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水平的不斷提升,當前初中階段的歷史課程教學水平也逐漸成為我國愛國主義情懷教育以及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陣地。立足于教學現狀,首先分析了初中歷史教學的基本特征,其次對初中歷史課堂探究性學習中存在的具體問題進行了分析,最后則對初中歷史課堂開展探究性學習的策略與方法進行了判斷,希望可以為初中歷史教學工作順利開展創設新的條件。
關鍵詞: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研究
在歷史課堂教學環節當中,如果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給予適當的教學引導,不但可以提升教學的應用效果,同時也可以給學生相應的自主學習與自由發展的空間,這對于歷史思維的建立也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探究性學習十分適應初中歷史學習的特征,其不但能夠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同時與課程目標等內容也十分契合,為了更好地體現初中歷史課堂中探究性學習的價值,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歷史教學的特征。
一、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必要性
(一) 知識密集、內容集中,應用探究學習探索記憶方法
歷史課程屬于一門文科課程,其具有一般文科課程的知識密集、內容集中的特點。特別針對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由于初接觸歷史相關的知識,第一次系統地學習有關內容,難免會不熟悉歷史學習的特點與思路,影響自己的學習效果。另外,一些學生對于歷史學習存在錯誤認知,認為學習歷史就是背誦相關的知識,卻不知道如何進行知識的串聯記憶,同時也耽誤了大量的學習精力與時間,而應用探究性學習,可以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記憶方法,從而對知識脈絡有更為清晰的掌握,從而便于學習。
(二) 學生記憶難度大,通過探究學習可以提高學習熱情
學生記憶難度大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由于學生課堂上沒有聽懂老師講的內容,許多歷史典故與特殊事件沒有形成一定的特殊記憶印象,只能夠死記硬背,其結果就是記憶難度較大;另一個原因是由于學生自身對于歷史知識具有抵觸情緒,認為歷史課程內容復雜,知識點分散,自己給自己設置了障礙,認為歷史知識難以掌握,久而久之也就喪失了學習的熱情。而通過探究學習,可以讓學生在對知識點的探索中,找到興趣點,并深入挖掘,由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歷史學習成績。
(三) 學科側重點與教學管理的引導問題
歷史作為一門文科課程,在很多地區和學校當中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在班主任的眼中,歷史可能僅僅是一門“副課”,由于中考占比較小,再加上課時量小,認為“只需要背一背知識點”就可以通過考試,也就降低了教學引導,讓學生將更多的時間集中在其他學科的學習當中。另外,在學校的科目設置方面,歷史課程的占比也確實較低,再加上很多教師分配的班級較多,教學壓力較大,所以給予學生的關注也少一些,降低了教學管理的引導效果,通過探究式學習,學生可以將更多的課下時間應用到歷史的學習中,從而增多了學習的時間,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歷史成績。
二、 初中歷史課堂探究性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結合初中歷史的教學特征來看,初中歷史的教學內容并不復雜,其教材在設置時也十分科學,針對性較強,但是由于知識點十分零碎,再加上缺乏教學引導,所以學生總是無法掌握學習的要領。盡管探究性學習模式可以解決上述問題,提升學生的參與程度并強化課程教學效果,但是在實際的探究性學習過程中,依然暴露出許多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具體方面。
(一) 活動形式化嚴重
在初中歷史課堂探究中開展一些歷史活動可以豐富課堂教學環節,但是如果缺乏教學引導,往往會出現形式化嚴重的問題。比如一些教師在學生預習時會要求其進行課堂知識的解讀,并嘗試在課堂上代替教師進行授課,但是實際上沒有給予明確的教學流程也沒有給予詳細的引導,學生完全不知道如何講課,結果真正上課時講課的學生沒有辦法將課程完全闡述清楚,影響了自己的學習更是耽誤了其他同學的時間。
(二) 設置虛無化突出
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與制約,我國的歷史課程教學改革實施過程中依然出現了一些教師在教學中只關注知識傳授而不關注學生的個人成長,從而降低了探究性教學的價值。另外,在初中課堂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也僅僅是由于上級要求對教學模式進行了更改,但是探究性學習的理念沒有建立起來,同樣無法獲得相應的教學效果與影響。
(三) 探究內容過于簡單化
探究性學習的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與能力,而不僅僅是對知識的技能型探究。初中歷史的課程內容本來難度就不高,其知識點比較零碎,所以大多數教師在安排探究性學習的課程時往往喜歡將一些難度較小的內容作為探究學習的內容,這樣可以降低學生的學習負擔,也不會影響到自己的教學節奏,不會影響教學目標與任務的完成。但是,從效果上來看,由于探究的內容過于簡單,導致學生對于探究性學習完全沒有興趣,即使是參與其中,也只是“做做樣子”,這是由于本來答案就很簡單,不需要探究也可以回答結果,這也就降低了探究性學習的效果。如果不突出探究性學習的“挑戰性”,勢必無法得到相應的效果。
(四) 教材邊緣化問題
教材邊緣化的問題在一些課堂教學中也會偶爾出現,其主要是由于教師過分關注開放式的教學環境而忽視了教材本身的內容與要求,這樣一來教材邊緣化的程度一旦加深,學生就會發現考試難度過高,也會影響其正常學習。
三、 初中歷史課堂開展探究性學習的策略與方法
(一) 虛擬歷史情境,培養情感體驗
在進行中國古代的經濟史部分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試著從農業、手工業以及城市的商業發展等多個角度將經濟發展的內容分享給學生,但是不要過分重視學生對知識本身的記憶,而忽視了整體歷史氛圍的創建。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虛擬一個相對有趣的歷史情境給學生,然后與學生共同學習和探究。
比如,給學生設置這樣一個情境:“假設現在你乘坐時間隧道到了某個朝代,想象一些你希望如何生活,你可以選擇自己是農民、商人、官吏、普通手工業者甚至是皇帝,無論想成為哪個職業,都必須根據朝代的實際情況,試著闡述一下?!痹谔岢鲞@個要求后,學生們就聚精會神地閱讀起課文,在閱讀完課文后要求學生進行內部探討與自主探究,之后從每個群體中抽取1~2名同學來談一談自己的答案,其他小組同學可以對其進行修改和補充。就這樣,一堂課下來大家對于所有的角色都有了認知,同時也通過糾錯了解其特點與知識點的細節,更加深了知識印象與記憶效果,體現了情感體驗的價值。
(二) 搭建辯論平臺,創設探究氛圍
辯論賽是一種積極有效的探究性學習方式,其在一些比較具有特色的重大歷史事件的教學中具有良好的應用效果。在打破常規教學思路的同時,通過分析結果與影響的方式來對學生的授課模式進行分析,同時拿出決策的依據與其他同學分享,在辯論過程中,可以嘗試使用分角色辯論的方式。
比如在“赤壁之戰”這一課的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完成預習工作,搭建一個辯論環節,由老師扮演曹操,其他學生扮演大臣,由學生作為“主戰派”和“反戰派”來陳述各種作戰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以此來勸說曹操,看最終哪方能夠說得通透,說得準確。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們不但做了充足的準備,更是在課堂上唇槍舌劍,對戰爭的背景以及勝負因素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在完成辯論后,學生不但收獲了知識與辯論技巧,更是收獲了友誼。
(三) 密切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激發探究興趣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心智完善的階段,其在學習中往往更加關注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和內容。歷史雖然是過去發生的事情,貌似與學生距離較遠,但是實際上有許多的歷史典故與名人故事一直貫穿在學生的教育階段當中,所以學生學習起來也更有真實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充分利用各種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歷史事件,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從而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比如很多學生在學習三國歷史之前都知道“草船借箭”“三顧茅廬”,對于其過程都具有一定的了解,有的家庭也喜歡看《三國演義》,所以學生在生活中耳濡目染。結合這些特點,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圍繞上述幾個典故進行教學,將三國時期波瀾壯闊的社會、軍事、文化內容分別進行講解,從而為學生過去了解的知識進行充實,激發其探究的興趣,參與到課堂探究環節當中。
(四) 組織開展歷史活動課,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能力
通過開展一些學科交叉性較強的歷史活動課可以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包括成語大賽、歷史物件小制作以及辯論會和其他歷史活動等。另外,根據教科書選取的和建議的活動開展一些歷史活動也可以豐富課堂教學生活,這對于鍛煉學生的探究能力與歷史思維水平也具有不錯的效果。
綜上所述,結合當前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中存在的具體問題來看,我們應該加強虛擬歷史情境的構建并通過搭建辯論平臺、密切聯系學生實際以及指導學生嘗試論文撰寫和組織開展歷史活動課等方式來體現探究性學習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在未來的教學中我們也需要繼續實踐和探索,以此來提升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李江華.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研究[J].考試周刊,2018(20):140+157.
[2] 張俊.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的實踐與反思[J].中華少年,2017(33):76-77.
[3] 賈穎超.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的實踐反思[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7(11):69-70.
作者簡介:林錦鋒,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州市第十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