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
摘 要:生物教學能力的培養途徑主要是通過生物實驗來實現的。中學生物實驗包括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實驗現象能力、實驗設計能力、綜合應用能力。因此,組織好實驗教學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淺談;如何;初中;生物;實驗課
新課改環境下要求把提高學生能力放在教學的首位。生物教學能力的培養途徑主要是通過生物實驗來實現的。中學生物實驗包括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實驗現象能力、實驗設計能力、綜合應用能力。因此,組織好實驗教學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我校的生物實驗教學情況做一些實驗教學反思。
一、確定觀察對象、明確觀察目的、完成觀察任務
什么是觀察: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知覺活動。觀察力是人們從事觀察活動的能力,觀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生動的感性認識形式,它往往通過多種感覺器官的聯合活動,并在思維的參與下進行的。在觀察時,必須確定觀察對象、明確觀察目的,提出問題、擬定一定的計劃按計劃仔細地觀察完成觀察任務,討論交流觀察結果,尋求某種答案,這樣觀察的事物才能做到準確無誤。例如:觀察種子的結構的實驗,實驗目的是要求學生在觀察中認識種子的結構和作用。觀察前教師應強調玉米的果皮和種皮不易辨認,為了更好的區分玉米的胚乳和胚,我們借助滴加碘液后觀察清楚,注意找到胚的四個部分,要選好片面是縱切還是橫切,切面要控制適當不要傷害到自己的手。使學生按照老師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觀察。觀察的結果好壞,可由教師檢查,檢查方法可采取教師提問學生回答,也可讓學生繪制觀察的標本圖示,這樣一定能達到觀察的目的。在該實驗中,還應該強調在玉米種子的營養儲存的部位是胚乳,在觀察大豆種子的實驗過程中,教師先讓學生觀察大豆的外部形態顏色,學生回答后,教師做出搓的動作,把大豆的胚,從大豆種皮里搓出來,撥開兩片子葉,進一步觀察胚的各個部分,為了更好弄清雙子葉植物種子和單子葉植物種子的區別,我們還要讓學生學會比較法徹底弄清問題。
二、指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觀察
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規范操作是進行實驗的基礎,而對實驗現象的認真觀察,是達到實驗的目的、探索實驗結果的關鍵。但學生在實驗中往往重視操作,忽視觀察、分析。如在解剖鯽魚的實驗過程中,學生認為解剖完了,實驗就做完了。針對這一問題,我在實驗前編好實驗指導,要求學生預習實驗時準備好硬紙板,在一定的位置寫上鯽魚各器官、系統的名稱。做解剖鯽魚實驗時,先讓學生觀察魚的各種鰭在游泳中所起的作用。然后,按步驟規范操作解剖,將觀察后的器官,系統解剖放在硬紙板寫好的相應位置上,并在實驗指導的空白處填上相應的結構及功能,教師檢查評分。比較法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比較法是通過運用比較的方法,對不同生物進行比較,運用縱橫比較進行觀察,同中求異或異中求同。對比觀察能使學生從平常的現象中發現不平常的東西,從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異以及從差異中找出共同點或因果關系。如在觀察種子的結構實驗中,教會學生對比觀察玉米和大豆,學生在實驗中減少了盲目性、便于觀察、印象深刻。
三、整體局部觀察結合,弄清事物的本質
遵循事物的變化規律,抓住事物的本質,指導學生全面進行觀察,例如:觀察種子的結構,先用肉眼觀察認識種皮和胚各個部分,掌握種子的形態結構特征,進而用放大鏡、觀察種子的結構,認識和掌握胚、胚芽、胚軸、子葉的細胞結構特點。
抓住事物最本質的屬性,觀察事物各個側面的特點,捕捉細微差異局部,例如:在組織學生觀察花的形態和結構實驗中,老師指導學生進行小麥花&桃花兩種類型花的解剖,仔細觀察桃花子房基部的突起結構桃花的蜜腺,弄清花蜜產生的原因。而觀察水稻花結構時卻沒有這種蜜腺結構,使學生弄清蟲媒花與風媒花的結構差異。然后提出問題:為什么桃花盛開的時候會招引許多蜜蜂前來傳粉?為什么小麥花盛開的時候卻很少見到蜜蜂及其它昆蟲前來傳粉?從而使學生認識和掌握風媒花與蟲媒花的形態特征上的區別。
四、觀察觀察再觀察
“觀察、觀察、再觀察”是巴甫洛夫的至理名言。也就是說觀察的結果可靠性,與觀察的次數有關,深刻地揭示了觀察的嚴肅性和科學性。為了增加觀察次數,增加數據觀察的次數,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我們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為了便于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提高,劃分實驗小組,要根據以往了解的情況進行合理搭配,不追求實驗的速度。為樹立學習信心,要求過程和數據的真實和準確,在實驗過程中享受科學的性,在實驗結束后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對每個實驗,允許各實驗小組在結果上出現一定的偏差,但實驗步驟非經允許不得更改(探性實驗除外)。對實驗過程中為了形成規范化操作,對出現問題的學生做到把手地教。當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錯誤操作并且會影響實驗結論時,積極引導學生分析原因,找到補救辦法,在實驗完成后要及時總結。由被動、機械、僵化的學習方式變為主動、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精神、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使學生具有學習生物的濃厚興趣,有助于他們形成生物學概念,獲得生物知識和實驗技能,提高觀察、實踐、探究和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