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熒熒

【摘 要】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道路上教師要做一個引路人,將學習的內容向課外合理地延伸,把課堂帶向遠方。“延伸性學習單”是促進學生發展的載體,富有操作性、實踐性、拓展性、知識性、開放性的“延學單”,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力,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延伸性學習;學習單設計
在進入課改深水區的今天,我們的數學課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關注學生”“以生為本”已然成為當下的一大熱詞。但靜觀我們的課堂不難發現:教學受時間、教材等方面影響,教師的教學內容是相對固定的,每個學生的個性不能最大限制的滿足,這是不可忽視的課堂教學現狀。筆者認為,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道路上要做一個引路人,將學習的內容向課外合理地延伸。怎樣設計富有實踐性、層次性、拓展性、開放性的“延伸性學習單”,把課堂帶向遠方,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在兩年多的課題研究中,筆者總結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設計延伸性學習單,促進學生思維和能力的發展。
一、“操作類”延學單,激發學生“玩”數學
愛動是學生的天性。在“做中學”理念的倡導下,小學階段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活動中開展延伸性學習,從而激發學生課后自主學習的熱度,變“苦學”為“樂學”。
如:教學了“軸對稱圖形”一課后,教師設計了這樣的延學任務:“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同學們已經和“軸對稱圖形”交上了朋友,感受到了軸對稱圖形帶來的與眾不同的美。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美麗的軸對稱圖形,如“剪紙”“中國京劇臉譜”“窗花”等等。你能利用剪紙、拼圖或畫畫的方法創作出自己喜歡的“軸對稱圖形”,制作出美麗的花邊嗎?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誰的作品最有特色。這個延伸性學習任務,讓學生在折一折、剪一剪的活動中再一次感受到了軸對稱圖形特征。教師對作品進行展示,學生互相欣賞評價,在感受圖形美的同時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又如:在學習了“升和毫升”后,教師讓學生想辦法尋找或制作一個能容納1升水的容器,用照相機記錄下制作的過程或作品,并利用這一容器估一估、量一量,臉盆、電飯鍋、電水壺、浴缸的容量是多少?找幾個杯子,裝上多少不同的水,做成一副杯琴,用筷子敲出美妙的樂曲。這份延學單,既有操作,又有體驗,讓學生感受到原來數學是這么好玩。
“操作類”延伸性學習,讓學生體驗到動手“玩數學”的快樂。在做一做、玩一玩的活動中,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積極參與,激發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改變了學生被動學習的消極狀態,學生學得更有趣、更主動。
二、“實踐類”延學單,幫助學生“悟”數學
數學不僅僅是書本的,更應是在生活當中的。生本背景下的教學要引導學生跳出課本,走到現實生活中去,將課外實踐與課堂學習有效結合起來。因此延伸性學習要以生活為依托,讓學生在親身經歷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感悟、體驗。
如:教學了“認識千米”后,教師在延學作業中,設計以下的題目:“1.下課時間沿著100米長的跑道走一走,數數走了多少步,看看大約用了多長時間。照這樣計算,走1千米大約有多少步?要用多長時間?2.從學校門口出發,到什么地方大約是1千米?從自己家出發到什么地方大約是1千米?3.了解每種交通工具(如自行車、摩托車、汽車、磁懸浮列車、飛機)的時速。”解讀教材,我們知道:千米不像之前所學的其它長度單位可以直接看得見,比劃得出來。所以在課后的延伸性學習中,教師通過多種實踐活動幫助學生親身體會1千米到底有多長,從而加深對千米的感悟,培養了學生的長度觀念。
像以上這樣的“實踐調查”類作業,是有效將課堂學習和課外實踐相溝通的一個橋梁。學生在“延學單”的推動下,開展實踐活動,有利于體驗、感悟數學。
三、“探究類”延學單,促進學生“研”數學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讓學生學會科學的遷移知識方法。在課外,教師要創設條件,讓學生自主將課中的學習方法運用到課后的研究中去,真正地做到“學以致用”。
如:在學習“三角形的內角和”一課時,教師有意滲透從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讓學生經歷“猜想-舉例-驗證-得出結論”的過程,最后拓展帕斯卡的推理驗證方法,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在課后的延學單中,教師設計了“你知道四邊形、五邊形的內角和各是多少度嗎?想辦法研究研究,把你的研究過程寫下來。”從三角形拓展到四邊形、五邊形,是課堂知識的延伸,是探索活動的繼續,更是學習方法的延續。學生在課后興致勃勃地開展四邊形、五邊形甚至更多邊形內角和的探究活動,學不止步,令人可喜。
四、“文化類”延學單,引導學生“讀”數學
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數學,凝聚著一代代人創造和智慧的結晶。課堂走向文化,是課堂延伸的一個重要方向。教師向學生展現數學所凝聚的文化,能夠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數學觀,能夠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博大與精深,領略人類的文明與智慧。
如:教學“筆算三位數加三位數(進位加)”時,最關鍵的計算法則是“滿十進一”。在課后的拓展學習單課末,教師設計了“你知道什么是十進制嗎?”的題目,介紹了“滿十進一”的道理,進一步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教師還可以設計關于“進制”的知識,介紹關于計算機中使用的二進制、十六進制的知識,引導學生思考:“不同進制之間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十進制之所以被廣泛應用,可能是什么原因?”等問題。在課外延伸中,學生尋找到了數學文化與課內知識的對接,感受到了數學與文化交相輝映的魅力。課堂向文化有效拓展,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沉淀了學生的內在涵養。
五、“開放類”延學單,提升學生“用”數學
傳統作業往往是課內例題的簡單重復,這樣的作業不利于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以學為本的延伸性學習應該突出開放性和探究性,所以教師在設計延伸作業時應該把步伐邁得大一些,設計一些開放性的習題,讓更多學生“跳一跳”去摘果子。這樣有利于拓展和延伸學生的解題思路,有利于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延伸學習只有走向開放,才能有效挖掘文本的深度,讓學生學得更加深刻。
如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后,教師設計了這樣的探究題:(1)用一根24厘米長的鐵絲,圍成幾個不同的邊長為整厘米數的長方形和正方形,它們的周長一樣嗎?它們面積怎樣?分別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根據以上的表格,我發現的規律是______。
(2)用12個邊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擺成一個大長方形,可以怎么擺?這個長方形的長可能是幾厘米?寬可能是幾厘米?怎樣擺長方形的周長是最長的?
這樣“開放”的延伸性學習單設計,不僅培養了學生探究的主動性,而且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全面性、靈活性,甚至鍛煉了學生求異、發散、集中等創造性思維能力。開放性的學習單讓更多有能力的孩子能“吃飽”“吃好”,讓更多的孩子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快樂。
綜上所述,有效的延伸性學習突破了課堂教學有限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學生帶著研究意識走出課堂,帶著思考走向課外,促進了學生可持續的發展。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教學智慧,整合優質的學習資源,設計合理、富有個性的延伸性學習單,將課堂有效延伸,引領學生走得更高、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