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鼎舜 朱倩 韓璐 吳詩怡
摘 要: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全體國民的參與,當代大學生更是義不容辭,應該在生態文明的建設中發揮引領作用,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者、推動者和實踐者。大學時期是培養大學生生態文明建設參與意識和行為的關鍵時期,因此調查分析大學生在生態文明的參與意識和行為狀況意義重大。通過調查問卷的數據對大學生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參與意識和參與行為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并從內外因兩大方面對制約大學生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因素進行了探討。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改革和完善大學生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活動的途徑、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生態文明建設;參與現狀;途徑措施
一、 大學生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當代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 “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高度,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由此可見,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項必不可少的內容,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推動未來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全體國民的參與,當代大學生更是義不容辭,應該在生態文明的建設中發揮引領作用,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者、推動者和實踐者。
大學時期是培養大學生生態文明建設參與意識和行為的關鍵時期,其未來的生態文明建設參與意識和行為一定程度上奠基于這個時期。因此調查分析大學生的生態文明建設參與意識和行為狀況及其影響因素意義重大。
二、 大學生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參與現狀的調查分析
根據課題的需要,設計了一套有針對性的調查問卷。問卷共分兩個部分18個問題,調查選取的對象是宿遷學院的在校大學生。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120份,回收問卷117份,其中有效問卷115份,有效回收率約為95.83%,調查對象涵蓋本科一年級、本科二年級、本科三年級和本科四年級的學生。
在問卷的內容設計上,包含“大學生生態文明建設參與意識及其程度”和“大學生生態文明建設參與行為及其程度”兩大部分,兼顧當代大學生參與意識、行為現狀可能的影響因素。在內容體系上,從參與意識過渡到參與行為,這樣能夠較全面地反映出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真實狀況。
(一) 大學生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參與意識及其程度
對于“你認為我國當前進行生態文明建設重要嗎”這一問題,有70%的同學認為非常重要,30%的人認為重要。在“大學生平時是否關注生態文明建設”這一問題中,24.35%的人經常關注、50%-60%的人一般關注、18.26%的人偶爾關注、極少數人不關注。在調查“是否愿意深入的學習如何傳播生態文明、保護生態”這一題中,發現33.04%的人非常愿意、66.96%的人愿意。在“是否愿意加入一些環保相關組織并作出貢獻”這一問題中,我們發現45.22%的人很愿意、53.91%的人看情況、極少數人不愿意。通過數據發現被調查大學生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認識是到位的,但參與意愿一般。
對于“你是否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基本要求”問題,有21.74%的人表示非常了解,58.26%的人一般了解、18.26%的人基本不了解、極少數人不了解。對于“是否知道自己家鄉環境污染狀況”這一問題,有32.17%的人選擇知道、63.45%的人了解一些、極少數人不知道。
對于“是否知道宿遷正在打造生態大公園”這問題,我們發現一半左右的人知道、近一半的人不知道。對“是否知道我國夏天和冬天對于空調溫度設置的規定”這一題中,有44.35%的人知道,55.65%的人不知道。對“是否知道環境保護非政府組織”這一題中,16.52%的人很了解、54.78%的人知道一些、28.70%的人不知道。這些數據說明大學生環保知識理論相對缺乏,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主動性不足,實際參與度不高。
在調查“你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活動的主要原因”問題中,我們發現21.74%的人是學校要求參加就參加,沒有明確的目的,少數人是為了多拿實踐證書,為評獎學金、入黨、找工作做準備、50.68%的人是為增加實踐經驗,為建設美麗中國作貢獻,12.17%的人是為了通過參加活動,認識更多的朋友。
(二) 大學生生態文明建設中參與行為及其程度
對“你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關活動的頻率”的回答中,71%的人表示偶爾參與,16.52%的人表示經常參與,12.17%的人表示從未參與。對“你是否會鼓勵同學、朋友、親人等一起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關活動”回答中,53.04%的人選擇了會,有42.61%的人會視情況而定,4.35%的人選擇不會。
在對“你發現污染環境的行為,自己會怎么辦”的調查中,有43.46%的人選擇了條件允許,當場阻止,33.04%的人選擇了打電話給相關部門反映,22.6%的人選擇了心有埋怨,但不會阻止,只有一個人選擇了覺得與自己無關,一走了之。這些數據一方面說明大學生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實際參與少,他們的作用沒有得到發揮,另一方面表明如果具備相應的參與條件或相關因素,大學生大多會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
在對“你是否存在浪費水、電、食物等資源”的調查中,極少人選擇經常浪費,偶爾浪費和幾乎不浪費的人數差不多,都在45%到50%之間。在對“你外出就餐時是否特意使用一次性筷子等餐具”的調查中,17.39%的人表示會經常使用,39.13%的人表示偶爾使用,43.48%的人表示幾乎不使用。在對“你到商場自帶購物袋的情況”調查中,33.91%的人表示經常帶,40.87%的人表示偶爾帶,仍有24.35%的人表示幾乎不帶。這些數據說明大學生還沒有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和生態文明建設緊密地結合起來,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有待加強和改善。
在對“你是否參與一些環保組織、協會的志愿者活動”的調查中,發現絕大部分人是偶爾參與,21.73的人表示幾乎不參與,只有11.30%的人經常參與。在“你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活動的途徑有哪些”的回答中,90.43%的大學生是通過學校的組織參與活動,76.57%的同學通過社團活動參與的。自發組織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活動的有26.08%,學生參與政府或非政府組織的活動的人數較少,都是23%。在“你參與過何種類型的生態文明建設活動”問題的回答中,參與環境保護宣傳的是59.13%,參加清理公共場所的垃圾等公益活動56.52%,在個人生活盡量節約和減少垃圾的是82.61%。為環保活動捐款是12.18%。
這些數據說明大學生的參與生態文明建設處于被動狀態,參與的途徑、方式比較單一,參與范圍狹窄,社會性底,社會影響有限。
三、 影響大學生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參與度的原因分析
通過對大學生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問卷數據分析,發現大學生在參與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一些問題。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有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
(一) 影響大學生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外因分析
在問卷中,對可能影響大學生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因素進行了調查,就外因來說,有以下這些因素制約著大學生的參與度。
在對大學生不愿意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活動的外部原因調查中,發現86.07%的學生認為參與的生態文明建設活動徒有形式,沒有實際效果;有73.04%的人認為自己參與的活動缺乏政府、相關機構的支持,影響力不夠大,缺乏參與的積極性;還有68.7%的學生認為參與活動形式單一,沒有趣味性,缺乏創新;70.43%的人認為活動次數太少,參與領域太窄。45.22%的人感覺活動的推廣、宣傳和普及力度不夠,從而導致學生參與人數不多。還有27.82%的學生認為對學生進行相關活動缺乏相關制度性規定和要求。
(二) 影響大學生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因分析
在對大學生不愿意參加的自身原因調查中,發現有50.43%的大學生認為生態文明建設離自己很遙遠,與自己無關,不感興趣,參與意識薄弱。一些大學生認為生態文明建設不是我們該管的事,與我們無關,只要管好自己的那一片天地就好了。對于生態文明建設提不起興趣。52.17%的大學生認為學習任務繁重,面對就業壓力等,沒有時間顧及。
四、 提升當代大學生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參與度的途徑、措施
影響大學生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參與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針對這些原因,改革和完善大學生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活動的途徑、措施。
(一) 高校要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陣地,加強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知識和參與意識的培養
充分發揮《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課程的作用,在相關章節內容學習中強化生態方面知識的學習,宣傳參與生態文明建設人人有責的價值理念,讓大學生明確認識到自己該擔當的生態義務。
(二) 高校出臺相關管理措施策,明確對學生參與生態文明的要求和具體規定,加大對學生行為的監督和獎懲力度
高校需要制定出臺詳細的關于學生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定、激勵和懲戒措施。撥出專門的活動經費,引導、支持學生們的相關活動。使學生能夠積極關注、參與校內、校外相關活動。培養學生形成低碳綠色的生活方式。杜絕學生亂扔垃圾、過度使用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破壞花草樹木等不良行為。
(三) 走出校門,通過和政府、民間相關機構的合作,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生態文明建設活動
基于不少學生認為現如今的生態文明建設活動內容、形式單一,缺乏新意的問題,為了讓每個有意愿、有熱情的大學生都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中來,學校應和政府、民間相關機構進行合作,擴大學生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類型、規模,增加生態文明建設活動的次數、提高生態文明建設的影響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的生態文明建設參與度在活動中得到提升。
作者簡介:
袁鼎舜,朱倩,韓璐,吳詩怡,江蘇省宿遷市,宿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