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菁 張雪琳 田歡歡 廖璠 張笑寧
摘 要 目前,在“互聯網+”背景下,催生了新的醫療體系——“互聯網+醫療”。其對傳統醫療產生了一定沖擊,通過針對河南省“互聯網+醫療”現存的隱私安全,用戶習慣尚未養成等一些阻礙其發展的問題,提出新的對策。助力于推動“互聯網+醫療”的健康、持續發展。
關鍵詞 “互聯網+醫療”;發展現狀;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 TP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16-0182-02
隨著河南省人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升,民眾對醫療衛生的需求已經轉向了“健康本位”,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進一步明確“要堅持為人民健康服務的方向”。河南省人口眾多,醫療衛生資源的配置有待優化且“互聯網+醫療”的發展還處于探索階段。目前河南省傳統醫療衛生體系并不適應我省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在“互聯網+”時代下,如何跟上時代潮流,早日構建起與居民醫療所需相配套的新型“互聯網+醫療”衛生體系,如何提高目前醫療結構的效率,這些問題都尚待解決。互聯網時代將為傳統醫療體制注入新鮮血液,建立真正以患者為中心,新的醫療生態鏈,為百姓提供更加優質,便利的醫療服務。
1 河南省“互聯網+醫療”發展現狀
當前,河南省“互聯網+醫療”處于初步探索過程中,但發展十分迅速,云計算、可穿戴設備、互聯網等新技術改變了一部分人的就醫觀念與習慣。“互聯網+醫療”作為一種新興的醫療服務模式,是醫院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醫院醫療技術水平,增強醫院核心競爭力,促進醫院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合理配置區域衛生資源的有效途徑。
現有“互聯網+醫療”的行業標準缺失,各類“互聯網+醫療”平臺標準規范不統一,有關法律和監管制度不完善,這嚴重制約了河南省“互聯網+醫療”的發展[1]。目前,醫療衛生領域還無法實現數據共享,無法挖掘數據的更大價值。醫療機構的體制制約與相應醫療保險的空缺使民眾的很多優惠政策無法使用。現有的傳統醫療產業鏈中相對穩固,這些對“互聯網+醫療”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
2 “互聯網+醫療”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研究發現當前“互聯網+醫療”之所以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與社會、大眾、醫院等各個方面都有著必然的聯系,其主要問題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2.1 用戶習慣尚待培養
消費者對“互聯網+醫療”這種新興醫療模式的接受程度目前還不高,大部分用戶也存在不愿意為其服務買單的行為。產品的收費模式難以推廣,即使收費,過低的費用也難以滿足線上服務的動力。現存的“互聯網+醫療”產品同質化嚴重,很多產品停留于吸引新用戶這一環節,對如何提升用戶粘性拉長消費戰線值得深究[2]。
2.2 用戶隱私安全難以保障
根據調查結果分析,人們并不是很能接受互聯網類醫療軟件,其原因主要是:互聯網真假難辨,患者隱私和信息安全無法保證等。反映出信息的安全性、可靠性是增強用戶粘度和提升潛在用戶的重要指標。“互聯網+醫療”的用戶信息安全存在潛在風險,同時面對大量的差異化信息用戶很難去辨別真假。
2.3 第三方平臺認可度較低
在“互聯網+醫療”平臺上,醫療人員是主體,是在“互聯網+醫療”模式中最為重要的一個部分,但醫生會受到傳統醫院第三方平臺等多方面的束縛。現存的傳統醫院還是保持有很大優勢,傳統醫院還是接收了大量的患者,目標群體比較穩定,“互聯網+醫療”模式尚不成熟,第三方開發平臺技術和模式尚不完善,因此很多醫院不愿意與第三方平臺合作,擔憂其發展前景,影響自身利益。開發平臺的技術水平制約可穿戴設備的使用和相關數據的研究。
2.4 “互聯網+醫療”問診效果參差不齊
“互聯網+醫療”平臺的問診效果參差不齊,一方面是患者與醫生之間關于病情的交流存在表述不清、理解不到位的問題,另一方面醫生不能及時給出患者治療建議。在技術層面上互聯網的局限性對體質病情有略微差別各個病患的診治不夠智能化,這些問題都會引起互聯網誤診事件;另外許多平臺對患者病歷都不能共享,這將很難讓醫生對患者的病情有全面深刻的了解。醫生的水平也是參差不齊,網上詐騙信息過多導致許多人都不敢嘗試,部分人對互聯網上的信息已經產生了抵觸心理。
3 對策研究
針對以上“互聯網+醫療”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促力“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
3.1 培養復合型人才
隨著醫藥信息化的發展,人才培養成為信息化建設的重中之重。為了適應時代的需要,一方面,要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培養計劃要全方位、多層次。既掌握醫藥相關學科知識,又熟悉計算機信息技術的人才。另一方面,醫學生和醫療工作者應通過勤奮學習,努力工作從而提升自身素質和知識儲備,及時捕捉新技術,提高所需的各方面發展技能。
3.2 捆綁可穿戴設備
可穿戴設備市場大好,與“互聯網+醫療”的結合有強大優勢。用戶可以通過移動端應用,實時查看身體的各項監測數據,這些數據可以綜合反映出用戶的身體機能狀況,便于醫生對用戶身體進行早期診斷,提早對某些疾病進行預防,降低用戶生命危險和醫療成本。將可穿戴設備與醫療類軟件進行深度捆綁,能得出更為準確的身體健康指標與更具針對性的生活建議。
3.3 為醫生自由執業“松綁”
允許醫生多點執業,引導公立醫院醫生進入“互聯網+醫療”服務體系。建立符合醫療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對醫療涉及的醫師管理、責任認定、醫療保險等,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互聯網+醫療”服務模式和技術標準。建立健全醫院內部培訓體系,加強對醫護人員尤其是社區醫生、鄉村醫生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人員在信息化系統、信息化應用等方面的培訓,提升醫護人員在醫療大數據存儲、管理、分析、安全維護等方面的處理能力,支持他們參與“互聯網+醫療”體系。
3.4 加強政府扶持力度和投入力度
在“互聯網+醫療”體制不斷完善發展過程中,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應積極探索“互聯網+醫療”應用發展的政策體系。政府扶持上,政府可聯合互聯網龍頭企業制定一套詳細統一的標準,改善“互聯網+醫療”標準參差不齊的現象,促進不同平臺之間的交流,挖掘更為有效的信息,使“互聯網+醫療”更加便捷高效[3]。投入力度上,一方面,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設置“互聯網+醫療”應用發展的專項基金。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健康醫療事業中,對新興的“互聯網+醫療”產業鏈中的薄弱部分進行資金和政策優惠扶持,促使“互聯網+醫療”的健康快速發展,使“互聯網+醫療”融入滲透百姓生活中。
3.5 保障醫療數據安全和數據共享
患者隱私的保護是目前影響“互聯網+醫療”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也是許多平臺之間數據不能共享的重要因素。建立一個醫療云系統,將患者的信息存儲在云計算系統中,實現數字化病歷共享,既能減少患者的就醫成本,也能提高現有資料資源的利用效率。在“互聯網+醫療”體系中就醫的患者建立醫療急救卡,患者的患病史和就醫史可以存放在一個大數據平臺中,實現資源的合理共享[4]。醫院應加強與大數據公司的合作,對患者信息的提取都實行有記錄的透明化管理。在保障患者個人隱私的前提下,促進移動醫療的相關數據和醫療機構的就醫數據、醫保數據的整合。
3.6 設立“互聯網+醫療”綜合試驗區
應設立綜合試驗區,培育新興醫療服務業,依托現有的商業模式,找尋合適的商業模式,提高優質醫療資源可及性和醫療服務的整體效率。“互聯網+醫療”產業的發展需要可持續的商業模式,這就要求企業主體大膽開拓創新,政府部門積極鼓勵支持,社會資源充分開放共享,一起為我省的“互聯網+醫療”產業保駕護航。加強各個地區醫院之間的緊密聯系,以地區的“互聯網+醫療”的實現帶動大部分地區,提高我省醫療服務的質量。
4 結論
互聯網與醫療的融合順應了時代潮流,為醫療健康行業帶來了新的活力,未來“互聯網+醫療”將是醫療健康行業的主流趨勢。雖然發展過程出現了問題,但前景大好,政府龍頭企業加強規范引導,培養復合型人才,建立實驗區發展技術,隨著時間和技術的進步,“互聯網+醫療”將占據人們生活的重要位置。
參考文獻
[1]黎俊平,鄭海元,王學鋒.提升核心競爭力,促進醫院可持續發展[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50-51.
[2]李曉,王明宇.“互聯網+”醫療前景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5(24):186-187.
[3]鄧昕.移動醫療的模式分析和對策建議[J].中國衛生資源,2015,18(5):311-314.
[4]吳漢華.大數據時代中如何進行醫療數據挖掘與利用[J].硅谷,2014,7(5):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