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宜英 牛余鳳
摘 要: 馬克思的道德教育思想是用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對道德教育基本問題的科學解答。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思想道德建設,研究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獲取道德建設的力量,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以馬克思經典著作的文本解讀為基礎,對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論淵源、基本內容和特征進行了梳理,探討了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
關鍵詞: 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 理論淵源 內容 特征 當代價值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這體現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上明確指出:“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研究馬克思的道德教育思想能夠使我國道德教育在全球多元文化交流與沖突中堅守正確的方向,以更加主動、開放和包容的姿態推進馬克思主義道德教育思想的中國化研究。
一、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產生的條件
任何理論成果的出現,都有其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理論淵源。人民群眾創造歷史,歷史造就了不同時代的英雄。因此,要探究某一人物的思想,就要尋其根源,回到其理論形成的社會條件和理論背景中。
(一)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的時代背景。
產生于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革命給整個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動蕩和變革,人類歷史由落后的封建時代進入了一個生產力快速發展的全新資本主義時代。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基本矛盾,給社會帶來了一系列問題,資本家剝削壓榨工人,經濟危機頻繁爆發致使工人生活捉襟見肘,舉步維艱。正是基于資本主義的這一基本矛盾,馬克思開始深入思考和批判資本主義的各個方面,包括道德在內的一系列問題。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根本對立伴隨著資本主義的產生而出現,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和斗爭日益尖銳化,無產階級在反對資產階級斗爭的過程中逐漸走向成熟,無產階級運動由自發的行為轉向自覺的行動。“無產階級在爭取自身解放的過程中得到鍛煉并不斷走向成熟,這也為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階級基礎和實踐基礎”[1]。西方啟蒙運動高揚個性解放和崇尚自由的旗幟,表面上是反對封建制度對人的束縛,實際上卻是宣揚資本主義的利己主義精神及金錢至上的觀念,因此這一道德教育悖論引發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及對相關道德教育問題的思考。
(二)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論淵源。
產生于十六世紀,盛行于十九世紀西歐的空想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是無產階級先輩的理論源泉。空想社會主義者的目標是建立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弊端、社會平等的完美社會,他們揭露資本主義的罪行,主張建立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但這些美好的設想由于他們未能揭露資本主義罪惡的根源、未能真正了解階級斗爭的實質,只能是一種無法實現的空想,但他們提出的美好設想為現代科學社會主義提供了珍貴的思想基礎。空想社會主義者提出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啟蒙思想做基礎,批判資產階級道德教育的不足,他們主張在新社會實行平等、廣泛和公開的道德教育。這些思想成為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的源泉,他繼承空想社會家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道德教育思想,批判受社會存在和社會影響的資本主義道德教育,他贊揚空想家提出的道德教育在新社會的核心作用,也贊同并支持空想家提出的道德教育要與實踐相結合的理論。馬克思在空想家道德教育理論的基礎上,揭露了資本主義的根本缺陷,準確認知和論述了人的本質,解決了道德教育思想中存在的唯心主義及形而上學的問題,提出了道德教育實行的途徑,為當今道德教育的開展提供了理論指導。
二、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內容
(一)批判剝削階級的舊道德教育。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曾經指出“每一個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是無產階級道德教育的最高價值目標。要實現這一價值目標,就要從實際出發對現存的不合理的社會狀況進行批判,并在社會實踐中踐行這一目標。馬克思的唯物主義道德教育思想就是其在批判與繼承前人道德教育觀的基礎上形成的,而革命的質疑性和批判性則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特征,馬克思的道德教育思想很大一部分表現為對剝削階級的批判。首先表現在批判封建道德的等級關系和人身依附關系。無論是在《萊茵報》和不萊梅時期還是在轉向人本唯物主義之后,馬克思自始至終都沒有放棄對封建道德思想的批判,他批判以人身依附關系為主要特征的封建等級制度,批判封建道德對人的輕視和蔑視。其次,馬克思批判宗教道德的虛無和對人的壓抑,他指出:“一切宗教只不過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外在力量在人們的想象中的反映。”在這種反思中,“人類的力量已經形成了超人力量的形式”[2]。正因為宗教道德教育的這種虛無、壓抑人性,馬克思才強調要消滅宗教的道德教育。最后,馬克思指出,要消滅資產階級的道德的墮落和虛假性,倡導無產階級新道德教育。
(二)倡導無產階級和共產主義的新道德教育。
馬克思在他的諸多著作和不同場合下都多次表達了對無產階級進行共產主義道德教育的思想。馬克思從道德的階級性出發,提出了無產階級新道德,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除了具有不同于資產階級的道德優勢之外,還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漸意識到自己的地位,為了全人類的解放而進行革命的自覺的無產階級意識。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的道德是“代表著現狀的變革、代表著未來的新道德”,是“肯定擁有最多的能夠長久保持的因素”的道德[3],即共產主義新道德。共產主義的新道德就是“純樸、斗爭、不屈服和始終如一”。馬克思強調,共產主義新道德要完成自身解放和全人類的解放,必須加強與國際主義的聯合,得到國際主義的幫助。無產階級的新道德是由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決定的,也是完全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的。馬克思肯定了工人階級的道德,強調了“精神”的重要作用,他認為無產階級的道德原則是真正的人的道德原則,具有“最動人、最高貴、最合乎人性的特性”[4]。此外,馬克思還主張培養工人自覺的階級意識,通過共產主義教育提高工人的覺悟,宣傳個人利益與集體相一致的道德原則,培養共產主義人格和共產主義的合格接班人。
三、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的特征
(一)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的階級性。
“道德始終是階級的道德”[5],這體現了道德的階級性。馬克思對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斗爭和工業革命時代的實踐發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諸多矛盾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對其中產生的道德教育問題進行了充分的思考,道出了新道德教育發展模式的未來和出路。馬克思對資產階級與小資產階級道德教育思想及19世紀資本主義世界的新型道德教育模式進行了深刻的剖析。1848年以前,馬克思從落后的道德教育觀念和落后的道德教育問題出發,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道德教育發展的狀況。《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的初步形成,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發展的完善則體現在《資本論》這部巨著中。在《資本論》一書中,馬克思深刻揭露了資本主義道德教育的畸形,主張無產階級要竭力推翻資本主義制度。
(二)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的實踐性。
不同的哲學家用獨特的立場和觀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馬克思始終圍繞現實問題進行理論道德教育。他以現實問題為依據,從現實問題著手,以現實人的活動為脊線。仔細研究從現實問題引發的重大課題,準確回答了廣大人民最關心最迫切的問題,解決了無產階級最關心最迫切的問題,以獨特的理論魅力征服了無產階級和廣大的人民群眾。道德教育實踐是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的實踐活動,道德教育實踐的主體是人,馬克思指出的道德教育實踐就是現實人的現實性活動,是人有目的的活動,有意識的活動,現實的人依靠自己的意識和創造力不停地認識和改造世界。“通過不同的實踐活動,得到啟發和道德教育,不斷總結和重新認識社會,認識世界”[6]。馬克思理論研究以理論與實踐為基礎。在馬克思擔任《萊茵報》主編后,遇到了一系列的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促使他轉向關注現實、研究現實、面對現實的方向上。產生了一系列的創作,如《關于自由的辯論》、《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關于共產主義的論戰》等,在這些文章中馬克思竭力維護人民的利益,以民主主義為立場突出了他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本質特征。
(三)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的公平性。
馬克思在道德教育思想中強調平等的受道德教育權,并把這一權利作為其道德教育公平思想的根本目標,馬克思指出:“所有的人,作為人,都有共同點,在這些共同點的范圍內,他們是平等的。”[7]但在資本主義社會,公平只是一紙空文,毫無實際可言,因此在資本主義社會,公平對無產階級的勞動者來說只是一種奢望。自由和人權成為無產階級勞動者的最基本權利,受道德教育權是建立在人權和自由基礎上的,也應該得到重視。因此,馬克思的受道德教育權,要求實現真正的人人平等。馬克思指出:“道德教育是人類發展的正常條件和每個公民的真正利益,道德教育是每個公民都應擁有的一項平等權利。”[8]不論出身、地位和階層,道德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但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平等,只要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必然會出現矛盾,存在不平等,尤其是馬克思所處的時代,實現道德教育平等更只是天方夜譚。馬克思尤其強調道德教育公平,倡導后人在道德教育公平上進行改革。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大的國情下,實現道德教育公平要求我們竭盡全力保障基本的受道德教育權,改善道德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的現狀,繼續加大道德教育資金的投入力度,為廣大受道德教育者提供盡可能公平的受道德教育環境,促進廣大受道德教育者在道德教育公平的環境下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
四、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
相比馬克思所處的時代,21世紀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高速發展,知識不斷提升,繼承與創新、機遇與挑戰、和平與發展并存。在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馬克思道德教育思正彰顯其當代價值。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共產主義價值引領。
馬克思的道德教育是從經濟分析入手,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方法,立足于社會問題并對資產階級的道德教育進行批判的無產階級道德教育。其是馬克思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應當說,信仰是思想理論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思想理論道德教育是馬克思在當時條件下進行道德教育的特殊表現形式,也是其進行道德教育的一種途徑,兩者是相輔相成、不可分離的。在當前的道德教育中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信仰,是由馬克思主義受到現實因素的沖擊決定的,是由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決定的,更是由其本身所具有的強大生命力決定的。倡導無產階級和共產主義新道德教育是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的核心內容。當今進行無產階級道德教育,仍然要堅持以共產主義為價值引領。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深入,科技的發展,網絡的進步,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斷加深,西方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的思想意識、道德教育觀念傳入中國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中國人民傳統的價值觀念。因此,在新形勢下,要堅持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共產主義價值引領,主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重視道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提高道德教育實效性。
堅持馬克思主義道德教育信仰,并不是把無產階級道德教育完全簡單化,也不是把共產主義道德教育完全政治化,無產階級的道德教育要“以人為本”,從“現實的個人”出發,德智并重,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每一個“個體”既是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的前提和主體,更是馬克思共產主義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馬克思曾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明確闡述過人的主體性和實踐性,為此他始終站在實踐的基礎上討論人的主體性,他認為人的主體性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實踐活動,需要以實踐為基礎,而不是以理念性或觀念性為主體。馬克思認為:“通過實踐創造世界,改造無機世界,人們證明自己是有意識的存在。”[9]人類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認識了自己,在改造自己的過程中,既改造了主體又改造了客體。在當今社會受教育者既是道德內容的接受者又是自我道德教育的主體,因此,在進行無產階級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既要承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雙主體”性,更要充分發揮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的主觀能動性,提高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三)在推動道德教育公平的過程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了要“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所謂“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就是實現人的各方面能力的發展,這其中包括實現道德教育公平。實現道德教育公平就是不論地位高低,身份貴賤,國家要確保每個公民擁有最基本的受道德教育權。青年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的內容中提到道德教育的公平性,馬克思指出:“現代資本家是憑借占有他人勞動獲得財富的,資產階級所說的社會公平、正義與公平等往往是虛偽的空話,沒有任何立足之地……”[10]馬克思強烈地批判了資產階級沒有人權的虛假平等,缺乏知識和受道德教育權,必定會導致動亂的發生,導致社會的滅亡。因此,國家和政府需打擊剝削和壓迫,加強對所有人的道德教育,努力實現普遍、平等的道德教育。我國在道德教育上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公平道德教育理論,在道德教育改革中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仍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在向教育者灌輸政治理論和倫理道德時忽視受教育者的需要,沒有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道德教育效果不盡如人意。其次,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的道德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差異明顯,我國農村尤其是偏遠山區道德教育水平較低。因此,國家要在經濟上給予該地區一定的幫助,加大對道德教育的投入力度,讓這些地區的人們也能平等享受改革開放帶來的紅利。最后,國家應盡可能提供公平的道德教育環境,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目標,弘揚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傳統,讓人們沐浴在優秀的道德文化之中。
(四)進一步加強與推進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的中國化、現代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我國的思想道德建設,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明確指出“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以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為基礎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用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指導中國道德教育改革的實踐,這是普遍的道德教育理論與特殊的道德教育實踐的結合,它需要解放思想、踏實認真、系統全面、創造性地學習和運用馬克思的道德教育思想,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的發展之路,進一步加強與推進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的中國化,為中國道德建設服務。
總之,在新形勢下,我們需要從馬克思道德教育思想中汲取營養,立足我國的道德教育實際,與時俱進,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教育事業,為早日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實的道德基礎。
參考文獻:
[1]高鳳敏.馬克思恩格斯道德教育思想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2:30.
[2][3][5]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03,133,435.
[4]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01.
[6]許桂華.青年馬克思的教育思想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6.
[7][10]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4,338.
[8]王磊.馬克思恩格斯論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7.
[9]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
通訊作者:牛余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