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海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聯系起兩方面的作用: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創造的、聰明的工具,變成思維的工具和鏡子。”可見,動手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是思維的起點。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的過渡階段,動手操作為抽象邏輯思維和具體形象思維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動手操作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行積極思維的重要手段。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學具操作,模擬情境,實物演示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動手機會,引導學生把操作與思維聯系起來,促進他們的思維發展。
一、動手操作,激發思維
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只是告訴我,我會忘記;要是演示給我看,我就會記住;如果還讓我參與其中,我就會明白。”這足以說明了讓學生動手實踐,親身經歷的重要意義。根據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讓學生動手操作既能使他們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又能激發興趣。教師要結合教材特點,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利用學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自己獲得知識。
例如:學生在學習“梯形面積計算”時,老師讓學生模仿求三角形面積的辦法,把梯形轉化為已學過的圖形,計算出它的面積。學生很快用紙剪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之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每個梯形的面積等于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得出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此時,教師沒有就此結束,而是向學生提出:“誰還能用別的辦法把梯形轉化成已學的其他圖形,求出梯形的面積?”結果學生積極動手,通過畫一畫、折一折,有的學生想出:可以把梯形分成兩個三角形,一個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下底,另一個三角形的底是梯形的上底,兩個三角形的高相等,就是梯形的高,兩個三角形的面積之和為:上底×高÷2+下底×高÷2,就是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還有的學生想出:找出梯形一腰的中點剪出一個三角形,通過移、拼把梯形轉化成一個三角形,這個三角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下底之和,高就是梯形的高,三角形的面積就是梯形的面積,即(上底+下底)×高÷2。這種在教師指導下的動手操作,學生手腦并用、自主探索,參與了獲取知識的全過程,學得積極主動,滿足了學生好動的需要,使他們嘗到了探究知識的樂趣,進而激活了他們思維。
二、動手操作,發散思維
小學生具有好動、好奇、好勝心強等特點,針對這一特點,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操作、獨立思考、引起聯想,不僅訓練了學生的操作技能,而且能使每個學生從多層面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種個個參與,人人動手的操作活動,有力的促進了學生的發散思維。
例如,二年級學生學習了“角的初步認識”之后,為了讓學生對角、直角的概念有更好的掌握,教師可以讓學生動手擺、動腦想。師說:“請同學們用學具袋中的小棒擺一個三角形,看它有幾個角?用了幾根小棒?”學生很快擺出,并說出了,“擺的三角形有三個角?最少用幾根小棒?”大部分學生很快擺出了如圖 所示的兩個獨立的三角形,并說出了有6個角,用了6根小棒。教師追問:“這種擺法用小棒最少嗎?請同學們再擺擺看!”學生又沉入了用兩個小棒擺兩個三角形的活動中,很快大部分學生擺出了如圖 所示的兩個三角形,并躍躍欲試,爭想讓老師看自己的擺法,有的學生好像發現什么奧秘似地說:“老師!我擺的兩個三角形用小棒最少,只用了5根小棒,出現的角最多,有8個角!”老師表揚了這種擺法的同學肯動腦、善思考。接下來,老師又讓學士用手中的小棒擺一座房子的平面圖形,看誰擺的快、擺的好,并數一數自己擺出的房子的平面圖有幾個角,幾個直角。學生興致盎然、積極地擺,并在擺的過程中想到了自己家的房子。“老師,我家住的房子的角比我擺的房子的角多,房子外面有角,房子里面也有角!”下課了,老師布置了一個作業:“請同學們回到家里以后,看一看、數一數,自己家的房子里面和外面到底有幾個角,多少個直角,向老師回報。”這時,學生已迫不及待地想到回家看一看。數一數。老師引導學生善于想象、探究知識的愿望實現了,促進了學生的發散思維。
三、動手操作、發展思維
動手操作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獲得思維的發展。動手操作完成不是“戛然而止”的動作,它延續到后續的學習活動。教師要及時了解、傾聽、評價、引導、點撥,即不僅關注學生動手操作活動的外在表現,更應注重動手操作的內在品質,并引導動手操作的深化,經過不斷的概括化、言語化逐步向思維的抽象轉化,以達成學生認識和思維水平的提高和深化,真正認識對思維的掌握。教師應以語言為中介,幫助學生將形象思維抽象為數學知識,再應用于實際,形成能力。
皮亞杰說過:“動作性的活動對兒童理解空間觀念具有無比巨大的重要性。”幾何知識產生于生產、生活的實際需要,具有培養人們創新思維活動獨特的優越性。因此,在幾何知識的教學中,教師要盡量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獲取知識、發展思維。小學數學教學中常見的動手操作活動有:畫一畫、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擺一擺等。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特別是幾何形體的教學中,讓學生利用學具,動手操作,獲取知識,不但可以密切數學與生活實際的緊密結合,培養空間觀念,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創新思維能力。久而久之,這必將大大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從而切實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根據教學材料,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重視動手操作。適時、適地、適當地設計動手操作活動,給予學生充分從事教學活動的機會,親身感知體驗,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發展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