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升
【摘要】近年來,縣市區級政府普遍開展了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但無論是在評價項目選擇上,還是在評價方式、評價效果上,各地都存在著差異。本文從縣級政府普遍存在的招商和企業扶持資金、專項資金、基本建設資金三大類方面,結合工作實踐,對如何開展績效評價工作做出了分析,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縣級 財政 支出 績效 建議
1 對招商引資和企業扶持資金進行績效評價,確保投資方與政府雙贏
1.1 存在問題
地方政府開展招商引資,通常由招商部門代表政府與投資者談判,簽訂投資協議,給予包括財稅政策在內的一系列扶持政策,由財政部門被動兌現。而實際情況往往是投資方承諾的產值、稅收等目標沒有按期兌現,而扶持政策已經兌現,這體現了一種不對稱。
1.2 對策建議
地方政府引進項目要改變過去“投資方~招商部門~政府”一條線的做法,將發改、土地、規劃、環保、建設、財政等部門共同參與評審意見,建立招商引資聯席會議制度,對洽談項目按環保、能耗、投資密度、投入總額、預期產出、效益、技術、產業集聚等多方內容進行科學評估。嚴格按照國家政策,確定應不應該引進、應該給予什么樣的政策。確定后,根據項目實際制定包括上述指標內容的評價體系。
1.3 評價實施
項目落戶后,財政部門一方面要積極兌現扶持政策和資金,營造支持企業發展的優良環境;一方面要聯合其他部門,以兌現政策資金為抓手,對投資項目的“達標情況”進行績效評價,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績效目標的實現情況、財政資金和政策使用情況、企業財務效益及財稅貢獻狀況、企業發展能力預測等。主要目的是保證財政扶持資金和政策發揮最大的效益。
2 對財政專項資金進行績效評價,確保政府政策目標落實和資金使用效益
2.1 評價的目的
財政專項資金是為完成特定的行政任務和經濟社會事業發展專項目標而設立的,具有專門用途的財政性資金,例如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社保、環保、城市維護、支農、行政管理、公檢法司、政策性補貼等。財政專項資金的運用,實際上是在體現政府的施政意圖、政策導向和基本要求。管好用好財政專項資金,最終目的是確保政府政策目標的落實,這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要根據投入產出的原理,對專項資金的效果進行評價。
2.2 評價的對象
評價對象是財政專項資金的管理部門和具體的項目實施單位。具體評價工作由財政部門和項目實施單位及主管部門組織進行。除軍事、武警、公安、安全、外事等部門和涉及國家機密等方面的項目資金由財政部門組織評價外,其他項目資金可由財政部門組織專家或委托具有資質的社會中介機構組織評價。
2.3 評價的程序
評價工作小組根據項目資金性質、單位提供的基礎資料以及項目資金使用報告,對資金使用情況進行核實確認,并按照項目資金內容、考核指標體系進行綜合評價,著重分析評價目標實現程度和資金使用效益。績效評價可以采取百分制計分方法,根據評價目標的不同和實施程度分為四等:優秀、良好、較好、較差。
2.4 評價的結果
績效評價結果要作為政府對主管部門和單位實施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之一,并作為下一年度預算安排支出的重要參考依據。對績效優良的,下年度安排部門預算時給予優先考慮;對績效一般的,要嚴格監控;對績效差劣的,要進行通報,對決策失誤、項目實施成效不明顯或造成損失浪費的,下一年度預算安排要從緊或不予安排,同時列人財政審計等部門的重點監督對象;對違法違規的,要依照有關法律法規進行查處。通過績效評價,發現資金使用的不足并加以解決,不斷提高財政專項資金使用和管理水平。
3 對政府性建設資金進行績效評價,確保資金“花得少、花得好、花得值”
3.1 評價的目的
基礎設施建設是公益性事業,是財政支出的長期效益。對政府基建投入開展績效評價工作,就是要提高公共支出的經濟性、效率性與效果性,促進政府建設資金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3.2 評價的過程
目前,各地政府均開展了財政投資評審工作,但只針對項目建設階段,沒有貫穿項目的全過程。應將評審關口前移和后延,使基本建設資金績效評價工作貫穿于項目立項期、項目建設期、項目竣工運營期整個過程。
3.3 評價的階段性重點
3.3.1 工程審批階段
主要評價經濟性與效果性,保證“花得少、花得值”。首先,財政部門積極參與項目立項合理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論證,對于規劃不合理、不必要投資、存在風險的項目,建議不予立項。其次,積極和有關部門配合,根據工程項目建設工期、工程質量、財務效益、社會效益等設立績效目標,盡可能將目標量化。第三,立項后,財政部門要對項目設計圖和初步概算進行評審,出具評價意見書,如超出標準,即要求降低設計標準,減少工程造價。
3.3.2 工程建設階段
主要評價經濟性和效率性,保證“花得少、花得好”。這一階段是控制項目投資、實施項目績效目標的關鍵,財政部門要對工程進度及質量、各項合同執行情況、投資概算預算執行情況、財務管理及會計核算、建設資金到位和使用管理情況、建設工期及施工管理水平、洽商變更簽證情況等進行考核評價。在考核評價過程中,一方面督促建設單位合理、有效的運用財政資金,另一方面形成期中績效評價報告。
3.3.3 工程竣工運營階段
主要評價經濟性和效果性,保證“花得少、花得值”。這一階段是對建成或交付使用的建設項目的經濟社會效益及環境影響進行綜合評價。內容主要有:(1)項目實際產生的社會效益與項目審批前確定的目標比較,檢查項目是否達到預期目標或達標程度。(2)成本效益評價,如每平米造價、每萬元投資收益率等。(3)持續性,即對項目在未來實現既定目標以及持續發揮效益的可能性進行預測分析。
最后,財政部門根據上述三個階段跟蹤評價結果形成績效評價報告。
結束語:財政支出項目績效評價工作政策性強,涉及面廣,業務性突出,操作難度較大,縣級政府只有不斷探索,積累經驗,穩步擴大評價范圍。而開展績效評價的最終目的,就是要用好、用足、用活政府財政的每一分錢,獲得“好鋼用在刀刃上”的財政投資超值回報,促進各類資源合理配置,推動當地經濟社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