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粒芮
摘 要: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不斷“解放自我”的過程,科學回答好“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該做什么”的問題,需要從提升自我認知、強化目標管理、瞄準社會需求等方面發力,不斷提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精準度、針對性和前瞻性,從而逐步探索出適合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
關鍵詞: 大學生 職業生涯規劃 三重邏輯
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和大學生就業方式的轉變,使得高校就業形勢日益嚴峻,使得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日漸凸顯。為更好地服務高校職業生涯教育的開展,不斷提高畢業生的就業質量,本文結合大學生常見的職業生涯問題,從“職業探索、自我認知、目標管理、技能提升、人際關系、反饋修正”六個維度編制《大學生職業生涯問卷調查》,并從南京某高校隨機抽選500名學生進行測試。通過對調查數據的統計整理,現采用Likert4從“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4個等級計分,所得分數越高代表其職業生涯規劃的水平越高。經SPSS軟件分析后,得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總體狀況。
從上表數據分析可知:大學生總體職業生涯規劃處于中等水平(2.56±0.42),但在“自我認知(2.45)、目標管理(2.53)、反饋修正(2.61)”方面呈弱勢狀態。因此,構建合乎當代大學生職業發展需要的職業生涯規劃應該從提升自我認知、強化目標管理、瞄準社會需求等方面著手,不斷提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精準度。
一、提升自我認知,科學定位“我想做什么”
“大學生的年齡階段正處于職業生涯發展的探索時期,在這一時期大學生的首要任務是更多更準確地了解自我與發展自我,并在各類學習與實踐活動中做出嘗試性的職業決策和職業生涯規劃”[1]。為此,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必須聚焦在大學生的“自我認知與自我發展”上,不斷將“解放自我”貫穿在職業生涯教育的全過程。
1.揚長避短,充分發揮比較優勢。
“真正聰明的人一定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也一定是懂得揚長避短的人。為幫助大學生更好地了解自我、發展自我,本文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重新對高校學生“能夠做的(優勢和劣勢)”和“可能做的(機會和威脅)”進行資源配置,編制“大學生職業發展因素的SWOT分析矩陣表”,并按照SO、ST、WO、WT四種模式剖析自我,準確選擇職業生涯規劃的應對策略。
從“大學生職業發展因素的SWOT分析矩陣表”分析得知:“SO模式”是最理想的發展模式,“WT模式”是最不理想的發展模式,介于兩者之間的“ST模式”和“WO模式”往往是高校學生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最常見的發展模式。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大學生在設計職業生涯時一定要從自身實際出發,做好人生價值的初步定位,瞄準最能發揮能力的職業方向,擇己所愛,揚長避短,堅持走內涵式發展與外延式拓展相結合的道路,不斷實現人生價值的最大化。
2.準確定位,打破生涯規劃的黑箱理論。
美國職業管理學家薩帕根據人的年齡結構將職業生涯發展劃分為成長階段(0歲—14歲)、探索階段(15歲—24歲)、建立階段(25歲—44歲)、維持階段(45歲—64歲)和衰退階段(65歲以上)五個階段。其中,探索階段又可以分為試驗期(15歲—17歲)、過渡期(18歲—21歲)和嘗試期(22歲—24歲)。根據這一理論,大學階段正處于職業生涯規劃的過渡期,介于后高中時代和社會前置期之間的區間性質,決定了大學生涯規劃必然要延續高中階段的學習屬性,也必然要銜接社會初期的市場屬性,如何處理好專業學習、技能提升、社交鍛煉和社會實踐之間的關系就構成了大學生活的主要旋律,如何打破大學的“黑箱”就成了職業生涯規劃的主要任務。為此,高校可以引入職業測評體系,通過對大學生個性特征、興趣愛好和需求動機的診斷幫助大學生客觀地了解自我,達到準確預測學生職業興趣、職業能力、職業傾向的目的。高校就業指導中心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職業規劃大賽,積極培養大學生的主動探索意識和獨立思考精神,在實踐教育中逐步鍛煉大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不斷形成師生共建的職業規劃合力教育,從而打破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黑箱”。
二、強化目標管理,準確厘清“我能做什么”
人力資源是現代社會發展最關鍵的經濟元素,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更應該注重大學生求職能力和目標規劃的培養,但“對于大學生來說,整個大學生活都涉及職業生涯的選擇問題,生涯選擇是由一系列階段構成的,而不僅僅是一個定點”[2]。為此,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既要注重“點”的集聚,又要注重“線”的拓展,逐漸形成點線成面的職業生涯教育體系。
1.從“點”出發,量身定制生涯規劃的個性化目標。
實現大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不僅要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階段劃分上下功夫,而且要在學生的個性化指導方面花心思,注重學生的目標管理和潛能挖掘,不斷拓寬大學生職業發展的運動軌跡。
(1)社團活動
學生社團是學生依據共同興趣愛好自愿組成的,并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協同育人的學生組織。作為高校的“第二課堂”,大學生社團活動在喚醒學生興趣需要、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實現學生能力提升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大學生可以在兼顧個人興趣和未來發展的條件下,選擇性參加社團活動,并正確處理好專業學習與社團活動的關系,從而實現個性化發展。
(2)學科競賽
高校應逐步試點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納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范疇,通過深化實踐教學、舉辦學科競賽、配備專業導師等途徑,積極引導學生參加“挑戰杯”、“高教杯”、“藍橋杯”等全國性技能大賽,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和團隊意識,在各種學科競賽中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3)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作為大學生了解社會需求和深化自我認知的重要途徑,對于促進大學生的角色轉化和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高校應該積極探索實習基地建設,加強與科研院所、實訓單位、人才市場和政府機構的合作交流,拓寬大學生學以致用的渠道,不斷深化對專業知識的感性認識,從而提前達到工作預覽和技能轉化的目的。
(4)“雙創”教育
積極響應國家“雙創”教育的號召,將GYB/SYB培訓納入課程教育體系,選派專業的就業創業導師激活大學生創業中心,通過設立就業創業課題、創業實踐學分、專業實訓學習等途徑加強教師團隊建設,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等創業比賽,不斷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2.由“線”鏈接,科學劃分生涯教育的階段性目標。
高校應該在遵循人才培養方案和學生心理發展實際的基礎上,“對不同學歷層次和各個年級的學生開展針對性的職業生涯發展教育”[3],逐步構建“角色轉換—目標探索—定向發展—目標沖刺”的生涯教育體系。
(1)大一學年的角色轉換教育
大學之初亦是職業生涯規劃之初,針對大一新生面臨的角色轉換、環境適應和自我管理等問題,學校可以通過校史校訓講解、專業學習分享、行業前景介紹、新生認知實習等導航教育,逐步引導學生完成學習心理、學習方式和學習目標的轉變,并在各種社團活動中增強對大學生活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
(2)大二學年的目標探索教育
經過一年的專業學習,大學生對社會環境和行業前景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鍛煉。在這一階段,高校需要積極引導學生合理配置好自身的優點、缺點、興趣愛好、性格能力等資源,通過明確專業發展需求、加強專業知識學習、提升技能實踐教育等途徑,逐步探索出適合的職業發展方向。
(3)大三學年的定向發展教育
隨著專業學習的不斷深入,大學生群體逐漸呈現出就業創業、考研考公、出國深造等多元化發展趨勢。在這一階段,高校可以通過分類指導、因勢利導等方法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目標,并根據不同群體的職業需求針對性地開展就業資訊發布、應聘技巧傳授、創新意識培養等方面的定向教育,引導學生堅定地朝著自己的職業目標努力。
(4)大四學年的目標沖刺教育
進入大四學年,大學三年級的多元化選擇逐步趨于單一化,職業發展方向也已確定。這一時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側重于大學生就業心理調適、就業壓力疏解、就業合同簽訂等方面,及時傳達學校的各項就業政策和就業信息,鼓勵學生朝著職業發展目標做最后的沖刺,逐步幫助大學生完成從“校園人”向“社會人”的角色轉變。
三、瞄準社會需求,有效把握“我該做什么”
“人們是自己的觀念、思想等的生產者,他們受自己的生產力和與之相適應的交往的一定發展——直到交往的最遙遠的形態——所制約”[4]。生活在特定社會環境中,人們的職業生涯規劃相應受到社會發展趨勢的影響,只有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的職業選擇才能迸發出更多的創造活力。
1.堅持社會需求導向,實現職業規劃的供給側改革。
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你所“愛”的終究會隨時間而厭倦,你所“長”的也終究會被科技所淘汰,只有真正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才能歷久常新。但“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5]。尤其是在進行職業規劃時,大學生一定要置于自身所處的社會關系之中,了解就業市場的供求狀況,重視職業本身的發展,并按照社會的需求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只有選擇了具有發展前景的崗位,才能在工作成就感中不斷發展。作為社會的子系統,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更應該突出人的社會屬性,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轉變傳統閉門造車式的人才培養方式,主動謀求與社會資源的優勢對接,走聯合培養、基地共建、突出應用的職業規劃新路子,不斷實現高校職業生涯規劃的供給側改革。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馬克思所說的“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6]。
2.堅持動態發展原則,促進職業規劃的長效性發展。
PDCA循環作為全面質量管理的理論依據,是一個由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和處理(action)組成的有機整體,準確預測職業選擇的動態過程與發展趨勢,我們需要將職業規劃的自我探索、探索工作世界、決策、求職行動及評估等階段有機地融入PDCA循環當中。以自我探索階段為例,可以先制訂性格、興趣、能力和價值觀等方面的探索計劃,然后按照探索計劃實施并選擇合理的方式進行測評,總結分析結果的可靠性,最后對測評結果進行分析總結,并轉入下一個PDCA循環。通過在PDCA模型中獲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各階段的合理性、全過程的可行性、大系統的周期性等反饋結果,及時建構“科學規劃職業生涯、切實執行規劃路線、實時監控實施效果、動態調整規劃路徑”的生涯規劃體系,逐步形成內循環和外循環互相促進的立體循環系統,從而在一個PDCA循環中不斷實現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效果的有效強化和持續推進。
綜上所述,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并不是一勞永逸、一成不變的,它是一個不斷修正、不斷完善的動態過程。高校在推進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中,要時刻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科學回答好“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該做什么”的基本問題,充分發揮好“擇己所愛”、“擇己所長”、“擇世所需”的教育合力,一切從實際出發,循序漸進,從而探索出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業規劃道路。
參考文獻:
[1]陳社育.大學生職業心理輔導[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34-35.
[2]林清文.生涯發展與規劃手冊[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3:209.
[3]劉燕.高校就業指導新模式——生涯發展輔導[J].江蘇高教,2007(4):96.
[4][6]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459.
[5]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