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紅
摘 要: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核心課程,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責任。以往思政課堂重在講授,已不能很好適應“95后”大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立足市情、校情、學情,探索有東莞特色的概論課實踐教學尤為必要。地方高校有充足的師資力量與經(jīng)費保障進行改革,把地方特色、地方元素、地方符號、地方風格融入概論課實踐教學,使概論課實踐教學具有地方特色,大學生在地方特色的概論課實踐教學中理解理論,提高實踐能力。
關鍵詞: 概論課 實踐教學 地方特色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課”)是根據(jù)05方案面向大學生開設的一門公共政治理論課程,一共6個學分,110學時,在所有思政課中學分最多、學時最長,是高校思政課的核心課程,承擔著宣傳國家意識形態(tài)和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責任。6個學分中有2個學分為實踐教學學分,應該進行與之相對應的實踐教學。近年來,中宣部、教育部不斷加大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視力度,要求高校認真落實,引導學生深入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堅持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chuàng)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1]。大學生對于實踐教學的熱情高漲,普通高校以地方為依托,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概論課實踐教學尤為必要。
東莞是珠三角地區(qū)重要的加工制造業(yè)城市,經(jīng)濟發(fā)達,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給這座城市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蘊。無論是歷史的還是現(xiàn)代的文化資源,都可以為東莞地方高校概論課實踐教學提供豐富的資源。因此,立足東莞實際,把東莞特色、東莞元素、東莞符號、東莞風格融入概論課實踐教學中,打造有東莞特色的概論課實踐教學將成為概論課教學改革的一個新亮點。
一、打造有東莞特色的概論課實踐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一)改變當前概論課沉悶的狀態(tài),提高上課積極性的有益嘗試。
概論課是思政課程中政治性與理論性最強的一門課程,以往課堂是教師講得多,學生想得少,“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使課堂氣氛不太活躍,這種課堂忽略學生自主性的發(fā)揮,長此以往,學生在這種模式下容易形成思考的惰性。因此,概論課學習不應該僅僅局限在課堂,應該打破課堂的局限,讓學生參與多種形式的實踐,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xiàn)學生學習主人翁的地位。立足東莞實際,重視概論課實踐教學,探索具有東莞特色的概論課實踐教學模式,將有效改善概論課教學現(xiàn)狀,沖破概論課難上的瓶頸,將教材的理論性和實踐教學的直觀生動性有機結合起來,打造具有理論深度、思想高度、人文溫度、地方特色的概論課堂,讓學生真正從心底愿意上課、喜歡上課,從而享受概論課堂。
(二)適應學情變化做出的新探索。
魏書生曾說,為學生服務,就不能強迫學生適應自己,而應努力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原有的知識水平、接受能力,以使教學適應學生的需要[2]。對于學情的把握,是教師研究學生的結果。學情分析是上好課的前提和關鍵,學生的認知水平、個性特點等影響和制約著教學效果。“95后”的大學生大都出生于物質條件較好的家庭,個性突出,崇尚自由;思維活躍,勇于創(chuàng)新;對于網(wǎng)絡高度依賴。這些特性決定了“95后”學生不可能再按照傳統(tǒng)的課堂和教學方法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必須探索一種適合他們個性和認知特點的教學方法和模式,才能提高教學的時效性。大學生身心發(fā)展已經(jīng)進入到成熟階段,有較強的主體性,在合理教化的影響下,凸顯思政教育的內化是完全可能的[3]。以往的灌輸難以達到內化的效果,已不是當下之“合理教化”。時下之“合理教化”應該立足當?shù)禺敃r學生,為他們量身打造。東莞高校的大學生生源大部分源自本省,在改革開放前沿成長起來的他們正享受改革開放帶來的社會發(fā)展成果。他們要在東莞生活學習四年,但處在大二階段的他們對這個地方既熟悉又陌生。帶著這種朦朧的感覺,在教學概論課時把學生帶入東莞社會實踐當中,較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引導他們深入了解東莞地方社會,在增進對東莞了解的同時,完成概論課實踐教學任務,在實踐中達到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目的。
(三)形成概論課實踐教學特色,從實踐教學層面凸顯概論課(思政課)教學特色。
概論課是高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政治理論課程,對大學生成長與成才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國家宣傳部和教育部高度重視。在全國教材一本通的情況下,概論課如何更好地發(fā)揮其在育人方面的作用?這是概論課任課教師應該深思的問題。以往概論課實踐教學主要在課堂內簡單地進行,或者學生外出參觀時走馬觀花,這種流于形式的實踐教學難以形成品牌與特色,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地方高校培養(yǎng)的多是應用型人才,應該立足地方實際,結合市情、校情展開教學。概論課教學無異于此。東莞地方高校概論課實踐教學與東莞實際緊密結合,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理論應用于實際,并在實際中理解理論、升華理論,將所學內化為自身所有,在內化過程中形成的實踐成果將外化為東莞市經(jīng)濟、文化、社會等發(fā)展的成果,無論是東莞市的發(fā)展、思政課的教學還是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長期堅持,一以貫之,形成特定的教學實踐相長模式,概論課或者思政課的實踐教學特色自然顯現(xiàn)其中。
二、東莞高校打造有東莞特色的概論課實踐教學的可能性
(一)東莞有豐富的實踐教學資源。
五千多年前,先民們就在東莞這片土地上耕耘,一代代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給這片土地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5000多年來,東莞逐步奠定了嶺南文明重要起源地、中國近代史開篇地、改革開放先行地的歷史地位,擁有大量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和近現(xiàn)代工業(yè)遺產(chǎn)。2011年,東莞市提出建設歷史文化名城的倡議,開始對全市歷史文化資源進行大規(guī)模的清查與保護工作。據(jù)統(tǒng)計,東莞全市共有182處革命遺址,其中與中國共產(chǎn)黨相關的革命遺址159處,其他革命遺址23處。據(jù)2016年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東莞擁有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135處,不可移動文物459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數(shù)量居廣東省第四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2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1個、名村2個;中國傳統(tǒng)村落6個;廣東省歷史文化名鎮(zhèn)1個、名村7個、街區(qū)6個,居廣東省前列。
博物館一方面承載著一座城市歷史文化的厚重與多樣化,另一方面承擔著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欣賞的文化教育的重要社會責任。博物館走進大眾、走進大學生將更好地發(fā)揮其宣傳教育功能。2004年,東莞市在全國率先提出“博物館之城”建設,經(jīng)過十年的努力,東莞市已基本建立起國有博物館與民辦博物館互為補充,各行業(yè)和各種所有制博物館全面發(fā)展的博物館體系和市、鎮(zhèn)、村三級博物館網(wǎng)絡,全市共有博物館31座,其中包括8座市屬博物館、9座鎮(zhèn)(街)博物館、14座民辦博物館。在此基礎上,東莞市又提出三年內再建二十個博物館的目標,其中重點扶持產(chǎn)業(yè)類民辦博物館。至2016年,東莞新增加了17座民辦博物館,民辦博物館數(shù)量居全省第一。博物館之城的建設為東莞歷史文化名城的建設錦上添花,為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提供了場所與資源。
“嶺南文明重要起源地”、“中國近代史開篇地”、“改革開放先行地”等是東莞昨天的標簽,今天的東莞是“廣東四小虎”之首,號稱“世界工廠”,享有國際花園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全國籃球城市等美譽。東莞的發(fā)展與我國當今的發(fā)展息息相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一個縮影。制造業(yè)之都的崛起充分利用改革開放的先行政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生產(chǎn)力,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不斷提高。順應國家整體形勢的發(fā)展,東莞市在重視經(jīng)濟發(fā)展的同時,在社會治理、文化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等方面齊頭并進。經(jīng)濟發(fā)展進入新常態(tài)后,東莞抓緊機會進行產(chǎn)業(yè)結構優(yōu)化升級,實施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出現(xiàn)了無人工廠,智能化水平大大提高。深入了解當代東莞的發(fā)展軌跡與成果,可以明晰當代中國發(fā)展的基本情況,參與當代東莞的發(fā)展,即是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實踐中理解理論。
一個國家的發(fā)展離不開地方的發(fā)展,地方的發(fā)展依賴于國家的發(fā)展與政策的支持。東莞的昨天與今天都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有眾多的文化載體,有眾多鮮活的人和事可供研究和學習。這些都為地方高校開展概論課實踐教學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實踐課題與研究內容。
(二)東莞地方高校有進行教改的條件。
東莞市內的高校,無論是公辦學校還是民辦學校,在人才培養(yǎng)上都注意往服務東莞地方社會傾斜。因此,研究東莞歷史文化、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情況就顯得尤為必要。以廣東科技學院為例,作為一所地方民辦院校,學校在人才培養(yǎng)上明確了“立足東莞、面向廣東、輻射全國”的目標,努力走地方特色化辦學道路。在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引進多學科教師,組建一支學科結構、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年齡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在深入鉆研思政教材的基礎上,開展東莞歷史文化與社會發(fā)展研究,全面了解東莞的發(fā)展歷程與現(xiàn)代風貌,開設莞邑文化概論選修課,成立莞邑文化研究所,在思政教學與東莞地方歷史文化相結合的道路上已經(jīng)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如此,對東莞社會的全面把握,為深入挖掘其中可以與概論課實踐教學相融合的要素、有的放矢地探索有東莞特色的概論課實踐教學模式奠定了重要基礎。此外,教育部、省教育廳、高校對思政課的投入為有東莞特色的概論課實踐教學改革提供了充足的經(jīng)費保障。
三、有東莞特色的概論課實踐教學設計
概論課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課程,主要講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即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的革命、實踐、改革相結合的理論成果,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是其鮮明的特征,也是本門課程的魅力所在。在概論課實踐教學當中,也要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用理論指導實踐教學的開展。概論課教材一共12章,根據(jù)章節(jié)內容,將東莞特色有機融入其中展開多種不同形式的實踐教學,體現(xiàn)概論課的實踐性,在實踐中體現(xiàn)東莞特色,在東莞特色的實踐中增加對概論課課程內容的理解與認識。
有東莞地方特色的概論課實踐教學旨在使地方高校在開展概論課實踐教學時依托東莞本土歷史文化與社會發(fā)展的資源,使學生在思政教育中與社會零距離接觸,同時通過大學生的社會實踐為東莞歷史文化與地方社會發(fā)展做出些許貢獻,實現(xiàn)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雙向轉化。但是并非所有教學內容都適合開展實踐教學,并非所有實踐教學都適合與東莞元素相結合,因此,教師組織概論課教學時,應該根據(jù)具體教學內容靈活安排實踐教學方式和內容,考慮不同專業(yè)學生的專業(yè)特點,做到“因時而進”、“因人而設”、“因勢而新”。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EB/OL].新華社,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2016-12-08.
[2]魏書生.魏書生與民主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26.
[3]趙潔,潘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的建構[J].企業(yè)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論版),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