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
摘要:對于評估師職業能力框架的構建,實務界已經有所討論,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高校中,評估人才培養對職業能力往往界定不清,沒有建立起統一、協調、有機的框架體系,人才培養目標顯得比較零散,在滿足實務需求方面捉襟見肘。本文正是基于這一問題展開分析,提出了構建職業能力框架的大蒜理論,以推動評估人才培養。
關鍵詞:職業能力框架;大蒜理論;人才培養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資產評估在服務社會經濟發展方面做出了不可沒滅的貢獻。資產評估有三大職能包括管理、咨詢和鑒證,服務范圍由傳統的清產核資、維護資產安全延伸到咨詢服務,這一趨勢還在繼續加深。資產評估在社會經濟中扮演著社會中介的角色,與律師、注冊會計師、稅務師功能相當,成為聯系政府、公共投資者與企事業單位的有力的紐帶和橋梁。作為社會中介機構,獨立、客觀、公正是其最重要的社會品質,有利于維護市場經濟的穩定性和安全性,促進社會信譽機制的形成。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改革進入到關鍵期,資產評估面臨著發展的新常態,有必要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和另一輪深沉的思考。
資產評估“十三五”發展規劃指出,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加快匯聚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評估行業人才隊伍。培養200名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能夠提供綜合性高端服務的行業領軍人才,培養1000名資產評估機構和行業協會高級管理人才,培養10000名精通傳統業務、勝任新興業務的骨干人才。資產評估師超過5萬人,從業人員超過15萬人[1]。在我國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和人才強國戰略背景下,評估行業服務領域不斷拓展,新興業務不斷涌現,資源性資產評估(包括水資源、森林資源、農村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期權型金融資產評估、文化資產評估、稅基評估、抵押評估為評估行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高校作為培養評估人才的主陣地,似乎對這一現實情形還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評估人才培養目標方案調整滯后,職業能力框架體系尚未厘清,使得教學顯得沒有“頭緒”,極大影響教學效果。因此,建立評估人才職業能力框架體系作為一項系統性的教改工程已刻不容緩。
一、資產評估人才職業能力的界定
評估人才的職業能力是指為完成評估項目所必須具有相關要素,包括智力、知識、技能、業務協調與理念。由于評估領域廣闊,評估對象涉及范圍眾多,同一項目在不同時間點有不同的價值表現,企業隱性資產往往讓人難以察覺和充分考慮,這對資產評估工作帶來了巨大困難。在評估實務中,評估機構為降低人力成本、提高評估效率,盡力培養獨當一面的“通才”,這一類人才在企業中往往更能得到重視,在項目安排、職位晉升、績效分配占據優勢,尤其是在規模稍小的評估機構這種現象更甚。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評估人才綜合性、復合性素質的培養,但在實務中幾乎不可能讓一名評估師高質量、高效率地出色完成每一項評估任務。姜楠(2010)認為職業能力并不只是一個籠統的集合概念,而是一個需要細分的,有著相對界限的概念。注冊資產評估師的職業能力是按細分的并按不同的評估需求市場為相對界限的職業能力,更需要的是特定的知識、技能和執行力。資產評估師的職業能力的邊界,應該與評估對象的專業領域及其細分的評估市場的邊界保持匹配。[2]
在資產評估教學中,有必要對職業能力界定引起必要的關注。若高校在評估人才職業能力界定中利用了較為寬泛概念,可能會使得人才培養目標過于籠統,抓不住人才培養的重點,也無法體現各個高校的專業優勢和學科特色。職業能力界定的邊界應在一個比較清晰的范圍內,以學生素質、學科能力、教學資源情況重新考慮職業能力框架,避免“胡子眉毛一起抓”的現象。
二、建立職業能力框架重要意義
(一)厘清人才培養思路
高校在評估人才培養成果方面與現實需求還存在一定差距,主要原因之一職業能力框架與人才需求的差異度較大。大多數高校尚未建立評估人才職業能力框架體系,人才培養目標尚未清晰明確,培養路徑也過度依賴其他學科既有經驗,沒有充分體現資產評估學科特色。過度重視理論知識,輕視實踐,課程實踐流于形式,理論與實踐大相徑庭;輕視工作技能,忽視執行力與協作力,評估工作“社會”屬性強調不足;依據職業能力的課程設置不合理,課程體系大而全,缺乏專而深,核心課程不夠突出。職業能力框架的建立可以為評估人才培養提供指引,重視能力要求,對人才培養方式進行適當的調整。[3]
(二)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通過構建職業能力框架,建立能力維度,明確學生能力素質提升的方向。在對人才培養效果進行評價時,職業能力框架作為一項重要評價指標,對人才質量進行有效檢驗,探索人才培養改進空間。
(三)擴大評估行業影響力,樹立行業優良形象
資產評估專業在我國21世紀初才開設,創辦時間較短,專業認可度和知名度還比較低。在實務中,資產評估的晚起步也使得社會公眾對評估行業不甚了解,業務規模與審計、稅務、訴訟行業相比捉襟見肘。加之行業曝出的評估丑聞事件(如東方資產評估公司造假丑聞)令人瞠目結舌,公眾對評估行業的信心和認可度減弱。在此不利情況下,建立評估人才職業能力框架,強化評估人員責任意識、擔當意識、社會意識已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三、職業能力框架構建思路
我國關于高校評估人才職業能力框架的研究尚不完善,但國內外學者提出有關注冊會計師、資產評估師職業能力框架。鄧傳洲(2004),熊鳳山(2004),陳小悅(2004),王紅敏(2008),姜楠(2010)提出了構建職業能力的兩種方法:功能法和投入法。
功能法是把資產評估工作分解獨立開來,以時間先后順序和內在邏輯為線索把各個獨立活動串聯起來,評估師通過分步履行各個環節活動,最終確保整個項目與任務達成。對各分步活動設立評判標準,編制職業勝任能力表,以此評價履職情況。投入法指評估師為出色完成評估項目所需投入的各種要素,包括知識、品質、技能等。這些要素因人而異,具有可再造性和變異性。[4]
以上兩種方法雖具有一定合理性,但顯得比較片面,投入法忽視了評估活動的整體性,功能法難以準確界定評估人員必備技能,有必要對兩種觀點進行綜合分析。復合型、綜合型人才是高校評估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這點已達成廣泛共識,職業能力必須體現復合性與綜合性。姜楠(2010)認為,評估涉及領域眾多、廣闊,但由于業務之間關聯屬性使得細分出來的能力邊界太過“分明”;不同評估對象、不同評估基準日或不同評估人員容易引致對能力結構需求的變化,能力要求是動態變化并不斷發展的。職業能力框架是對其應當所具備的與執業層級、執業邊界、執業方向相適應的基礎理論知識、專業知識、工作技能、執行力、道德素質的綜合性概括。[2]因此,評估人員能力既不是嚴格涇渭分明的,也不是籠統而模糊的,應該建立相應的職業能力框架。當行業環境、競爭情況、市場需求發生變化時,高校的評估人才職業能力框架也要作相應調整,既要對框架進行加固,也要使框架具有一定的靈活性與柔性,實現“剛柔并濟”。比如評估行業新興業務出現,高校作出的學科能力調整其實就是在這種框架下做出的動態反應。
四、職業能力框架構建:大蒜理論
通過前面分析,單純通過投入法或功能法構建職業能力框架存在設計上的缺陷,評估人員職業能力既不是籠統模糊又不是涇渭分明的,應設法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本文據此利用大蒜理論重新構建評估人才職業能力框架。
在大蒜理論中,本文提出了兩個重要的維度:莖稈與蒜瓣。蒜瓣外擁莖稈而生,莖稈襯起蒜瓣簇擁生長,蒜瓣莖稈相互依存,大蒜理論正是基于蒜瓣莖稈的緊密關系而提出來的。
在該理論中,莖稈是指在職業能力框架中處于基礎地位的能力群,這部分能力群是評估人員培養的核心能力,是為完成一般型評估任務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對評估師個體差異要求較小,主要包括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與職業道德。基礎知識是指評估工作的理論功底,如財務會計、經濟法、計算機信息技術知識等;基本技能是指為完成評估任務所必須的工作技巧,如溝通、協調、執行力、組織管理等;職業道德是評估工作的品質要求,審慎、公平、公正的評估工作的核心理念。蒜瓣是指在能力框架中處于主體地位的能力群。高校針對學生個體差異性進行的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學生興趣和獨立性。借鑒實務工作經驗,高校盡量滿足學生的獨特化需求,可開設機器設備評估類、房地產評估類、珠寶評估類、資金評估類(即以上三種類別之外的資產評估)課程。學生在大一大二學習了基礎能力群課程后,在大三大四可自主選擇主攻方向,建立自己的獨特優勢,真正成為某一類資產評估的資深專家。為評估行業培養高端、國際化的人才,為我國評估行業做大做強、走向國際提供專業化基礎。
但大蒜理論中也存在缺點:這一理論對部分高校可能不太適用性,部分高校沒有強大的師資力量和硬件設施來支撐基礎能力群與主體能力群的共同發展。當行業環境、市場需求快速變化時,主體能力群劃分得過細可能使得人才培養缺乏效率和活力。高校在運用這一理論時必須考慮現實情況,防止陷入過于“激進”的境地。
參考文獻:
[1]中國資產評估協會.“十三五”時期資產評估行業發展規劃[Z].2017-6-19.
[2]姜楠.關于評估師職業能力和職業能力框架的界定[J].國有資產管理,2010(7).
[3]王紅敏.注冊資產評估師職業能力框架探討[J].會計之友,2008(6).
[4]構建資產評估師職業能力框架—以T型人才培養為目標[J].中國資產評估,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