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新
摘 要: 隨著“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的推行,基于任務型教學的小組活動逐步成為二語課堂主流授課模式。但目前分組教學在實際應用中仍存在一些問題。較為突出的是在口語課堂小組活動過程中成員間互動少,學習效率低。學生沒有充分利用課堂時間使用目標語進行即時交流。本文主要探討如何通過互動策略的實施解決這一問題。
關鍵詞: 口語課堂 小組活動 互動策略
一、任務型語言教學及小組活動在二語課堂的應用
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指教師通過語言引導學習者在課堂上通過使用目標語完成任務進行的教學。此種教學模式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強調“在做中學”,之后開始在外語課堂廣泛應用。任務型教學重視學生如何溝通信息,而不是強調使用何種語言形式。把學生的注意力聚集在怎樣利用英語作為交流工具完成任務,而不只是關心自己所說的句子是否正確,任務完成的結果是評價的標準。它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任務為中心和以活動為方式”的思想和原則。
“輸入與互動假設”(input and interaction hypothesis)認為掌握語言大多是在交際活動中使用語言的結果。即人們掌握語言主要通過與他人的互動,或者交流實現。成功的二語課堂最直接最明顯的感受是其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每個學習者都積極參與其中。小組活動除了可以調動學習者的主動性、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為學習者創造互動機會使用目標語外,與面對全班同學相比,小組活動中成員間互動壓力更小,學習者可以在相對輕松的氛圍下,相互配合,共同探討,完成小組任務。因此,小組討論成了二語課堂最常用的教學活動。
二、互動策略的研究意義
隨著“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的推行,傳統語言教學中“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模式已經落伍。二語課堂基于任務型教學的小組活動逐步被認可,因此,如何在大學英語課堂中有效地開展小組活動,培養學習者的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而非流于形式,尤為重要。目前,分組教學在實際應用中仍存在一些問題。較為突出的是小組討論過程中成員間只有“闡述”,幾乎沒有“互動”。這一現象在口語課堂尤為明顯。在小組討論環節,很多學習者只是把各自的見解觀點輪番陳述一遍,很少有成員間探討與辯論。小組討論成了單向有準備發言。這種缺乏思想的碰撞與交流的口語課堂訓練模式已經失去了意義,無異于學生課下獨自訓練。既不利于口語能力的提高,又無法培養學生良好的交際能力。究其原因,是互動策略的缺失。首先互動過程應該是雙向的:發言者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聽者及時給予反饋和評價。要實現第二個環節,就要相應地使用一些互動策略,比如做一個良好的傾聽者(不要打斷對方,適當記錄對方發言);反饋與評價;跟進式問題的提出;求證與解釋(說者主動詢問聽者是否聽懂,對方有疑問時做出澄清);提問(當溝通出現障礙時,聽者不應該不懂裝懂或者就此放棄,而應請對方做出進一步解釋);尋求或給予幫助(當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向組內其他成員或者教師求助)等。這些互動策略的成功應用可以保證小組活動的互動質量,使每個人都參與進來,從而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
三、互動策略在口語課堂小組活動中的實施
1.什么是互動策略
筆者根據策略實施者的不同將互動策略分為兩類:說者策略與聽者策略。
說者策略主要包括目光交流;主動詢問;解釋澄清;跟進式問題的提出等。首先,在與他人的交談過程中目光交流不僅可以保持交談的良好氛圍,還是一種反饋,即說話者可以從聽者的眼神判斷對方是否理解自己。當出現一些較為生僻的詞匯或表述時說者應主動詢問聽者是否理解,從而保證交流的順暢。當聽者出現理解障礙要求進一步解釋時,說者應該以更簡單易懂的語言和方式予以澄清,如同義詞的替代、舉例等。為了保證交流的持續進行,說者可以針對之前的談話內容提出一些跟進式問題,保持互動循環。
聽者策略主要包括傾聽;反饋與評價;提問;跟進式問題的提出等。作為一個良好的傾聽者,首先不要打斷對方發言,其次應適當記錄對方發言內容,為下一步互動做準備。對方發言結束后,要即時做出反饋或評價,不僅體現了對發言者的尊重,還可以讓交談保持良性循環。當對對方發言內容有疑問時,要請對方重復發言內容或做出進一步解釋,不能不懂裝懂,敷衍過去。為了保持互動循環,有必要提出跟進式問題。
2.互動策略的實施及應注意的問題
口語課堂采用任務型教學小組活動授課模式,在小組活動開始前進行互動策略的講授和操練。以與互動策略相關的語言輸入為教學第一環節,讓學生熟悉各種相關句型表達。如下:
Do you understand what Im saying? / Are you following me? 說者主動詢問
I beg your pardon. / Whats your point? /What do you mean by...? 聽者提問
Thats a great point. / Its amazing. / Im impressed. / I totally agree with what you just said. 聽者反饋及評價
What I mean is... 說者解釋澄清
第一步 學生自由組合,最好是相鄰的兩人一組,運用相關句型進行角色扮演
( Role-play) 或交換觀點 (Opinion exchange task)活動,強化互動策略的應用。
第二步 教師宣布本次小組(4-6人)活動任務
第三步 小組互動執行任務
第四步 匯報
第五步 評價與反饋
小組活動根據學生能力差異交叉分組,即把不同程度的學生混合編組,亦稱異質分組。保證組間同質,即不同小組之間能力平衡。小組成員的異質性對合作學習有著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組內異質保證了各成員間的差異和互補,有利于生生之間的優勢互助。組間同質為各小組間在相同的起點上開展公平、合理競爭創造了條件。在小組活動過程中要求學生在交流過程中積極應用互動策略。互動策略的實施可以增加每一位參與者的話語權,尤其是為能力水平較低的同學創造發言機會,使其可以得到更多的訓練,避免個別能力較強的學生控制整個交流過程。在評價環節的小組自評中設置專門評分項,考察互動策略的實施。要求每個小組對互動策略的實施情況打出自評分數,如記錄本次活動過程中互動策略使用的次數,根據使用頻率設定相應的分數。同時,可以要求每個小組以錄音或者視頻的方式記錄任務執行全過程,將其作為研究資料,更好地檢驗互動策略的實施對小組活動教學效果的影響。在活動設計上盡量靈活多樣,避免過于單一。信息差任務(Information-gap),拼圖型任務(Jigsaw task),解決問題型任務(Problem-solving task),決策型任務(Decision-making task),交換觀點型任務(Opinion exchange task),都是常見的小組活動形式,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合理選擇每次小組活動的形式。在課堂匯報環節要求每個小組每次課的匯報人必須不同,從而避免“差生”過于依賴優等生、消極被動、話語權被剝奪的現象。
3.教師在小組活動中的角色
首先,教師布置任務時一定要給出清晰明確的指令,必要時可以做出演示。其次,在小組執行任務過程中教師要做好整體監控。觀察每個小組進行情況,對有問題和有困難的小組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教師也可以參與到某個小組活動中,更清楚直觀地了解學習狀況。在課堂匯報結束后,教師一定要對每個小組的匯報給予反饋與評價。評價要兼顧態度與成果、宏觀與微觀。即評價要考慮學習態度和任務完成情況兩個方面,同時教師既要給出總體印象評價,又要給出有針對性的反饋。比如小組活動中哪個環節、哪個同學、哪個細節處理,評價一定要具體,這樣可以對學生產生更好的激勵效果。
四、結語
本文基于教學實踐與考試觀察,提出互動策略研究問題。很多外語學習者在口語課堂及口語測試小組活動中難以充分利用機會運用目標語進行良好的互動交流,小組活動存在一定問題,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習者口語能力無法得到顯著提高。通過互動策略的講授和操練,可以使這個問題得到改善,最大限度地增加學習者整體使用目標語進行即時互動交流的機會,為能力水平較差的同學創造更多的發言機會,避免個別水平較高者控制整個活動過程一人獨大的問題。每一次互動策略的實施為小組每個成員都創造了一次發言機會,因此,互動策略有助于提高學生口語能力的整體水平。學生在持續的互動循環中使用目標語進行交流,從而掌握語言的使用。因此,任務型教學小組活動互動策略的實施可以調動每個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和參與度,提高口語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沈蕾.小組活動: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模式[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11(177).
[2]李正娜,李悅娥.外語小組活動課堂教學模式探討[J].寧波大學學報,200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