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紫薇
摘 要 近年來,移動短視頻在移動互聯網上的廣泛使用,使社交媒體兼并了信息生產、社交互動等多種功能,獲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升值空間。在這樣的情況下,新聞媒體適逢移動短視頻上升高峰期,將新聞報道與移動短視頻的形式相結合,給媒體帶來新的傳播形態。
關鍵詞 移動短視頻;媒體機遇;媒體屬性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16-0017-02
近年來,移動端相較于PC端,已成為視頻傳播的主陣地,面向移動端進行內容創新成為媒體融合的重要方向。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短視頻成為崛起的新的節目形態,被業界認為是互聯網領域的風口,人才、資金等正大規模進入。
1 新媒介生態分析
移動短視頻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應運而生。在新的媒介技術、信息經濟的發展時代下,大眾傳播機制生存和發展處于一種新的生態環境。這樣一種新的媒介生態環境輻射的范圍幾乎涵蓋了整個人類社會:時間與空間的平衡被打亂,高雅和庸俗的界限被模糊,精英與大眾的區分被弱化。
古往今來,媒介一直作為人們傳遞信息的橋梁和工具,也是人類文化發展、嬗變的活化石。在當下,出于媒介自身的發展,報紙、雜志、廣播、電視、音像、電影、出版、網絡、電信、衛星通訊在內的各類傳播工具巧妙地結合各方特點和優勢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媒介之間的相輔相成,形成了“全媒體”的時代特征。移動短視頻正是在人們對信息極度依賴、即時信息需求量爆炸增長的階段誕生和發展的。由于移動短視頻在文字方面詼諧幽默、生動活潑,在畫面方面風格獨特、簡潔有趣,在內容方面主題輕松、時效性強、通俗易懂,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受眾,成為了繼文字、圖片后的社交語言和信息傳播渠道,在網絡中得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升值空間。
據《2017—2018年中國短視頻產業趨勢與用戶行為研究報告》,截至2017年底,中國短視頻用戶規模增至2.42億人,2018年將達3.53億人。中國移動短視頻用戶規模增長空間較大,用戶普及速度加快,媒介屬性逐漸被顯現,行業發展前景樂觀[1]。
2 移動短視頻發展特點分析
2.1 短視頻將在社交媒體中扮演主要角色
短視頻從最初內容粗糙的UGC逐漸走向內容專業化、規模化、高品質的PUGC,用戶規模正在逐漸擴大,頭部用戶的比列也在逐日上漲。由于短視頻與傳統的文字、圖片相比,更為直觀生動,對事件的還原度更高、更真實,也更契合用戶的社交需求。因此,大多數短視頻平臺都在展現內容的基礎上,加入其它娛樂功能、社交功能等,增加用戶的交互行為。
正是因為短視頻與社交媒體的相輔相成,使得短視頻在社交媒體中也占據了一席之地。各大社交媒體平臺都在有意識地扶持和補貼優質短視頻內容,以此提升用戶體驗。如,將美食、游戲、旅游、音樂、直播等內容放置在短視頻中,用戶可以借助短視頻來表達、以滿足社交需求。
2.2 短視頻市場競爭激烈,跨界投資勢頭猛勁
以BAT為首的機構中進加速布局短視頻平臺。騰訊“復活”微視,新增多種功能,并且領投快手;阿里文娛布局土豆轉型短視頻,抖音接入淘寶,形成淘寶內容創新生態;百度上線、投資愛奇藝等多種視頻App。同時,新興互聯網企業孵化的各類小視頻也勢頭猛勁,如火山小視頻、西瓜視頻、梨視頻、秒拍、美拍等,都覬覦短視頻這塊兒還未分化完全的蛋糕。
毫無疑問,短視頻行業正處于風口,資本的涌入直接推動了短視頻行業爆發式的增長。從當前的發展來看,短視頻創業仍然是一片紅海,頭部公司也正在競爭中緊鑼密鼓地形成,商業化前景明確,新的付費模式尚在探索之中,內容制作也在由泛娛樂化向專業化、垂直化縱深發展。
2.3 短視頻告別泛娛樂化,向垂直領域縱深發展
隨著短視頻內容制作進入深水區,內容的專業價值越發重要。不同于短視頻發展初期的完全UGC時代,泛娛樂化現象正在有所收斂,PUGC的視頻內容制作方法,使得短視頻正在逐漸告別泛娛樂化的單一類別,并且順延其垂直領域縱深發展。
短視頻綜合平臺的發展,往往是在通過泛娛樂化的內容收割完第一批用戶后,通過垂直細分的內容來再次收割用戶。在第一次收割用戶完成之后,平臺會在垂直領域細分內容,并且在內容上做文章,做出有深度的內容收貨忠實用戶。
由于同質信息成為讀者痛點,短視頻平臺都逐漸轉向追尋有深度的內容制作。近兩年來,短視頻平臺中涌現出了許多優質的UGC,逐漸形成專業化的團隊,內容也呈現多元化。比如,紅極一時的“papi醬”,通過發布原創短視頻,迅速形成自身IP,吸引了眾多粉絲,同時也為平臺帶來了巨大附加收益。
2.4 短視頻在資訊終端快速普及,媒體屬性復蘇
由于短視頻的時長較短,主要依托移動智能終端傳播,適宜在社交媒體上閱讀、分享。同時,短視頻的信息密度大、收視成本低、傳播速度快、操作步驟簡易,適于填補受眾的碎片化時間,短視頻因此成為移動傳播時代媒體創新報道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成為當前信息傳播的重要發展趨勢。
除了專注于內容聚合、呈現的平臺類機構,如快手、秒拍等,和專注于短視頻內容生產,沒有專門的短視頻平臺,借助“兩微一端”等渠道傳播的機構,如二更、一條等。還有一種內容類機構,專注于短視頻內容的制作,以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新華社三家主流媒體為代表,已經構成生產傳播完整鏈條,媒體屬性在這些機構的內容制作中逐漸復蘇。
3 新聞媒體恰逢短視頻平臺重要機遇
3.1 時政短視頻井噴式涌現
中央電視臺率先把短視頻提高到戰略高度,推出了《厲害了,我們的2016年》《習式妙語:達沃斯聆聽中國》等系列時政短視頻,《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天》《習近平最牽掛的人是誰》《初心》等形成現象級傳播。
新華社充分利用其圖片資源優勢,打造了《紅色氣質》《紅色追尋》等時政短視頻紅色系列,其中《紅色氣質》全網播放量超過2億次。
時政短視頻井噴式涌現,加快了短視頻的普及速度,也讓新聞媒體在短視頻行業中占據了一席之地。
3.2 新聞客戶端內嵌短視頻
短視頻聲音、語言符號的靈活運用,相比于文字、圖片更為直觀,包含的信息量也更豐富,相比于長視頻所耗費的流量成本、時間成本也更低,更適合于現在碎片化、移動化的消費場景。在當前短視頻內容主攻娛樂信息的背景下,新華網絡電視背靠新華社強大的新聞資源,推出“15秒”客戶端,可說填補了短視頻媒體應用領域空白[2]。
現在,幾乎所有主流的新聞客戶端都在網頁中內嵌短視頻,資訊終端的短視頻快速普及,媒體屬性也在新聞客戶端的短視頻中不斷發展。
3.3 平面媒體跨界進入短視頻領域
《人民日報》和新華社的新聞報道以短視頻作為亮點,客戶端首頁每3~5條圖文報道就插播一條短視頻,養成了受眾觀看短視頻的用戶習慣的同時,也將新聞融于短視頻之中,內容扎實精干,體現新聞媒體的專業屬性。
同時,《新京報》《南方周末》、上海報業集團等傳統媒體也專門建立新的機構著力發展短視頻,推出我們視頻、南瓜視業、箭廠等短視頻內容品牌,不僅在“兩微一端”中占據重要的地位,也在自己的平臺中不斷強化自身以內容為主體的短視頻的篇幅。
比如,《新京報》追求新聞和視頻的專業質量,其新聞主要集中在突發、社會、時政領域,關注新聞中的人是其特色,發展目標是希望“成為中國最好的移動端短視頻新聞生產者”。在人盡皆知的“江歌案”中,《新京報》旗下的《我們》視頻通過對案件事實、當事人采訪、審判過程等方面的專業報道,逐漸提高了知名度,打響了自己的品牌。
4 結論
移動短視頻近幾年來乘著移動互聯網、社交媒體普及之風,獲得了快速的發展,讓互聯網社交從單一的文字、圖片向短小精悍的視頻過渡,同時短視頻中媒介屬性不斷顯現,給媒體帶來新的傳播形態。新聞媒體應該借著這股東風,不斷優化升級,深化視頻內容的制作,構建新的信息傳播格局,短視頻時代的未來可期。
參考文獻
[1]中國短視頻行業發展研究報告[DB/OL].艾瑞咨詢,2018-03-23.
[2]嚴小芳.移動短視頻的傳播特性和媒體機遇[J].東南傳播,2016(2):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