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芝
摘 要: 在應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學環節中,思政課實踐教學日益成為教育改革的創新點,體現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關鍵作用。目前,應用型高校的思政課實踐教學存在一些問題。作者以南寧學院為例,對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進行思考,提出以教學主體模式加“三結合”的教學模式提高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功效。
關鍵詞: 應用型人才 思政課實踐 教學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在高等院校教育教學體系中定位非常明確,是學生的公共必修課,是培養德才兼備的應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對于定位明確的應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更強調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思政課實踐教學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育人功能。事實上,目前思政課實踐教學在本科院校中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我們思考,下面筆者以所在的南寧學院為例,分析思政課實踐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境。
一、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思政課實踐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境
(一)當大學生學習需求變化快,目前的思政課實踐教學跟不上步伐。
當前,本科院校的學生以“90后”、“00后”為主,這些生活在信息化時代的大學生,思想開放獨立,興趣愛好廣泛,易于接受新事務、新知識,動手能力遠超于理論知識學習能力,這是他們的優勢所在。與此同時,我們在與學生接觸的過程中發現,部分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參與實踐教學活動積極性不高。面對當代大學生學習變化的情況,目前思政課實踐教學沒能及時貼近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做不到與時俱進。
(二)教學安排不夠系統,實踐操作難度大。
近年來,思政課實踐教學逐漸受到各高等院校的重視,在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及落實教學任務中都能體現出來。但由于思政課實踐教學任務真正被單獨提出來的時間較短,沒有太多可借鑒之處,在落實教學任務的時候,往往浮于表面,沒有系統化編排的情況。以南寧學院為例,南寧學院為國家首批應用技術大學試點高校,堅持應用技術大學的辦學定位,因此對實踐教學是非常重視的。但是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上同樣存在教學安排不夠系統的問題,整個實踐教學環節基本由任課老師自行安排,沒有統一協調安排,大多重在強調實踐教學就是要走出課堂;當真正組織學生走出去時,又遇到了新的困難,實踐基地嚴重缺乏、班級人數多導致任課教師無法管控,經費不足使得實踐教學活動不能在學生中全面鋪開。
(三)思政課實踐教學形式單一,學生積極性不足。
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育教學中,一些本科院校更注重的是專業學科的實踐教學,而對思政課實踐教學沒有統籌規劃,教學活動形式略顯單一。除了課堂中的一些案例分析、情景模擬、互動環節外,目前思政課實踐教學提得最多的形式就是走出校園,如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調研活動等。過多地強調形式上“走出去”,而忽視實踐教學內容對學生的影響和作用,學生缺乏自主參與的積極性,盲從于思政課教師的安排,實踐任務不能有效進行。
二、構建思政課實踐教學主體模式
高等院校的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專業課不同之處在于,思政課實踐教學不能教給學生一門手藝,只能通過實踐活動的形式,從思想上引導學生,讓學生把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思考如何為人處世的問題。我們要深刻認識到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要地位,從思想的高度重視思政課實踐教學,貫徹思政教育必須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的教育理念。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思政課實踐教學要改變目前存在的問題,首先就是要構建一個在學校黨委統一領導下,思政課教師為主、專業課教師為輔,學生工作隊伍協助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主體。
(一)高等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關鍵在思政課教師。
在應用型高等院校中,思政課教師是實踐教學的主體,新時期的思政課實踐教學對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落實好實踐教學任務,進行教學改革和創新,首先需要組建一支信念堅定、創新意識強、有良好師德師風的教學團隊。有效地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這就要求前期在學校教務處和思政部的統籌下,思政課教師作為主導,進行有計劃的實踐教學安排,活動貼近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實踐過程中,充分發揮思政課教師的主導功能,帶動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實現學生作為教學活動主體的功能,這樣才能有效實現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目標。
(二)專業課教師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強有力補充。
對于思想政治教育來說,最重要的一個途徑就是教學授課,授課解惑者除了占主導地位的思政課教師外,還包括傳授知識技能的專業課教師。專業課教師參與到思政教育當中,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情景式實踐教學,將思政教育悄無聲息地融入專業知識教學當中,這樣既貼近了學生的實際,又易于被學生接受,可以很好地把專業實踐與思政實踐教育相結合。這樣,專業課教師輔助思政教學,“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方式將成為思政教育強有力的補充。
(三)學生工作隊伍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協助者。
在高等院校里從事學生工作,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筆者所在的南寧學院對學生工作隊伍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必須是中共黨員。這支隊伍與學生接觸最多、關系最密切,從這個角度來說,學生工作隊伍具備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他們承擔著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思政課實踐教學可以利用學生工作隊伍的工作優勢,將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具體學生實踐活動結合起來,把思政教育融合貫穿學生的日常活動當中,發揮學生工作隊伍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的協助作用。
三、以“三結合”的教學模式提高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功效
通過對思政課實踐教學主體模式的分析,構建起一個高效的思政課實踐教學主體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這樣一個教學主體如何有效地相互配合發揮作用呢?筆者試著從“三結合”的教學模式做分析,以期提高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功效。
(一)課內外實踐結合。
當前高等院校思政課教學最普遍的教學方式是以理論教學為主,在有限的課堂空間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如案例分析、視頻學習、演講辯論等,類似這樣形式的活動利于組織學生參與,有效性高。因此,課堂內教學無疑是實踐教學首選陣地,授課教師需要花更多的心思開辟形式多樣的課內活動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與此同時,學生走出課堂后,為更好地拓寬實踐教學的空間和范圍,授課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列出課外實踐教學清單,讓學生根據個人興趣及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如社會調研、暑期“三下鄉”、走進社區志愿者活動等,強調鍛煉學生的自主性、創新性。通過有機地把課內外實踐教學不斷開發結合,學生在感官上對課內外實踐活動有真實的體驗,在實踐中不斷提高綜合素質達到實現思政課的教學目的。
(二)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專業課實踐教學結合。
為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大部分高校教育教學都在積極推進應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是當前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在“工學結合”大背景下,高校專業課實踐教學注重實驗、實訓、實習,通過實踐教學環節,有助于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提升綜合整體素質。思政課實踐教學強調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高校的實踐教學可以將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專業課實踐教學巧妙地結合起來,通過課程合理編排設計,實踐教學資源科學整合利用等方法,既能實現專業技能的實操鍛煉,又能極大地拓寬和豐富思政課實踐教學內容,使兩者價值互補,相輔相成。
(三)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學生活動結合。
高校校園文化活動豐富多樣,特別是各類社團活動百花齊放,大量的學生活動開闊了學生的視野。筆者認為,思政課實踐教學應該抓住學生活動這個重要渠道,使之成為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的平臺。以筆者所在高校為例,以興趣愛好為主開展的學生活動都由老師給予指導,近期還成立了一個青年馬克思主義協會,擔任協會的指導老師是有多年教學經驗的思政課教師。正是通過校園文化活動的形式,把思想政教育延伸到學生的課外活動中,無形中使得學生思想上得到熏陶和升華,有利于實現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
四、結語
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不斷地改革和創新,都在探求一條能密切結合學生實際需求的實踐教學道路,體現思政課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實踐意義。構建一支思想素質過硬的思政教學主體,各方面資源相互協調配合,加之“三結合”的實踐教學新模式,為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提供一些有用的思路。
參考文獻:
[1]吳昊.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探討[J].教育觀察,2016(05).
[2]潘春勝.工學結合背景下高職院校實踐教學的反思[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7):20-22.
[3]鐘利紅,唐晶晶.高職高專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專業實訓疊加教學模式探索[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2).
[4]孟兆敏,羅晶.課程思政與專業課教學的實踐[J].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教育研究,2017(3).
[5]王新華.立足校內資源,創建思政課實踐教學新模式[J].教學研究,2013(4).
[6]朱萌.新形勢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時代教育,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