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潔



【摘 要】教材是教師教學活動的基本素材,是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主要資源。我們只有正確領會教材編寫意圖,深入鉆研教材,方能明晰教材的編排結構,靈活運用教材,實現整體建構,創造性地開展教學,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教材;內涵;整體建構
一、緣起:教材的把握失衡
《制訂旅游計劃》是蘇教版教材六年級下冊的學習內容,是以長作業方式組織的學生綜合與實踐活動。本文屬于第一課時,教學內容是根據提供的信息,制訂旅游計劃,并進行相應的費用預算。設計意圖是讓學生體驗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提高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數學素養。
基于這樣的理解,筆者按照教材意圖設計了教案并進行了幾次試教,但均發現存在以下三個問題:(1)教學內容完不成。一節課40分鐘,大部分時間用于方案的交流,課尾都是草草收場,有“頭重腳輕”之感。(2)交流內容多而散。學生設計的方案可謂多種多樣,但交流時卻各說各的,說者有意,聽者無心,不同方案間缺少比較,小組交流缺少核心問題的統領與聚焦。(3)語言表達有待提高。學生的交流,要么就是啰啰嗦嗦講了很多,重要的內容談得很少;要么就是“就方案說方案”,沒有更多理由的闡述。
二、價值:失衡的成因分析
究其原因,我認為教學效果不佳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理解不透,即學生對所提供的數學信息的理解僅停留在表面,未能觸及更深層的理解;二是過程不實,即學生對于旅游計劃的制訂操作能力不強,對方案的選擇、費用的預算未能與理解程度達到高度匹配;三是方法不活,即學生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單一,有局限性,思維得不到發散性培植。
三、實踐:把握內涵,整體建構
那該如何改進?《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基本理念”中講到:“課程內容的組織要重視過程,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系。”基于對學生實際的理解和教者的教學經驗,我最終還是放棄了按照教材編排“步步引導”的處理方式,而是吸取其中合理的思想,跳出教材,做了大膽的嘗試,重新設計了以下三個教學組塊。
第一組塊:深度閱讀——從“淺讀”走向“深讀”,挖掘數學信息的核心內涵。
閱讀不是語文學科的專利,數學學習同樣需要,它是學好數學的基礎。反觀幾次試教,之所以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可以說與閱讀有很大關系。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以把握數學信息的核心內涵。
【原先設計】出示信息:奚老師、先生和女兒準備利用暑假外出旅游,計劃8月5日從南京乘火車去北京,8月9日從北京乘飛機返回。
師:從中你讀出了哪些數學信息?
學生回答,把文字讀了一遍。
師:下面是老師收集的部分信息,請自由讀一讀,說說從中能知道些什么?(出示教材上費用預算的表格)
學生回答,依然是讀了下看到的文字信息。
〔思考〕此設計雖然關注到了數學的閱讀教學,但僅是浮于表面,是淺層次的閱讀,并沒有引發學生進行“深度閱讀”,從而導致了學生對閱讀信息的理解不通透,不能很好地進行下個環節——“旅游方案的制訂”的實施。
【修改設計】出示信息:奚老師、先生和女兒準備利用暑假外出旅游,計劃8月5日從南京乘火車去北京,8月9日從北京乘飛機返回。
師:從中你讀出了哪些數學信息?
預設:學生回答,把文字讀了一遍。
處理方法:你把文字朗讀了一遍。我們從中可以提取有用的數學信息:旅游時間是?(8月5日~8月9日)一共幾天行程?(5天)去了幾個人?(3人,2大1小)往返地點和交通方式呢?(南京→北京,北京→南京;火車去,飛機回。)
師:下面是老師收集的部分信息,請自由讀一讀,說說從中能知道些什么?(出示教材上費用預算的表格)
預設:學生回答,把表格中的文字信息讀了一遍。
處理方法:針對往返交通中的火車信息,老師追問如下問題:1.三種不同類型的火車,有什么不同?(票價不同,空調快車最便宜,高鐵列車最貴;出發與到達時間不同,空調快車是第二天才能到達,動車組列車和高鐵列車是當天出發當天到達;行駛時間不同。高鐵列車用時最少,空調快車用時最多。)2.關注到優惠信息了嗎?(身高1.20米~1.50米的兒童享受半價票)優惠只跟兒童的什么有關?(身高)
針對往返交通中的飛機信息,老師追問如下問題:1.三個航班,有何不同呢?(票價相同,折扣不同。C航班最便宜)繼續追問:為什么C航班最便宜?(因為是晚上出發)師:看來,折扣跟出發時間有關系。晚上出發,也就意味著白天還可以?(白天還可以在北京游玩一天)2.有優惠信息嗎?(已滿2周歲未滿12周歲的兒童享受半價票,但半價票不再打折)飛機的半價票與兒童的什么有關?(年齡)
針對景點游覽信息,老師追問:1.這七條游覽線路老師都能玩到嗎?(一共5天行程,不可能游覽7條線路。)2.游覽的天數跟什么有關?(與老師預定的出發時間和返回時間有關,也就是說要結合往返交通安排來定。)3.什么是“一日游”?(一天的游覽活動)
針對生活方面的信息,老師追問一個問題:這些費用是一個人的花費還是一家人的花費?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思考〕修改設計預設到了學生的閱讀回答,但老師并沒有就學生的“淺閱讀”戛然而止,而是充分引發學生思考文字背后的深意。每個信息通過幾個核心問題的追問,把學生的認知理解由“淺”入“深”,也恰恰就是這幾個追問幫助學生掃清了知識體系構建的障礙,讓閱讀變得“通透”起來,這也為“旅游計劃的制訂”作了很好的鋪墊。
第二組塊:統整思考——從“分塊”走向“整體”,重新架構教材的結構體系。
數學對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數學結構整體中的一部分。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從整體上認識和把握教學,建構起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實現知識結構與思維結構的無縫對接。
【原先設計】全課分為三個板塊“往返交通費用、景點游覽費用、生活費用”來進行教學,每一板塊按照“閱讀理解信息→小組討論設計方案(含費用預算)→交流方案設計”的流程來教學。
〔思考〕此設計是遵從教材分步進行,這樣安排起點低,步子小,易上手,每個學生或多或少都會有收獲,但是教學實施顯得費時費力,學生淪為“操作工”,思維含金量低,沒有引導學生關注到內隱的數學思想方法,不利于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形成。
【修改設計】從整體考慮的角度,全課分為三大板塊“閱讀理解信息、小組合作設計、預算旅游費用”來教學,每一板塊的教學都全面考慮“往返交通、景點游覽、生活方面”這三個方面。
〔思考〕從知識結構來看,往返交通、景點游覽、生活是三個方面,但實際上往返交通的選擇決定了景點游覽和生活方面的選擇,它們應該是系統架構的,是一個整體,這就要求教師應從整體的角度去把握教材,立足高處、想到深處,把零散的、看似碎片化的信息串成線,統整起來全盤考慮,使學生所學的知識更具整體性,彰顯出數學的深度和廣度。
第三組塊:合理選擇——從“牽引”走向“開放”,留足學生思維的馳騁空間。
選擇應該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服務,合理的選擇有利于為學生學習數學知識與技能提供支撐,有利于為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提供土壤,易于學生理解和操作,具有實效性。
【原先設計】逐步呈現往返交通費用、景點游覽費用和生活費用的學習單,分步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反饋。
(1)往返交通費用學習單
選擇理由:□便捷型 □經濟型 □其他(在□中打√)
此方案可在北京游覽______天
(2)景點游覽費用學習單
(3)生活費用學習單
生活費用總計:____________
〔思考〕課上觀察到,學生根據學習單的提示,一步步被牽引著設計。因為教學時是逐步呈現學習單的,所以學生的設計連貫性、整體性體現不明,往往出現就單個學習單設計的情況,缺乏整體設計的概念。交流環節也由于學習單設計的過于完整、細致,導致了學生略顯“干澀”的交流,很多學生就直白地說了所填的表格內容,缺少了對所設計方案的理由闡述。
【修改設計】完整呈現往返交通、景點游覽、生活三個方面的學習單,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隨后就整個方案進行交流。
(一)往返交通
(二)景點游覽
(三)生活
〔思考〕此設計整體呈現了簡潔清晰的學習單,教師大膽放手,為學生開辟出一方天地,不作提示,不加暗示,解放了學生的時間,解放了學生的大腦,僅是一張方案學習單,就給學生留足了思考的時間,學生自然而然會將旅游計劃的制訂前后聯系、整體考慮。也由于學習單的簡潔明了,交流環節也讓學生有話要說,每個學生都能頭頭是道地講解自己設計方案的理由,真正讓學生的思維在課堂上自由馳騁,制訂出了“合理旅游計劃”。
綜上所述,高效的課堂需要教師正確理解教材、深度解讀教材;需要教師深刻把握教材內涵,整體建構課堂;更需要教師自身豐厚的數學學科素養。唯有如此,方能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培養學生一生享用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
[2]《小學數學教育》,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