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薛麗
摘 要:家庭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拓展,是學生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的主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勇于實踐的精神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小學數學家庭作業的設計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作業只重數量,不重質量,沒能滿足當下素質教育的要求。在分析小學數學家庭作業的現狀以及問題后,文章提出了設計層次性、游戲性、實踐性、針對性、開放性作業的策略,以提高作業的有效性,促進小學生自身數學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有效性;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而學生之間的數學知識與數學能力的差異是客
觀存在的,為此我們在設計作業時,應盡可能照顧這種差異,不能“一刀切”,而應該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有層次的作業,讓全體學生都有練習的機會,都能得到提高。在作業的提供上,允許學生自主選擇,減少統一性,增加選擇性與彈性。根據每天的教學情況,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等級的作業,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收獲。
例如,在教學了“有余數的除法”后,筆者設計了這樣的星級作業:
一星級:40÷6=( )……( ) ? ? ? ?39÷4=( )……( )
二星級:( )÷5=8……1 ? ? ( )÷9=8……5
三星級:52÷( )=6……( ) ? ? ? ?74÷( )=8……( )
像這樣有彈性的“星級作業”,增加了選擇性和層次感,改變老師強制式為學生自主選擇式。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只選擇難度較大的題,學習困難的學生也可以避開那些啃不動的難題,選擇基礎題和經過努力可以完成的題。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又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了學生的差異發展,全體學生可不同程度地落實新知,充分體現了“不同的人學不同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課程理念。
小學生天性好玩好動,喜歡新奇有趣的東西。學習也如此,如果能設計一些生動有趣的題目或數學游戲,學生必然興趣盎然,積極參與。
例如,在教學完第三冊“簡單的排列”后,可留下這樣的一個家庭作業:
“有3位小朋友在公園里拍照留念。三人站成一排,有多少種不同的排法?”
教師可引導學生課后可以找同學排列演示一下。這樣的教學設計,通過排隊活動,讓學生利用排列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體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
根據低年級學生意志力容易分散的特點,教師如果能設計這樣有趣的練習,必然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中高年級數學也可適當穿插,既可增加學習氣氛,又可加強學生對數學的熱愛。
現實生活的問題往往存在于比較復雜的、信息不完備的現實情境之中,它的解決不僅需要學生具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且需要學生具有發散性思維和創新的能力。為此,在設計作業時,要與現實性和挑戰性相結合,設計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為目的的開放性的作業,讓學生真正成為一個創新者。
例如,教完“百分數應用題”后的作業:老師家準備買個新的立式大空調,超市這段日子很多空調都在打折。老師想請同學們今天放學后做幾件事情。
(1)幫老師先去了解一下各類品牌空調的原價,并計算好折后價。
(2)再了解一下各品牌空調本月賣出臺數和返修臺數,并計算好返修率。
(3)確定老師該買哪個品牌空調。
這樣的家庭作業的設計就符合了新課標提出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的理念,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從生活中來的數學才是“活”的數學,遠離生活就意味著讓學生失去了課程的另一半世界。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家庭作業是學生進行數學學習最基本的活動形式。每次數學作業也是學生成長的過程。學生在問題的不斷生成、不斷解決與探索中成長。作業低效甚至無效是課業負擔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效性的數學作業把學生從過多過濫的作業中解脫出來,讓學生的知識在作業中升華、技能在作業中掌握,能力在作業中形成,思維在作業中發展。
[1]鄒 穎.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有效性的思考[J].新課程,2014(7).
[2]代紅霞.淺析新課程改革中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J].吉林教育(教科研版),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