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淼
摘要:我國古代文學一直以來的追求的是意境的完美,是我國古代文學風格與成就的重要內容。因此,研究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意境,明確意與境的深層次含義,對于學好古代文學有著重要的幫助。本文通過對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意和境分別進行辯證的描述,指出了二者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探討了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意境,希望能給相關人員帶來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古代文學,意境,審美
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意境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其作為我國古代文學的審美追求,標志著我國古代文學的民族風格和藝術成就。意境可以分為意和境兩方面,二者在古代文學當中,既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又有著顯著的區別。其中,意主要指作品所要表達的意義,意可以在人生,也可以通過自然山水等見人生;而境則主要指作品能夠達到的境地,其可以是作者的創作之境,也可以是作者在構思時的心中之境,還可以是作品所到達的某種藝術境界。
一、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意
近年來,我國學術界對于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意境研究越來越重視,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相當一部分人們對古代文學中的意境還未有足夠的認識,因此,對于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意境說,還需要進一步進行探討。
在古代文學作品中,意主要是指作者想要表達的意義,其通常可以在境中體現出來,換句話說,意屬于境的一種,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境,而是有一定意義的境。
意和境相關,境又依存于象而存在,因此,意也無法脫離象而獨立存在。在古代文學作品中,意通常出于作品而又勝于作品的具體形象。著名詩人劉禹錫認為:“境生于象外”,但是司空圖卻曾經說過:“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二者雖然文字不同,但其描述的都是意。另外,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意在多數情況下都強調有意蘊的境地,正如司空圖所說:“近而不浮,遠而不盡,然后可以言韻外之致”,就證明了古代文學作品中,意通常以一種含蓄、模糊的手法表現出來,并能夠使人回味無窮。再比如嚴羽曾經說過:“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這種清遠的意境就是明代人對意的最好體現。
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意往往很難把握,不過,一般說來,古代文學中的意大都和人生密切相關。例如,司空圖的《與李生論詩書》,其中就曾經說過:“得于樂府,則有‘晚妝留拜月,春睡更生香。得于愜適,則有‘客來當意愜,花發遇歌成。得于寂寥,則有‘孤螢出荒池,落葉穿破屋。雖庶幾不濱于淺涸,亦未廢作者之譏訶也。”司空圖認為這些詩都不受理論框架的局限,同時,又“庶幾不濱于淺涸”。因此,可以說,古代文學中意常常被賦予一定的人生意蘊,或者是通過山水來表達對人生的感悟,這一共同特點在相當一部分作品中都可以表現出來。
二、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境
本文中的境指的是古代文學作品達到的某一境界,詩有三境,其一是物境,其二是情境,其三是意境,出自王昌齡。由此可見,根據王昌齡的觀念,境主要分為三種。然而,王國維又說過“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也就是說,王國維認為境主要分為兩種。不管是王昌齡眼中的境,或是王國維眼中的境,其在本質上都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同時,王國維也說過:不但有寫境,也有造境,這就是寫實和理想兩派分別的根本原因。但是,這兩者卻很難分別,由于詩人創造的境一定是與自然相互融合的,因而其寫的境也一定會與理想相關。因此,寫境和造景之間的關系是一方面相互聯系,而另一方面則又相互區分。
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蘊含了濃重的文化背景。可以說,意由境生,同時通過意來看待境,從而實現意境結合,以正確認識人生。事實上,我們應該深入地挖掘出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意,并努力尋找其中的境,從而做到境中有意,意中有境,真正認知此美學命題中涵蓋的中國特色。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境為作者通過心中的境來對文學作品加以構思,也就是創作之境。一般情況下,作者的心中之境既可能是自然境地,也有可能是人生境地。其中,自然境地是指文學家開展文學描寫的對象,正如,王昌齡所說:“泉石云峰之境”。而人生之境是指作者通過人生感悟形成的境。再如,元代楊載所說:“詩不可鑿空強作,待境而生自工”等。由此可見,意與境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關系,我們必須正確地認識這些關系。
此外,境由心生是指作者更深層次地了解與碰觸了自然之境和人生之境觸碰之后所形成的高層次心境。王昌齡說過:“視境于心,瑩然掌中,然后用思”。其中的心中之境就能夠理解成自然之境、人生之境,當然也能夠理解成是作者在深層次地考慮之后所形成的另一種較高層次的境界。在白居易的《文苑詩格》中,對于一系列的意和境都進行了描述,并巧妙地將境于意結合在一起,由境表達出意,達到境和意會,將境的妙處充分體現出來。
在某種意義上,境也代表文學作品達到的一定程度的藝術造詣,還能夠將其稱為境界。然而,境與境界的意義并不相同,可以說,境界只作為境的某一形式為存在,在《人間詞話》中,王國維說過:境并不是單指景物,其實,喜怒哀樂也是人們心中的一種境界。因此,凡是可以寫真景物,表達真感情的作者,就可以稱其有境界,相反,就無境界。而古代文學作品中形成的藝術造詣即為一種境界。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意與境都具有獨特的意義,人們只有很好地掌握其中的意與境,才能真正地去了解這些文學作品所包含的深意,并通過對其深入地把握,來真正認識作者的思想與觀點,學好古代文學。
參考文獻:
[1]胡經之.文藝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馬爾庫塞.審美之維[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陶東風.文學理論基本問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4]周寧,金元浦.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5]胡經之.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6]朱立元.西方美學范疇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