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首貴 (重慶開州區人民醫院骨科,重慶 405400)
脛腓骨開放性骨折是臨床發生率較高的骨折類型,多數因為交通意外或高處墜落等因素導致,常合并有皮膚及軟組織嚴重缺損,且以脛前皮膚缺損最為多見。如未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可導致缺損部位皮膚壞死、骨及軟組織感染、骨外露等并發癥,嚴重者甚至因發生骨髓炎而致截肢,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均造成嚴重的威脅[1]。封閉負壓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術是臨床上治療傷口的新型技術,通過生物透性膜將創面皮膚完全予以封閉,明顯減少各項操作可能引起的感染,還可在高負壓狀態下有效清除滲出液及壞死組織,從而明顯促進創面的快速愈合[2]。本研究擬探討VSD技術在脛腓骨開放性骨折合并軟組織缺損治療中的臨床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70例脛腓骨開放性骨折合并軟組織缺損患者均為本院骨科2015年8月~2017年6月住院治療的患者,上述患者根據入選順序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35例,對照組:男25例,女10例,年齡22~57歲,平均(27.1±6.8)歲,骨折原因為交通意外22例,高處墜落8例,其他5例,平均受傷時間為(4.2±2.1)h,軟組織缺損面積為18 cm×6 cm~48 cm×22 cm;觀察組:男24例,女11例,年齡為24~60歲,平均(29.2±7.4)歲,骨折原因為交通意外21例,高處墜落10例,其他4例,平均受傷時間為(4.5±2.2)h,軟組織缺損面積為19 cm×7 cm~47 cm×23 cm。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在入院后采用常規治療措施,一期清創后骨折復位,選擇內固定或外支架予以妥善固定,軟組織缺損部位常規進行換藥,使用敏感抗生素預防感染,最后再實施二期創面修復術。觀察組:患者入院后行一期清創和骨折復位,然后采用內固定或外支架固定聯合VSD治療,VSD治療步驟為:根據軟組織缺損部位面積選擇大小合適的負壓引流材料,使其完全覆蓋缺損軟組織并確保完全接觸,貼膜前采用酒精擦拭皮緣以去除皮脂和脫碘,然后使用生物透性薄膜將整個缺損軟組織完全粘貼和封閉,覆蓋范圍應超過缺損軟組織邊緣3 cm以上,注意盡量避免出現漏氣現象。手術結束后與中心負壓裝置緊密連接。手術結束后常規使用敏感抗生素預防感染,予以 200~400mm Hg(1 mm Hg=0.133 3 kPa)負壓引流7~10 d后拆除VSD,再實施二期創面修復術。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缺損軟組織內肉芽組織出現時間、創面清潔時間、愈合時間、愈合率、住院時間等指標。采用生存質量量表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生活質量狀況,主要包含生理功能、生理職能、情感職能、軀體疼痛、總體健康、社會功能、精神健康、活力等,評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分析:本研究數據資料均采用SPSS16.0軟件予以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描述,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后臨床指標比較:觀察組肉芽組織出現時間、創面清潔時間、愈合時間均明顯早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愈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住院時間較對照組明顯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兩組治療前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升高較對照組更為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后臨床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②P<0.05
組別 例數 生理功能 生理職能 情感職能 軀體疼痛 總體健康 社會功能 精神健康 活力對照組治療前 35 55.45±5.42 54.31±5.21 51.25±5.33 52.27±5.34 50.25±5.04 52.28±5.34 51.85±5.45 53.73±5.50治療后 35 67.72±6.30① 64.42±5.87① 65.11±5.82① 62.08±5.61① 60.12±5.93① 63.40±5.75① 63.02±5.75① 63.92±5.65①觀察組治療前 35 56.03±5.81 54.84±5.28 51.24±5.38 52.32±5.39 50.42±5.28 52.61±5.37 51.93±5.54 54.04±5.47治療后 35 81.22±7.16①②82.36±6.72①②85.67±6.96①②84.31±6.54①②80.47±6.32①②85.36±6.64①②84.71±6.36①②83.95±6.46①②
脛腓骨解剖結構較為特殊,其前內側不附著肌肉組織,僅由皮膚和筋膜組織覆蓋,當遭受強度較大的損傷時常可導致脛腓骨開放性骨折,同時還常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軟組織缺損[3]。一期清創需要清除壞死組織,傷口無法縫合封閉,使得骨質外露,難以進行內外固定處理,是目前骨科較難解決的問題。既往臨床多在清創結束后暴露創面,實施簡單的外固定處理,連續換藥直至軟組織感染得到有效控制,肉芽組織生長后方可進行植皮或皮瓣修復。患者住院時間較長、經濟負擔重、換藥期間痛苦大,且出現軟組織感染難以得到有效控制,嚴重者甚至需要截肢,因此臨床需要尋找一種有效的解決方法[4]。
近年來,VSD逐漸應用于臨床,其可明顯提高創面的血流量,加快清除壞死組織、炎性滲出物的速度,有效促進新鮮肉芽組織的生長,同時還可明顯增強白細胞的吞噬及活性功能,有效清除致病細菌,促進缺損軟組織的快速愈合[5]。還有研究發現VSD可明顯緩解淋巴細胞的浸潤程度,有助于膠原纖維的合成修復,對創面愈合具有十分重要的調節作用[6]。采用VSD技術治療脛腓骨開放性骨折合并軟組織缺損具有以下優點[7-8]:①VSD覆蓋缺損軟組織后可將開放性傷口轉變成為閉合性傷口,從而有效阻止外界環境中的細菌侵入創面,明顯降低細菌感染的發生率;②在高負壓引流的作用下,可將炎性滲出液、壞死組織徹底引流出體外,還可明顯緩解局部組織腫脹程度,顯著性降低感染產生的風險性;③ 可促進軟組織內新生血管組織的生長,從而顯著性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狀態,有助于新鮮肉芽組織的生成;④ 可明顯縮小軟組織缺損面積,減少植皮或皮瓣修復面積,從而簡化手術治療步驟,降低手術失敗的風險性;⑤ VSD操作較為簡單,可明顯縮短患者住院治療時間,且治療期間不需要頻繁換藥,明顯減輕患者的痛苦程度。本研究顯示,觀察組肉芽組織出現時間、創面清潔時間、愈合時間均明顯早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愈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住院時間較對照組明顯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升高較對照組更為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提示,VSD技術治療脛腓骨開放性骨折合并軟組織缺損療效顯著,可明顯促進愈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雖然VSD具有較多優點,但臨床治療期間還需注意以下幾點:①注意使用VSD前需徹底進行清創和有效止血,是決定VSD治療效果最重要的因素;② 生物透性薄膜覆蓋前務必使用酒精溶液擦拭皮緣,可有效清除皮脂和脫碘,使得覆膜與皮膚能貼合,防止漏氣情況發生;③ 負壓引流管常會出現漏氣現象,故需仔細封閉處理;④ 確保負壓狀態可有效清除死腔,吸出炎性滲出液和壞死組織,但需注意壓力不宜過大和太小,以200~400 mm Hg為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