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小學生而言,活潑好動是他們的天性,如果說為了數學學習而壓迫他們的天性,那對學生而言將是一種痛苦的體驗,自然也就不會產生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我們應當嘗試著在數學教學方式上進行創新,探尋一種符合孩子們天性的全新的數學課堂,這種課堂應該是開放的,活躍的。讓孩子們動起來,在行動中思維,在交流中學習,可能會產生較常規課堂而言更好的效果。
關鍵詞:興趣;探究;評價
數學學科,具有理論的抽象性,邏輯的嚴謹性和應用的廣泛性三大特點,這三大特點結合在一起,使得數學學科成為學習其他理科課程的“敲門磚”。而恰恰也是因為這三大特點在數學學科上的集中展現,使得數學教學難以像其他學科一樣,開展生動而又形象的課堂活動。長期以來,數學課堂給人的印象是“枯燥”而又“乏味”,如果沒有教學技巧的創新,那么數學課堂的開展就會無法避免地流于“填鴨式”教學,是教學的一大禁忌。
怎樣讓數學課變得生動,我覺得最主要的是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讓學生的思想交換起來,這樣才能讓數學課擺脫“枯燥”和“乏味”,產生“1+1>2”的實際教學效果。下面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與雙語教學的實際問題,談談個人的膚淺之見:
一、 雙語班的學生想要學好數學,首先要過的就是語言關
雙語班的孩子自小是在哈薩克族的語言環境中長大,漢語基礎薄弱,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們連最基本的語句都讀不透,更不用說讓孩子能對枯燥、乏味的數學產生興趣。
因此,首先要保證孩子們能有基本的漢語言技能。在這個層面上,老師的語言技能一定要過關——不一定要達到語文老師的水平,但一定要有能讓孩子們理解課本上出現的每一個詞每一個符號的能力。最好的情況下,是能用孩子們所熟悉的方式將詞語、符號解釋出來。例如:在教孩子學習“>”,“<”這兩個數學符號的時候,我就借用了“貪吃魚”來比喻這兩個符號,將符號的開口比作貪吃魚的大嘴巴,將符號的尖端稱為小嘴巴。于是我就引出“大嘴寬寬吃大數,小嘴尖尖吃小數”來幫助學生們對符號進行記憶。
其次,便是要培養孩子們對于數學學科的興趣。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數學學科相對比較枯燥,概念、公式多,若單純從知識層面進行講解,對孩子們而言無疑是一種折磨,所以應該全方位地對學生進行興趣的培養——從課前到課后。課前導入,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挑選與課本內容相關的動漫、小故事等,迅速抓取孩子們的注意力,使其快速進入上課狀態;而在上課時,我們則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場景來激發學生興趣。例如,在學習鐘表一課時,可以讓學生觀察教室里面懸掛的鐘表,以此展開教學。而在課后,作業的布置也是激發興趣的好途徑,作業形式力爭多樣化,不一定要讓孩子們每天泡在題海里面,可以讓孩子制作數學手抄報、調查一些數學數據等活動類作業。
二、 探究,是合作學習的一種方式
既然是合作學習,小組的劃分以及小組分工至關重要。分組、分工的方式應該是以活動的內容和目標為指向的,不必只拘泥于傳統的四人分組。可以是二人的分組,比如說學生們擺小棒的活動,二人小組顯然要比其他多人分組更有效率;也可以是多人分組,比如說針對具體的應用題,解法不統一的題目。
多人分組的情況下,就要注意組內的分工問題了,分工,也就是分層。分層的目的不是為了搞差別對待,而是為了更好地推動探究活動的高效進行——讓每一層的學生帶著具體、明確的目標去探究。因此,我們設立的問題也應該是分層的,是區分難易度的。讓學生們帶著各自層級的目標分層討論,互相答疑解惑,交換思想。在這個過程進行到尾聲的時候,各組派人展示各組的討論結果。展示過程中,可以進行跨組的探究,讓學生各自去互評,最好能談出自己小組的觀點和方法。能夠與別的同學形成互動,接受質疑和進一步的雙向探究。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同時也能讓教師更清晰地把握孩子們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而調整教學進度。
在探究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動權應該交給學生,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就不參與學習,教師應該保持一種“流動性”,深入學生群體,一方面能夠規范紀律,確保探究的高效有序進行;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為學生們答疑解惑,點撥提升,使得探究更加深入。
三、 評價激勵,也是激發孩子們學習興趣的一個很重要的途徑,但不同于之前提到的激發興趣的方法,評價激勵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更直觀,更迅速
相對于興趣,激勵更能培養起孩子的自信心。因此,構建評價激勵機制是使得數學課堂活起來的很重要的一環。教師在課堂中根據孩子們的表現及時地給予相應的反饋。特別是當孩子們出現“閃光點”的時候,教師更應該敏銳地抓住機會,對孩子們進行鼓勵和表揚,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和愉悅。
在我印象中,有個一年級的孩子,因為自己語言能力不強,所以在課堂上總是表現出不自信,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甚至都不敢舉手。有一次數學課,我提出一個難度稍微大一點的問題讓全班孩子思考,當所有的孩子都沒有思路的時候,我這時聽見那個不自信的孩子輕輕地將答案表達了出來。這讓我感到很詫異,我就立刻讓這個孩子站起來表達了自己的思路,完全正確,驚詫之余,我對這個孩子進行了表揚;同時在課下,我也積極尋找與這個孩子的溝通契機,不斷鼓勵、引導他。終于,這個孩子放下了自己的害羞和不自信,在數學課堂,甚至是其他學科的課堂上,他總是踴躍發言,變成了班級最活躍的那個孩子。
總之,最主要的目的還是希望孩子們的思想能夠進行交流和碰撞,能最大程度地消除數學學習的枯燥性,也能夠讓孩子的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得到更好的發展。只有消除了孩子們對于數學的厭學情緒,讓孩子的思維活躍起來,數學學科的教學才能更好的開展,孩子們才能更好地學習,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項成天.對新時期中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3.
[2]葉建國.初中數學回歸生活的實踐探索[J].新校園:學習,2012(5):80.
[3]關于數學教學的幾點思考[EB/OL]互聯網道客巴巴.
作者簡介:
李紅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地區,新疆布爾津縣布爾津鎮神湖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