內對教學計劃進行調整,以應對瞬息萬變的信息化時代,消化行業的前沿信息;另一方面,應用實踐教學體系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引導學生進入項目“角色”,共同進行知識的探索、研究和傳播,共同分享成果和經驗。
〔關鍵詞〕工作坊平臺;課程體系;能力層級
在新的商業時代,中國制造業正在加速轉型升級,急需更多具有創新能力和國際化視野的優秀人才。企業渴求的產品設計人才,是在專業平臺上接受了深入訓練、能準確把握產業創新特點的“專才”,這些變化要求設計院校必須根據所在地產業結構的特點及學校規模等自身資源條件進行整合重構,以精準的專業定位、全面的專業訓練提升學生的從業素質,滿足產業轉型對人才的升級需求。
一、高校藝術設計課程體系改革的方向
產品設計專業教學體系改革必須基于地域性企業需求的轉型升級來制定人才培養目標。變換人才觀和教學理念,強調專業特點,在此基礎上構建以能力層級為指導的模塊化人才培養體系,重素質、強能力,以實踐優先,并建設跨文化、跨學科、跨層次的教師和學生團隊,進行知識創造、技能學習、項目管理和研究開發,縮小大學與社會之間對接的縫隙。
現代設計教育與社會市場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從包豪斯教學體系的建立就奠定了基礎。現代藝術設計教育體系在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實踐中得到充分的實施與貫徹,并取得明顯的效果。美國的哥倫布美術與設計學院強調培養心靈、激發創造力和個人潛力、拓展視野、解決具體問題和各種可能性,在這一方針指導下,培養了大批優秀的設計人才。日本千葉大學同樣以培養觀察、理解、判斷、想象、聯想能力和思維靈活性為辦學目標,效率非常明顯。
借鑒發達國家藝術設計教育的先進理念和經驗,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徹底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實踐中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二、高校藝術設計課程體系改革的重點
應用型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需要創新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有明確的能力層級目標,并且有特定的邏輯步驟和操作程序,建立一個新型的平臺來實施人才教育,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在深度方向上,要不斷加強學生應用能力和應用技術的培養,實現人才培養與崗位之間的零距離對接;二是在廣闊的發展方向上,應擴大跨專業知識,以適應就業的融合;三、在課程設置中,應進行動態靈活的培訓,以適應市場需求的動態變化。
三、基于工作坊平臺的課程體系改革
工作坊平臺力求整合高校、學生、企業、社會資源,推進在校大學生的實習實踐活動,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課程體系的改革,是依托工作坊平臺,根據能力層級來對課程體系進行劃分。一級能力分為四個指標(以產品設計專業為例):1、科學基礎及工業設計專業知識;2、工業設計專業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能力;3、團隊工作與交流能力;4、設計對社會的影響。二級能力水平是根據一級能力深化的,具體體現在設計方法和設計人員的個體素質上。三級指標深入到課程中,定位每一門課的培養目標,課程與課程之間的培養目標相互聯系,形成緊密聯系的課程群。這是建立在促進專業教學方法改革和實踐課程建設上的課程體系,使人才培養由簡單實踐轉向應用研究。基于工作坊平臺的課程體系改革,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突破:
(一)以高校為依托,憑借高校人力資源優勢和科研能力優勢,構建新的教學模式和實踐基地。人才培養也由原來的目標導向模式轉變為實踐探索模式。教師引項目入課堂,進行命題引導,并在實踐中注入自己的研究經驗和應用研究。整合不同專業的教師,一線的設計師、工程師或者項目管理者形成優勢互補的教師團隊,引入前沿教學理念和學術資源,在提高學術水平的同時,讓學生充分參與實踐,主動完善知識結構。
(二)平臺充分發揮與市場對接的優勢,提供更接近市場需求的培訓、展示、交易、投資、咨詢等幫助和服務。平臺可以為每一個學生實現有計劃的引導體驗和參與社會實踐,提高實踐教學與市場接軌的程度。研究設計成果可以直接轉化為生產力,進入市場,為學生提供從概念評價到現實生產、管理、研究、開發的全面支持和服務。
(三)通過平臺及時了解和更新市場的趨勢、需求等信息,實踐教學活動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跨專業、跨學科的合作。各專業、學科之間是既相互獨立又相輔相成的。例如,藝術設計專業的設計與創作可通過跨學科的工作坊平臺進行講演和展示,并可與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在平臺上協作進行市場推廣或營銷。這樣,通過知識和資源的共享,跨學科的合作,將極大地促進實踐教學內容、方法和模式的改革,構建一個培養學生相互依存、相互促長的合作性的學習方式和環境。
四、基于工作坊平臺的課程體系改革措施
在信息時代的大背景下,通過工作坊與外界的聯系,提供關聯社會的平臺,服務社會需求,探索現代實踐教學體系。基于探索開放性、靈活性、實驗性的生長型辦學模式,對工作坊平臺的課程體系改革措施進行一些探討。
(一)依托信息技術,根據能力層級體系,建設課程群,深化學生評價體系
1.根據人才培養需要,結合課程制和課題制,圍繞涵蓋四年學制的工作坊平臺,形成可選擇的階段性專業課程體系。在課程設置上,突出系列創新設計課程:設計創新意識——調查分析手段——經濟營銷運作——綜合設計管理培訓的課程體系,著重培養學生綜合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2.建立相對穩定、合乎現實情況的能力層級目標體系。從不同方向根據實際情況形成課程群,靈活搭配課程指導老師團隊。做到基礎課目標明確,專業課能學以致用,方向課通過不同課程的銜接組合,能讓學生根據具體的產品進行深入研究,而不是停留于簡單的造型設計。在教學中把重點講授、提問討論、案例分析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啟發學生思考問題,要求學生做出模型,并針對方案制作發言稿、辯論稿和版面設計,組織主題發言、評論發言、定期講座等研討會。
3.依據能力層級開展課前協調、課中配合、課后評價活動,對學生、老師進行課程的綜合評價、量化評價。最后,引入企業評價和社會評價,緊貼經濟發展需求,使人才培育動態化、時效性。
(二)學科交叉融合,多種平臺支撐,形成師生共同開發的課程模式
1.強調專業課程與跨學科課程融合、校際課程與企業項目交叉融合、課程外與課程內融合、在線與離線教育融合,改革單一的教學模式,推進輔導員隊伍的建設,組建課程教學團隊開展模塊課程的教學指導。
2.貫徹“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改變一邊講、一邊學的教學模式,師生一起參與教學方法的改革,在人才培養總體方針的指引下,優化課程實施方案,強調其實效性。
結 語
基于工作坊平臺,利用高校自身的資源和優勢,為創新型社會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促進高校應用型人才課程體系的改革,使課程體系與時俱進,與市場緊密結合。這種開放的、靈活的課程體系,一方面能夠針對行業發展趨勢在較短時間內對教學計劃進行調整,以應對瞬息萬變的信息化時代,消化行業的前沿信息;另一方面,應用實踐教學體系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引導學生進入項目“角色”,共同進行知識的探索、研究和傳播,共同分享成果和經驗。在此基礎上,逐步完善包括課程結構、內容、教學方法、訓練方式及課程評價在內的課程體系,以畢業設計及畢業生就業驗證教學效果,帶動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的創新。
(責任編輯:尹雨)
參考文獻:
[1]諸迪. 一個學院的響應——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的設計教育模式探索[J].美術學報,2012,(05)
[2]許硯梅.淺論藝術設計教學模式與創新思維的培養[D].湖南師范大學, 2006
[3]秦贊.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現狀分析及教學模式探索[D]. 河北師范大學, 2008
[4]張旗.臺灣地區科技類高校實踐教學模式的特點與啟示——以藝術設計專業為例[C].國際會議.2010,(09)
【基金項目:2014年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產品設計專業SGS校內外聯動實踐教學體系創新”(GDJG2014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