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我國北極社會科學研究的作者網絡

2018-08-18 06:20:52李振福梁愛梅徐夢俏
世界地理研究 2018年3期

李振福 梁愛梅 徐夢俏

摘 要:北極社會科學研究是在北極權益博弈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逐漸發展起來的新興科研領域,對研究領域的合著網絡及引用網絡進行分析有助于了解作者間的關系模式及知識流動的特點。以2007年~2015年北極社會科學研究中文期刊文獻為基礎,采用中心性分析、社團分析對北極社會科學研究的合著網絡和引用網絡進行了結構分析。結果表明,當前我國北極社會科學研究者之間已初步形成多個規模較大的團體,但絕大部分研究者較為分散,溝通合作機制缺乏;此外,活躍作者之間的信息流動具有明顯的不對稱性,代際特征開始凸顯。應激發不同領域人員參與北極社會科學研究的積極性,引導其形成優勢互補的研究團隊,推動北極社會科學研究的發展。

關鍵詞:北極;社會科學;作者網絡;合著網絡;引用網絡

中圖分類號:G350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隨著全球氣溫升高,北極冰川融化帶來的環境保護、能源開發、航道使用、政治安全和軍事戰略等問題涉及越來越多的非北極國家的權益,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參與北極事務的訴求日益強烈。1999年開展的第一次北極考察活動拉開了中國的北極研究序幕,但直到2007年,國內對北極問題的社會科學研究才進入了規模化發展階段。目前一些文獻已對國內北極社會科學研究的發展進行了相關分析。楊振姣等對北極環境、北極能源安全、北極航道安全及北極治理的中國參與等國內研究成果分別進行了評述,指出上述研究或存在角度狹窄、內容不夠深入、可操作性不強等問題[1-4]。李珍等對“北極航道潛在經濟戰略價值”的不同觀點進行了評析,認為今后的研究應從全球戰略的角度出發,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的影響[5]。李振福等對北極航線相關研究文獻進行了論述[6]。上述文獻主要通過對部分研究成果的內容、方法及角度等進行總結分析,還缺少對研究領域發展特點及變化趨勢的整體把握。

社會網絡是指社會行動者及其關系的集合,社會網絡分析主要用于研究社會行動者之間的關系聯結及其模式、結構和功能[7]。作者合著網絡和作者引用網絡是社會網絡的具體形式,前者是基于作者之間的思想交流、資源共享等活動建立起來的關系網絡[8],能較真實地反映作者之間的關系;后者是基于作者引用他人或被他人引用等活動建立起來的關系網絡,關系緊密的引用網絡內高效流動的理論、方法、觀念等知識將獨立分散的研究聯系起來,有利于系統地構建研究體系。

國內外學者已對社會網絡的理論研究及其在合著網絡和引用網絡的應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01年Newman首次采用復雜網絡方法研究作者合著網絡[9,10],使用合著網絡評價科研對象逐漸成為研究熱點。國內的邱均平等人對合作網絡、引用網絡等共現網絡揭示科學研究結構的能力進行了對比[11],李亮等對國內情報學領域的合著網絡進行了實證研究[12],丁堃等利用合著網絡研究了大學科研團隊在我國科學學與科技管理領域的網絡地位[13],等等。引用網絡的研究視角主要有共被引分析、耦合分析和互引分析等。Selen Onel等構建了納米科學與工程領域的合著網絡與文獻引用網絡,并驗證其是否具有明顯的無標度特征和網絡層次結構[14]。馬瑞敏對作者引用網絡的基本模式及其核心作者在網絡中的角色功能進行了研究[15],高耀明等分析了高等教育研究中高被引論文作者互引網絡的整體特征和子群特征[16],等等。

本文采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中的中心性分析對我國北極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作者進行識別,并使用成分分析及角色——位置分析研究重要社團的發展模式、人員構成及其特點、活躍作者位置及角色等,旨在探討作者間的關系模式及知識流動的特點,從而發現我國北極社會科學研究發展中的問題,為我國在該研究領域的發展提供參考與建議。

1 研究背景與研究方法

1.1我國北極社會科學研究現狀

本文研究的對象僅限于法律、政治、經濟、歷史、管理等社會科學領域范疇的北極問題研究的中文期刊文獻,研究數據來源于中國知網。在中國知網中以“北極”為主題搜集在2007年~2015年發表的相關期刊文獻,得到符合條件的文獻共368篇,涉及作者403人。合著關系數量、作者數量與相關期刊文獻發表數量均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圖1)。

除了研究人員數量與研究成果發表數量的變化外,我國的北極社會科學研究還經歷了深度上由淺至深、學科領域上由窄至寬、研究范圍由集中到分散再到集中的發展歷程。在2008年以前,對“北極爭端”的解讀(包括爭端緣由、爭議對象、主要參與方等)是主要關注點。2009年以后,研究的關注點逐漸轉至北極地緣政治、法律、治理機制等方面,部分學者開始主張中國從航運、能源、生態保護等角度積極參與北極活動,此時的北極社科研究覆蓋了生態、資源、氣候、航道、政治、法律、戰略等眾多主題,研究面較為分散。2013年以后,研究視角逐漸聚攏,更多地落在北極航道、北極治理及中國的北極參與三大方面,北極航道通航影響、北極航線建設、中國的北極參與策略及突破口選擇等成為研究重點。

被引用次數是衡量文獻影響力的重要指標,排除文獻的自引情況,對文獻被北極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內的中文期刊文獻所引用的次數進行統計,得到文獻的被引次數分布如表1所示。在相關文獻中,尚未被引用的文獻占總體文獻數量的50.5%,且已被引用的文獻中絕大部分文獻的被引用次數集中在1-4次之間,文獻的影響范圍普遍較小。

忽略作者署名次序對文獻貢獻的差異,以收集到的368篇文獻為研究對象,分別構建作者合著關系矩陣和作者引用關系矩陣,當兩位作者之間存在合著關系或引用關系時,矩陣值為1,否則為0,得到的合著關系矩陣及引用關系矩陣分別為0-1型的對稱矩陣和0-1型的非對稱矩陣,可視化結果見圖2。圖中節點表示作者,邊代表作者之間的合著關系或引用關系。合著網絡節點之間的聯結較為稀疏,節點較為分散,而引用網絡的聯結相較于合著網絡更為密集,僅有少部分節點孤立在引用網絡的最大連通子圖之外。

1.2 研究方法

(1)中心性分析方法。“中心性”是分析網絡結構的重要方法。網絡的節點中心性指標可以衡量節點在網絡中的權力,包括度數中心度/相對度數中心度、中介中心度/相對中介中心度、接近中心度/相對接近中心度等。網絡整體中心性指標分別為度中心勢、中介中心勢和接近中心勢,用于衡量網絡是在多大程度上圍繞某節點而建立起來的[17]。

(2)社團劃分方法。社團是指一組內部連接緊密而外部連接較為稀疏的節點的集合[18]。“凝聚子群”是基于節點間連結關系的疏密程度而構建的社團,指具有較強的、直接的、高度的、經常的或積極聯系的群體[19]。其中,成分是建立在“子群內外關系”基礎上的凝聚子群,成分內部的節點相互連通且與成分外部節點均不存在聯系[17],適用于關系稀疏、子圖分割明顯的網絡。

社會網絡中的“網絡位置”指的是一系列在社會活動、社會關系或者互動中相似的行動者,“網絡角色”指的是把各個社會位置聯系在一起的關系組合,是存在于行動者之間或者各個位置之間的關系模式[20]。有別于“凝聚子群分析”中尋找網絡子圖的目的,網絡的“角色——位置分析”是依據節點在網絡中所處位置的相似性將網絡行動者劃分到不同的社團(即位置)中,有助于深入了解網絡的總體特征。

2 我國北極社會科學研究網絡的中心性分析

2.1 合著網絡中心性分析

對我國北極社會科學研究的合著網絡進行節點度統計,得到合著網絡節點度數中心度的頻率分布如表2所示。合著網絡中絕大多數節點的度數中心度在0-5之間,其中中心度為零的節點占比22%,而中心度僅為1-2的節點數量高達52%,大部分研究者的合著范圍都比較局限,彼此之間的溝通交流缺乏活力。

由表3可發現,李振福是相關文獻發表數量最多、相對度數中心度最高的作者,在合著網絡中的直接影響作用范圍更大,但其相對中介中心度稍低于文獻數量、相對度數中心度均排名第二的郭培清。相對而言,郭培清在合著網絡中的信息樞紐作用更為明顯,更易于與具有不同研究特色的團隊形成合作,有利于提升研究的多樣性和創新性。

張俠是較早進行極地相關研究的學者,其開展的北極航線海運經濟潛力[21]、北極航道貨流類型[22]、北極地區人口及區域經濟[23]等研究在我國北極社科研究中具有開創性和引導性。但由于合著作者數量有限,其相對度數中心度與相對中介中心度在數值上與后續作者的差距不大。孫凱、楊振姣二人的研究成果發表數量較多,同樣在合著網絡中擁有較高的中心性。肖洋的相關文獻數量排名第四,由于采用獨立研究的方式,肖洋的度數中心度及中介中心度均為0,因此無法通過直接作用的方式影響網絡中的其他研究者。

對表3中的三項指標數值進行相關性分析發現,C′D(i)與C′B(i)的相關系數為0.68,文獻數量與C′D(i)、C′B(i)的相關系數則分別為0.72和0.82,三者具有較為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說明高產作者更有可能與更多作者之間存在合著關系,并在網絡中具有更高的中心性。然而當前我國北極社會科學研究合著網絡的結構稀疏,作者的相對度數中心度和相對中介中心性指標都普遍偏低,節點的異質性不強。網絡整體中心性分別為CD、CB分別為0.075、0.008,說明網絡的集中程度與資源控制能力很低,合著網絡上尚不存在權力高度集中的節點。

2.2 引用網絡中心性分析

北極社會科學研究的引用網絡中箭頭從被引用者指向引用者,表示研究成果在學者之間的流動。一般情況下,節點的出度值越高,對應作者研究成果的傳播范圍越廣,在研究領域內的影響力也越高;而節點的入度值越高,對應作者參考他人研究成果的范圍越大,其科研活動對研究理論與方法的傳播及完善等更重要。分別計算引用網絡節點的出度和入度,結果如表4所示。

在引用網絡中,郭培清、董躍、李振福、張俠四人的點出度最高,他們的研究成果在國內北極社科研究領域中的被引用范圍最大。四人中郭培清和李振福的入度排名在前五之列,兩人在引用網絡中既是主要的新知識發送者,也是重要的知識接收與傳播者,而董躍和張俠二人主要承擔知識源的發送作用。屠景芳、劉惠榮、白佳玉、凌曉良、孫凱等人的點出度較高,他們在研究領域內也擁有較大的影響力。孫凱、楊振姣、王晨光、王文雅等人的入度較高,是引用網絡中較重要的知識接收者與傳播者。北極社會科學研究引用網絡的集中程度相對于合著網絡相比有了明顯的提高,出度最高的郭培清和入度最高的李振福分別為核心的知識發送點和核心的知識接收與傳播點。

3 我國北極社會科學研究網絡的社團劃分

我國北極社會科學研究的合著網絡中節點聯結稀疏,對其采用“成分”進行社團劃分有助于了解學者間的關系模式。此外,選取相關文獻發表數量較多的活躍作者構建引用關系矩陣,并采用“角色-位置”對其進行社團劃分能進一步了解研究領域中知識流動的特點及不同作者群體在研究領域中的作用。

3.1 合著網絡社團劃分

對北極社會科學研究合著網絡的成分構成進行可視化處理,結果如圖3所示。圖中節點表示作者,邊表示作者之間的合著關系,節點大小反映節點度數中心度的大小,節點越大說明對應作者與周圍作者之間的合著關系越多,在成分中的影響能力越強。

A是合著網絡中發展較早、規模最大的成分,共包含47位作者。成分最早由中國海洋大學的郭培清、孫凱與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的張俠、屠景芳及國家海洋技術中心的劉玉新等人組成。隨著研究進程的發展,新增節點不斷與成分中的節點形成聯系。同濟大學的潘敏、上海社會科學院的吳雪明、上海海事大學的壽建敏、中國海洋大學的楊振姣等人及其研究團隊的加入使得成分逐漸發展成為以師生合著關系為主、教師和研究人員之間的合著關系為輔的跨地區、跨機構的合著關系網。

B成分包含作者37人,發展起步略晚于A,成員主要由大連海事大學的李振福及其學生組成。有別于A中多個局部中心節點共存的特點,B成分的中心高度集中。核心節點李振福幾乎與成分內所有節點存在合著關系,而其他節點之間的聯系較為稀疏,去除核心節點后成分將高度不連通,因此B成分的結構存在較大的脆弱性。

C是合著網絡中規模排名第三的成分,共有15個節點,由中國海洋大學的劉惠榮、董躍及其學生組成。在2008年~2013年間,此研究團隊規模連續位居第二,但自2013年往后其規模發展基本停滯。網絡中其他成分的數量眾多但規模很小,成分內部結構基本屬于同質性節點之間的簡單團聚,且合著網絡中存在大量的孤立節點,網絡缺乏整體凝聚力。

對我國北極社會科學研究合著網絡內各成分內部及成分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可發現以下特點:第一,活躍作者之間缺乏聯系。文獻數量排名前十的作者中,董躍與劉惠榮之間存在直接連接,郭培清、孫凱、楊振姣、白佳玉、張俠等人同屬于一個成分,其他活躍學者如李振福、肖洋、程保志等人與前述活躍作者之間相互孤立。活躍學者的研究多建立在由師生關系形成的小團體內,由于直接交流的缺乏,即使活躍作者間的研究主題存在諸多交叉,觀點上的分歧上也難以磨合,分散的研究較難形成緊密的聯系。第二,高校在校師生及相關機構的研究人員是主要參與者。節點數量大于2的成分中,分別以高校為依托、以科研機構為依托、以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為依托開展研究的成分數量分別占比55.9%、11.8%、17.6%,且參與人員及其所屬機構在北京、上海、遼寧、山東四地形成明顯的集群(圖4)。遼寧的大連海事大學、山東的中國海洋大學、上海的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等機構的參與人員及文獻發表的數量較多,他們的共性在于均有著深厚的海洋相關教學或科研底蘊,在研究領域的發展初期更易憑借其資源優勢獲得較快的發展。隨著北極航線投入商業運營可能性的提高,航運企業、船級社等也對北極相關問題投以越來越多的關注,但目前這些相關機構的參與力度較低,相關的引導政策有待出臺以提高各領域人員參與北極問題研究的積極性。

此外,進一步挖掘成分背后的信息可發現,相關科研項目的設立對北極社會科學研究的發展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相關科研項目的申請、立項和開展為不同機構的研究人員提供了合作交流的平臺,是促成北極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內資源共享、交流合作的重要機制,但目前這種引導機制的作用范圍仍然較小,研究主體比較分散,北極社會科學研究的合作引導機制仍然比較缺乏。

3.2 引用網絡的社團劃分

選取相關期刊文獻發表數量大于5的活躍作者為節點構建0-1型的活躍作者引用關系矩陣,并采用UCINET中的CONCOR收斂法對活躍作者引用關系矩陣進行角色——位置分析,得到重排并分塊顯示的活躍作者引用關系矩陣如表5所示。表5中18位活躍作者被細分到A-G共7個位置中,每個位置內的成員在活躍作者引用網絡中都具有位置對等性,即相同位置的作者與網絡中其他所有作者之間的引用與被引用關系在一定程度上相似[17]。

表5中主對角線上的塊矩陣內幾乎無數值分布,說明處于相同位置的成員之間缺乏相互認同感。A、D兩個位置的橫向塊矩陣內無數值,而其對應的縱向塊矩陣的數值較多,說明A、D兩個位置的成員在開展相應的北極研究時較多地參考了其他位置的文獻,但他們的研究成果未被其他位置的作者引用,反映出北極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中知識流動的不對稱性。進一步觀察表中的數值分布發現,大量的數值集中分布在C、F、G對應的橫向塊矩陣中,說明活躍作者之間的知識流來源具有明顯的集中性。

采用α-密度指標[17]將表5轉化為以各位置為節點的7×7矩陣并進行可視化處理,結果如圖5所示。圖中邊表示各位置之間的引用與被引用關系,箭頭從被引用位置指向引用位置,其中a和b分別是以點出度、點入度為基礎構建的活躍作者引用網絡簡化圖,節點越大,說明對應位置被引用或引用的范圍越大。活躍作者引用網絡簡化圖中,C、F存在自引現象,兩節點內作者研究的關注點存在較大的交叉,作者之間有較高的相互認同感。除B-C、C-G、C-F三個點對之間存在雙向關系外,其他位置之間的知識流均為單向的,同樣反映出活躍作者引用網絡中知識流動的不對稱性,處于知識流上游的節點對下游節點有著較大的影響力。

進一步分析簡化圖中各節點在網絡中所扮演的角色可發現,當前我國北極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內的活躍作者群體已初步顯示出代際特征。其中,G節點的出度較高但其入度很小,節點處于知識源的位置,其主要構成人員是研究領域的先驅代表,他們的科研成果為后續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F節點的出度及入度均較高,節點內部的作者同時扮演知識發送方與知識接收方的角色,具有知識傳遞的功能,他們是當前國內北極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中的中堅力量。B節點在網絡中擁有較大的入度與一定的出度,節點內作者進入研究領域的時間相對較晚,但已在研究領域中具備了一定的影響能力,是研究領域的新晉力量。而以青年作者為主體的A、D節點在活躍作者引用網絡簡化圖中扮演知識接收方,這些作者進入北極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時間較晚,他們的成果數量及影響力均不如上述各位置中的作者群體,但這些群體中的作者創造力最旺盛,適當地對這些青年學者給予政策激勵將有助于推動我國北極社會科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4 我國北極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發展趨勢

當前國外的北極研究主要聚焦于北極地區地理、氣候、海洋和生態等自然科學領域,與國內的北極社科研究相似的是,國際北極社會科學研究的快速上升期亦發生在2007年俄羅斯北極插旗事件前后。此外,國外北極社會科學的研究重點也與國內研究存在較多重疊,主要集中在相關法律及政策解讀、航道使用及管理、北極爭端及主要參與方分析、北極治理等方面,研究者多來自于俄羅斯、美國、加拿大、芬蘭、挪威等北極國家。其中,俄羅斯研究者較為關注其北極地區的能源、航道及區域安全問題,美國與加拿大更關注西北航道的主權問題,而歐洲相關國家則更為關心北極地區的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問題。由于上述國家在北極所處的地位和利益訴求存在較大差異,國外北極社會科學研究的發展在時間維度上不存在與國內相似的演進趨勢。

作為域外國家,中國等非北極國家在北極的主要權益集中表現在環境利益、航行利益、資源利益及海洋科考和研究利益等方面[24]。受此限制,我國以往的北極社會科學研究主要從定性角度分析北極相關爭議問題及其發展態勢、北極法律適用及完善、北極資源及航道開通影響、中國的定位及參與路徑等,研究的要旨在于為中國的北極參與推進提供參考與建議。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我國北極社會科學研究的上升勢頭已引起了俄羅斯、美國和加拿大等國相關研究人員的注意,部分外國學者試圖從相關中文文獻中研究中國政府的北極態度,這就要求我國相關研究人員在發表學術言論時把握好中國立場,在適當表達中國的權益訴求時更多地從國際關注點出發,建立負責任的國際形象。

近幾年來,部分學者開始嘗試采用定性與定量結合的方法研究北極航線經濟型等問題,為中國的北極參與提供決策支持。雖然過去十年中我國北極社會科學研究的視角和深度上都不斷隨著北極局勢而發展,但總體而言,當前我國北極社科研究的深度與廣度仍然所局限。此外,雖然當前我國北極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內已初步形成多個規模較大的研究團隊,研究人員在知識流動結構上也顯示出了較為明顯的代際特征,但研究人員關系結構疏松,彼此之間的研究相對獨立。

隨著北極問題開放程度的增加與我國推進北極事務參與進程推進的需要,我國北極社會科學研究將面臨更復雜的資源開發、貿易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港口選擇與投資、航線運營、公共服務建設等難題。當前我國北極社會科學研究中分散、稀疏的聯系網絡結構將無法滿足未來的實際需求,新領域研究人員的加入、不同機構和地域的研究人員的深入合作將成為未來我國北極社會科學研究的趨勢。

而隨著北極社科問題進一步向多樣化、具體化、專業化發展,研究領域中將涌現更多、更大規模的研究群體和核心研究人員,研究人員之間網絡連接將向更復雜結構發展。新進研究人員則有望通過開拓新的研究視角而成為知識傳輸網絡中的信息源,從而改變研究領域的知識流通結構,并有利于提升我國北極社會科學研究的創新性與活力。

5 結論和建議

本文采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通過研究2007年~2015年相關期刊文獻作者合著網絡及引用網絡的結構特征,并對國內北極社會科學研究的發展特點及趨勢進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結果如下:第一,我國北極社會科學研究在近十年里得到了較快發展,相關研究成果數量及研究人員規模基本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為我國的北極參與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支撐。北極社會科學研究是新興的研究領域,獨立研究是當前學者開展科研的主要方式,而相關文獻的影響范圍普遍較小。北極社會科學研究的合著網絡及引用網絡的集中化程度較低,尚不存在絕對權威的核心研究人員。第二,北極社會科學研究的合著網絡中已初步形成了多個具有一定規模的研究團隊,但大部分研究團隊的規模很小,研究主體比較分散。高校師生及相關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是我國北極社會科學研究的主力,且相關參與人員及其機構具有明顯的地理集群現象,而相關科研項目的設立是將不同機構的研究人員聯結起來的重要機制,但目前在這種機制下建立起來的合作范圍較小,溝通合作機制較為缺乏。第三,對活躍作者引用網絡進行位置分析發現,北極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內的知識流動具有不對稱特點,同時知識流的來源存在明顯的集中性。進一步對活躍作者的角色進行分析發現,研究領域中的活躍作者群體已初步顯示出發展的代際特征,對不同作者群體進行識別并了解其在研究領域中的角色和功能將有助于采取針對性的激勵策略以推動研究領域的快速發展。

針對上文發現的我國北極社會科學研究的特點及問題,提出建議如下:首先,應進一步激發不同領域的人員參與北極社科問題研究的積極性。北極問題涉及法律、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需要來自不同領域的高校、科研機構、港航企業及相關中介機構等人員的共同參與,但當前國內北極社會科學研究的參與人員及其機構較多地局限在海洋相關高校及科研機構上,在后續的研究中應采取相關激勵政策,引導不同領域的人員參與到北極相關問題研究中。其次,促進來自不同領域的研究人員形成優勢互補的研究團隊。當前我國北極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研究主體較為分散,溝通合作機制缺乏,相關研究的角度較廣但凝聚力不足,尚未形成系統的研究體系。未來隨著國際北極問題的發展,北極研究勢必向更深的層次挖掘,研究人員構成的多樣化及團隊之間溝通合作的增強將成為攻克重大問題的有效方式,因此,在今后的研究活動中,應加強相關科研項目的牽引作用并增設交流平臺,促使來自企業、高校及科研機構的人員凝聚起來,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以增強相關科研的創新性。再次,有關部門應加強對于北極相關言論的約束。北極社會科學研究屬于新興的科研領域,涉及的研究內容在國際上屬于較為敏感的話題,而相關期刊文獻等是國際社會了解中國態度的重要窗口,隨意而且過激的言論勢必成為外界攻擊我國的借口。因此,在后續研究過程中,有關部門應重視對相關北極研究的引導并對一些過激和隨意的言論進行約束,而北極社科研究人員更應積極樹立科學的北極研究意識和合理的北極參與觀念,避免國際社會對中國態度的錯誤解讀。

參考文獻:

[1] 楊振姣, 董海楠. 北極環境問題研究綜述[J].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26-32.

[2] 楊振姣, 劉雪霞, 戰海霞. 北極治理的中國參與問題研究綜述[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 32-37.

[3] 楊振姣, 孫雪敏, 辛美君. 北極能源安全問題研究綜述[J].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25-33.

[4] 楊振姣, 張立學. 北極航道安全研究文獻綜述[J]. 海洋信息,2016(1):56-62.

[5] 李珍, 胡麥秀. “北極航道”潛在經濟戰略價值的研究綜述[J]. 海洋經濟,2015,5(3):12-18.

[6] 李振福, 王文雅, 尤雪, 等. 北極及北極航線問題研究綜述[J]. 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3(4): 26-30.

[7] 魏順平. 社會網絡分析及其應用案例[J]. 現代教育技術,2010,20(3):29-34.

[8] 張繼洋, 李寧. 科學合著網絡研究進展分析[J]. 情報理論與實踐,2012,35(4):124-128.

[9] Newman M E.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networks. I.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fundamental results[J]. Physical Review E, 2001, 64(1):016131-016131.

[10] Newman M E.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networks. II. Shortest paths, weighted networks, and centrality[J]. Physical Review E,2001,64(1 Pt. 2):132-158.

[11] 邱均平, 董克. 作者共現網絡的科學研究結構揭示能力比較研究[J]. 中國圖書館學報,2014,40(1):15-24.

[12] 李亮, 朱慶華. 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在合著分析中的實證研究[J]. 情報科學,2008,26(4):549-555.

[13] 丁堃, 劉則淵, 劉盛博. 科學學與科技管理合著網絡特征及大學團隊的地位[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9,30(12):12-15.

[14] Onel S, Zeid A, Kamarthi S. The structure and analysis of nanotechnology co-author and citation networks[J]. Scientometrics,2011,89(1):119-138.

[15] 馬瑞敏. 作者引用網絡基本理論模式研究[J]. 晉圖學刊,2015(4):1-8.

[16] 高耀明, 李莉, 寇琳娜. 高等教育研究高被引論文作者互引網絡分析[J]. 教育研究,2012,33(8):56-61.

[17] 劉軍. 整體網分析: UCINET軟件實用指南(第2版)[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18] 劉小玲, 譚宗穎. 復雜網絡社團結構劃分算法的情報學應用研究[J], 圖書館學研究,2011(15):20-25.

[19] Wasserman S, Faust K.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J]. Structural Analysis in the Social Sciences,1994,91(435):219-220.

[20] 劉軍. 社會網絡分析導論[M].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21] 張俠, 屠景芳, 郭培清, 等. 北極航線的海運經濟潛力評估及其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意義[J]. 中國軟科學,2009(S2):86-93.

[22] 張俠, 壽建敏, 周豪杰. 北極航道海運貨流類型及其規模研究[J]. 極地研究,2013,25(2):167-175.

[23] 張俠, 劉玉新, 凌曉良, 等. 北極地區人口數量、組成與分布[J]. 世界地理研究,2008,17(4):132-141.

[24] 楊劍. 域外因素的嵌入與北極治理機制[J]. 社會科學,2014(1):4-13.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increasing competition on the Arctic related interests among world powers, Arctic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emerges as a critical research field. Analyzing the collaboration network and citation network of this field help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 patter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knowledge flow among researchers. Centrality analysis and community analysi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structures of the collaboration network and citation network of the Arctic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in Chinese journal literature from 2007 to 2015. A few large-scale research groups have been formed among Arctic social science researchers, and yet most of the researchers are scattered for lack of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mechanism. In addition, the knowledge flows among active authors are asymmetric and intergenerational characteristic begins to emerge. It is necessary to stimulate the enthusiasm of people from different fields to participate in Arctic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Furthermore, complementary research teams should buil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rctic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Key words: Arctic; social science; author network; collaboration network; citation network

主站蜘蛛池模板: 69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98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日本在线视频免费|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 国产网站免费观看|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第一页| 激情乱人伦| 久久男人视频| 亚洲 日韩 激情 无码 中出| 中文字幕有乳无码| 国产精品视频猛进猛出| 国产自在线播放|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沈阳少妇高潮在线| 精品国产香蕉在线播出|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 亚洲一区无码在线| 亚洲精品在线91| 日韩色图区| www.日韩三级| 67194在线午夜亚洲|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激情99| 精品国产成人av免费|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亚洲爱婷婷色69堂| 2020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一本综合久久|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 91黄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丝袜一二三区|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欧美精品一二三区|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久精品| 亚洲第七页|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av专区| 2021最新国产精品网站| 嫩草在线视频| 色亚洲成人| 国产精品大白天新婚身材|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波多野结|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欧美gif| 国产迷奸在线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kt| 精品国产欧美精品v|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综合色播五月男人的天堂|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91九色最新地址| 91视频区|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专区| 99re在线视频观看| 欧美精品成人|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综合在线二区|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玛| 亚洲 欧美 中文 AⅤ在线视频| 国产区人妖精品人妖精品视频| 九色国产在线| 99人妻碰碰碰久久久久禁片| 日韩在线网址|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高清|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无码免费看片|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色欲AV|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 婷婷色在线视频| 香蕉eeww99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制服丝袜无码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18| 国产一区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 日韩国产 在线| 国产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lululu在线观看| 97色婷婷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日本午夜在线视频|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