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銘
【摘要】著經濟、金融全球化及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國際金融界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國金融體制也得到進一步完善,但金融風險也較突出,我國金融風險的防范與化解,要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加強和改善金融業審慎經營和監管,不斷提高風險管理與化解水平,維護國家金融的安全。
【關鍵詞】金融風險 金融監管 風險防范
金融風險危及金融與經濟安全所謂金融風險,是指由于形勢、政策、法律、市場、決策、操作、管理等諸因素的變化或缺陷而導致損失的不確定性。對于經營金融者來說,金融風險是指所從事的經營活動給自己造成經濟損失的風險。從經營金融者看金融風險,要保障金融安全,首先需要了解在金融活動中可能會出現哪些風險,以便有針對性地防范和化解風險。對于金融風險的種類,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會有不同的認識或不同的關注點。
一、從政治和法律以及國家的角度來看,
金融風險是指可能影響金融業務正常進行,破壞金融秩序、危害經濟安全的不確定因素。它不完全以經營者的盈虧為標準。從這一角度出發,金融風險有以下兩大類:
第一類為國家金融風險。該風險是指由于國家宏觀經濟和政治因素的變化可能對金融造成的潛在損失,是與國家行為有關而無法為金融企業和個人行為所左右的,并可導致投資、信貸等損失的風險。它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戰爭、內亂導致金融業營業停滯;政策與法律的重大變化導致金融營業狀況的改變;經濟環境的急劇變化(如急劇的物價上漲,貨幣貶值等)導致金融業營業困難;政權變更導致沒收或凍結私人或外國資本;社會信用危機,人們無誠實信用可言,三角債、連環債絡繹不斷,不良金融資產大大超過警戒線。
第二類為國際金融風險。該風險是指在國際金融交流活動中,由于外國政府、企業或金融投機家的某些行為而使本國遭受損失的可能性。這種風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國際貿易方面:貿易對方國單方面撕毀合同,并拒絕賠償本國的經濟損失;貿易對方國強制關閉市場,限制本國商品進入;稅率變化無常;戰爭、政變等導致本國的經濟損失。
2.國際投資方面:外國政府實行國有化政策,將本國投資者的資產予以無償征用、沒收或者凍結,造成本國投資者的經濟損失。
3.國際貸款方面:債務國否認債務,拒絕履行還債義務;債務國政府單方面要求重議債務;債務國國際收支困難,實行嚴格外匯管制等。
4.國際金融投機方面:某些國際金融投機家動用大量資金,大規模炒買炒賣外國的金融產品,致使某些國家和地區出現金融危機。
二、防范和化解金融化解的措施
(一)深化金融體制改革
建立多元化的金融體系,首先必須解決的是認識問題,也就是政府有沒有必要讓金融業保持壟斷。金融多元化必然意味著大力發展民營金融機構,金融機構平均規模也會縮小,破產的金融機構也會增多,但這并不一定會導致金融風險增長,關鍵在于與此相適應的金融監管體系,能否合理地規范金融機構的行為。由于金融業比較特殊,因此如何讓產業資本進入金融領域則必須制訂一套完整的規則。這套規則一方面要能有效地控制風險,另一方面又不應造成過多的進入障礙。積極穩妥地發展直接融資,主要可以從兩方面降低金融風險:一是增加直接融資可使企業的自有資本比率提高,從而提高企業的償債能力;二是縮小了間接融資的規模,但發展直接融資更重要的是對資源配置的效率的影響。
(二)完善國有商業銀行的管理體制
強化利潤目標,采用利潤的多少來衡量國有商業銀行經營的好壞。如何強化利潤目標,有很多問題要解決。一是國有商業銀行的經營自主權問題,政府管得過多過死,企業就不可能適應市場的變化,在競爭中就會垮下來,利潤目標的約束也就難以建立起來;二是利潤的核算,如果任憑呆壞賬不斷地積累,那么利潤就不可能真實地反映金融企業的經營績效,而呆賬壞賬應如何沖銷,則可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建立和健全商業貸款風險防范體系,隨著我國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推進,銀行貸款所面臨的風險也在不斷增大。針對這種情況,金融企業必須增強貸款的風險意識和風險識別能力,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商業貸款風險防范體系。
(三)改善法律環境,維護市場信用
巨額的企業間的”三角債”和銀行不良資產的存在,表明了我國經濟秩序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問題。要使這種問題解決,必須有較好的法律環境。經濟立法要注重保護債權人的權益建立和維護市場信用,是保障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穩定、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重要手段。加強執法力度,要堅持欠債者還錢,甚至更嚴厲的事后懲戒措施,才能減少欠錢事件,保障社會經濟秩序,保障國民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有效地防范金融風險,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四)加強金融監管,提高監管效率
有效的金融監管必須要有可靠的信息作為保證,對金融企業的經營活動進行監督是金融監管的重要內容,若對金融企業的真實情況缺乏了解,那么監督就會成為一句空話,更談不上對有問題的金融機構進行及時處理。金融監管的政策措施必須切實可行,如果金融監管的政策措施不具有現實可行性,就必然會造成無法實施,金融監管的嚴肅性就會遭到破壞,違法違規就會成為正常現象。針對目前我國的情況,如何使金融監管的政策措施既有現實可行性,同時,又能起到防范金融風險的作用,一種比較可行的方法是制訂一些過渡性的政策法規。
(五)加強金融機構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
金融機構內部管理控制制度,是防范金融風險與危機的基礎性、根本性制度,是金融機構穩健經營的前提。各國的監管經驗表明,金融監管當局的外部監管手段只是作為金融機構內控不足的補充,控制風險的根本措施還要靠內控制度。金融機構應對自身內部各分支機構、各職能部門以及經營決策者加強約束,使金融機構內部導致的風險得到控制并降低到最低限度。
綜上所述,在防范金融風險的過程中,我們要繼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完善金融機構管理體制和及內控制度,加強金融監管,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國家金融體系穩定和國家安全。
參考文獻:
[1]張德紅,試論銀行業金融風險的防范與化解[A].柴達木金融服務論壇專刊[C].2004.
[2]張項,環境因素對金融風險影響的探討[A].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優秀論文集(下卷)[C].2006.
[3]江抒琳,邢世和,王玉印,土地抵押與金融風險[A].科學合理用地人地和諧相處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