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妤
摘 要:在當前國家層面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背景下,不管是國家還是各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都愈加重視創客這一新興群體。通過了解,我們發現廣西各高校創客模式的發展方案以及相關的配套發展方案仍存有一定的不足,專門針對高校制定的全方位的扶持策略仍較為缺失。文章旨在針對以上所述現狀作系統分析,并提出推進性建議,并寄望借此幫助廣西各高校更有效地開展創客模式教育活動與發展廣西創客事業。
關鍵詞:創客;高校;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由于我國的創客文化起步較晚,各方面的政策、技術、信息、資金支持體系均不成熟。要加快創客行業的發展,仍然需要政府、企事業單位以及各界社會人士給予其更多的關注與支持。高校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主渠道、主戰場,培養、引導和支持創客文化的健康繁榮發展,高校責無旁貸、任重道遠。
通過了解,我們發現廣西各高校創客模式的發展方案以及相關的配套發展方案仍存有一定的不足,雖然在2015年12月,區內已經印發了《廣西大力促進眾創空間發展工作方案》,但專門針對高校制定的全方位的扶持策略仍較為缺失。
本課題針對上述現狀作了系統分析,并提出了推進性建議,希望借此能幫助廣西各高校有效地開展創客模式教育活動與發展廣西創客事業。
當前,針對高校創客模式研究的論文有楊現民、李翼紅的《創客教育的價值潛能及其爭議》;鄭燕林、李盧一的《技術支持的基于創造的學習——美國中小學創客教育的內涵、特征與實施路徑》;陶蕾的《圖書館創客空間建設研究》;鄭燕林的《美國高校實施創客教育的路徑分析》;黃兆信、趙國靖、洪玉管的《高校創客教育發展模式探析》;郭偉、錢玲、趙明媚的《我國教育視域下創客研究述評》等,歸納其中所闡述的觀點,他們大致提出了以下關于創客培養的三種形式:
一是體驗式的培養。當代中國青少年對科學技術的最初萌動,基本來自于課堂。浸入式的科技制作課、神奇的科技館之旅都點燃了年輕人對自然科學、應用科學的強烈好奇心。于是,一些教育者們通過開發一些簡單的手工制作、拼裝實驗,將青少年慢慢帶入動手實踐的環節。這種體驗式的培養效果功能明顯,但不足也在于大多數體驗都停留在“耳聞”或“模仿”階段,即使有一些制造機會,也是成品或半成品的拼裝組合,很難讓學習者保持長期的興趣,并真正開發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二是素養式培育。課程是教育教學的關鍵組成部分,在體驗式培養的基礎上,教育者們開始注意青少年科技興趣長效機制的建立,通過課程使之連貫起來。這種方式更重素養的培育,把創新當作個人素養的必需品,進行補充強化。長期的興趣才能讓興趣轉化為成果,一些小創客在這樣的機制下快速成長,雖然不一定就能百分之百成為一個完整創意,或稱為創業的起點,但卻給了很多年輕人尤其是“90后”一個嘗試的機會。
三是平臺式教育。體驗和課程是創客培育的條件,二者不可偏廢。可僅有這些就足夠了嗎?顯然不是。目前,創客教育已經進入了平臺式的教育階段。如果學生在一個很自主、很開放的空間里,輔以技術支撐和導師支持,便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應用能力,充分發揮創意。此外,這個過程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的綜合性平臺是目前最為成熟的創客教育模式。
而我們認為,除了上述的三種培養模式,創客教育最需要的,應該還有一種綜合實踐學習系統。譬如,一臺3D打印機由無到有的制作過程,是讓創客們在一個固定的空間或者場地里,把學到的物理、化學、機械、模擬軟件等多種學科、技術運用到實踐,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再解決問題,其特別之處在于,在得到成果這一系列的過程當中,創客們也在分享其中的知識與收獲。如此一來,對于創客來說,他們不光是學會了一些東西、做出了一些有意思的成果,更要能將成果分享給別人(高云峰稱之為“知識反哺”),讓別人做起來也更加得心應手,才是真正體現了創客的精神。由此我們建議各個高校可以以此為切入點,關注高校創客事業,在高校范圍內提供全面的綜合實踐學習系統,全面鼓勵大學生關注、嘗試創客事業。
[1]張道華.創客教育在高校中的應用研究[J].六盤水師范學院學報,2017(1):86-88.
[2]劉曉丹.創客教育課程設計模式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