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挺 李大鵬
摘 要: 本文從哲學的兩大基本問題——世界觀和方法論出發,介紹了老子的哲學思想,即他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和辯證法思想。首先,基于對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概念“道”的分析,闡述了老子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指出了老子唯物論存在的三點不足;其次,闡述了老子建立在“道”之上,以“反之動”思維為核心的辯證法思想,分析了老子辨證思想的三個層次,并指出了其存在的三點不足。
關鍵詞: 老子 哲學 唯物論 辯證法
老子的哲學思想形成于春秋末年,內容豐富,體系完整,既有寶貴的唯物論思想,又有深刻的辯證法智慧。但由于我國長期處于封建社會,受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的宿命論的束縛,老子的哲學思想沒有被很好地研究和闡述,甚至被曲解。新中國成立后,有一段時間受到“左”的思想影響,沒有對老子的哲學思想進行認真和實事求是的研究。今天,我們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更加重視傳統思想文化,對老子的哲學思想應該撥亂反正,如實確認和弘揚老子哲學思想中的寶貴財富。本文將從哲學的兩大基本問題——世界觀和方法論出發,介紹和分析老子哲學思想的主要內容——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
一、驚天地、泣鬼神的唯物論
“道”是老子《道德經》的核心范疇,搞清楚老子之“道”的含義,是正確認識和深入理解老子哲學思想的關鍵。根據老子的論述,“道”應有下列規定性:1.道之為物,具有物質性;2.道為萬物本原,道生萬物,道在萬物,道涵萬物;3.道至微、至大,道小在微塵,大在宇宙;4.道自因、自生、自動、自運、自律、自然;5.道為“名”實體,道生萬物,包括人,有人才有人的思想意識,才能以名標道之實;6.人法道,人的思想行為必須依據“道”,按客觀規律辦事。
首先,老子用“道”表示哲學主體,把“道”看成人和天共同的終極根據。在老子的哲學中,“道”既是宇宙論的范疇,又是一個本體論的范疇。“道”既是世界萬物的邏輯起點,又是萬物的終極根據。從終極根據的意義上說,“道”便成為本體論范疇。老子之“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即天地萬物的本質和基質,這就是老子的本體論,即物質本體論。可以說,老子是中國哲學史上最早接觸到本體論問題的哲學家。雖然老子沒有具體的論說,但脈絡是清晰的,觀點是明確的。老子提出“道”的觀念,確立了道家哲學的理論核心,開啟了中國思辨哲學的新研究領域。
其次,在老子看來不論是人、地、天、道,無論是政治、思想、修身處世,無不以“自然”為本。“自然無為”乃是老子思想的精神所在。老子既講了世界的物質性,人的產生是物質運動的結果,又強調了人必須奉自然之法,人的思想必須順自然而為,所以老子哲學應歸屬于唯物主義哲學。我們認為老子是唯物論者,絕不是根據“道之為物”這一點認定的,而是按照老子的整體思想得出的結論。
老子時代還沒有“哲學”、“唯物”、“唯心”的概念,但《老子》一書確是一部體系完整的典型哲學著作。《老子》一書雖然未提出哲學的根本問題(物質和精神、存在和思維的關系),但它確實研究了這一問題。可以說《道德經》就是圍繞這個哲學根本問題展開的。并對這個根本問題作出了唯物主義的回答,非常明確地提出了物質世界在先,物質運動產生人類社會、人的思想觀念。誰是第一性(本原),誰產生誰在老子心目中是非常清楚的。老子還特別強調了人類社會、人的思想觀念必須順自然而為,按客觀規律辦事。我們會發現老子的許多理論問題都是從這一基本觀點衍生的,因而《老子》才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
真理是最樸素的。說《老子》之“道”是“物”,老子是“唯物論”,已是對老子的正確認識和充分肯定,無須另加裝飾、美化、升華。把老子神化,使道神秘莫測,已墮入宗教的幻境;用現代物理學“質子”、“量子”“宇宙爆炸”說解釋老子之道,超越時代,只能給人以遐想;著名作家王蒙揭示老子的精彩,把老子之“道”與“唯物論”、“唯心論”并列,稱為“唯道論”,只能從文學層面上欣賞。
老子主張“為物”和“為心”,這是古代“唯物”和“唯心”的樸素說法。老子書中的“唯物”和“唯心”雖然粗淺,并不明顯清晰,但它確實提出了,是最早的區分。可以說,“唯物”和“唯心”并不是西方哲學獨有的模式。在人類歷史上,老子第一次演示了兩種不同認識路線的存在和對立。
不僅如此,老子還把萬物之源從更早提出的“五行”說的具體之物發展為“道”,用一個字代替了“金、木、水、火、土”,看似簡單,但它代表了一個認識時代,是唯物主義哲學的重大突破。如果說認定具體之物(氣、水、火、光)是萬物之本原,雖然是人認識世界的巨大進步,但還帶有直觀性、片面性、猜想性,只能稱之為是早期樸素唯物主義。而從具體之物抽象出“道”,概括出物質的特性,則是對樸素唯物主義的重大發展,是從樸素唯物主義奔向真正唯物主義哲學的歷史性跨越。在當時世界上哲學思想較為發達的歐洲,還處于具體之物為萬物本源的“徘徊中,如大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約前540-470年)認為火為萬物之源”[1]。能和老子之“道”媲美的,是晚于老子一百多年的古希臘“原子”說,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德謨克利特。兩者都是未經實驗的一種假說,但都對科學發展有重大啟發,都是古代較為完備的唯物主義世界觀。
當然老子的唯物主義也有明顯的欠缺:一是老子并沒有徹底否定鬼神的存在,他認為鬼神受到道的統制和限制,但還存在;二是老子沒有把道的物質性和道的運行規律在概念上分開,給人們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難;三是老子雖然講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作用,但主要是強調順自然而為,不相信人類有改造自然的能力,有明顯機械唯物主義的傾向。
二、古代辯證法之大成
春秋之末,矛盾激化,社會動蕩,促使人們的辯證思想大發展。老子按“反之動”思維,揭示了辯證法的深刻道理。《道德經》的寶貴價值就在于它給人以啟迪,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深刻的辯證法智慧。
老子的辯證法是建立在具有物質實體的“道”的基礎上的。“道”者為一,它把世界上的萬事萬物聯結成一個互相聯系、互相制約、彼此不可分割的連綿不斷的統一整體;“道”本身就是運動、變化的實體,它生、養、散、反、歸,周而復始,川流不息,變化萬千,構成五彩繽紛的世界;動中有靜,獨立不改,以靜為常,世界萬物以成;動靜有規,形成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規律體系;最可貴的是,老子提出“反之動”思想,發現并揭示出事物發展相反相成、對立統一的規律,成為他辯證法的靈魂,為萬事萬物發展變化找到了內在根源;并接觸到事物發展由量變到質變、否定之否定的思想。這些論述已經包含了辯證法的各個主要之點,老子是中國最早的辯證論者,其書可稱為古代辯證法之大成。
綜觀老子的辯證法思想,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一是老子明確提出,反復強調的辯證法思想。包括:世間萬物普遍聯系、統一的思想;萬物運動、變化、周而復始的思想;動中有靜,動靜有規的思想;運動變化具有客觀性,按規律而為的思想;對立統一,相反相成的思想等。對這些辯證思想,老子是明確的,并且反復提出強調,在很多方面進行了說明和論證。
二是老子已經具有但沒有明確提出的辯證思想。如,時間、空間的辯證思想;質變量變的思想;否定之否定的思想等。這類辯證思想是我們從論述中總結提煉出來的,老子有這樣的思想并且已經應用,但并不明確,是潛伏著的思想。
三是老子已經接觸到、涉及,但沒有形成的辯證思想。如矛盾轉化的條件,斗爭性,矛盾的平衡與不平衡等。這是老子論述中涉及的一種意思,并沒有形成具體的思想。
嚴格地說,只有第一層次,才算是老子的辯證思想,它構成老子辯證思想的主體,我們的愛研究只能以此為依據。第二層次的思想只能作為分析老子辯證思想的參考,并不能作為老子的完整思想。第三種情況,不算老子的思想,只是偶爾閃現的意識。
并且,老子的辯證法存在一些欠缺,主要有:
一是有很多正確的、閃光的思想是我們從老子的論述中歸納、提煉出來的。老子雖然意識到這些思想的重要性,但缺乏系統的理論思維,自身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他的真理仍然帶有自發性、樸素性。
二是在講運動變化,對立面的轉化、循環時沒有強調條件。這里的環境、條件很重要,沒有講清楚環境和條件,就使這種轉化、循環失去了依據,變成隨意或絕對的變化。
三是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忽視了思想意識對實踐的反作用。老子沒能揭示出認識和實踐的矛盾,從而暴露出老子辯證法的不徹底性。
放眼世界哲學發展史,如果我們將老子與西方辯證法的奠基人——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相對比,會發現兩人的辯證法有很多相似之處。二人都強調世界萬物的運動變化,都在揭示辯證法核心——對立統一規律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中國傳統哲學的辯證法思想已經達到了歐洲中世紀不可比擬的程度,它凝結這中華民族的聰明睿智,是先哲留給我們的一筆珍貴思想遺產”[2]。
三、結語
中國同世界上一些早期文明國家一樣,在哲學上取得了非凡的成果,涌現出了一批偉大的哲學家,在哲學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老子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不僅第一個站出來公開與上帝、鬼神斗爭,讓上帝、讓鬼神退位,成為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代表人物,還按照“反之動”思維,揭示了辯證法的深刻道理。可以說,對于哲學的兩大基本問題——世界觀和方法論,老子都有著自己的深刻認識和理解,不僅是中國哲學思想寶庫中的瑰寶,而且對世界哲學的影響巨大和深遠。
參考文獻:
[1]劉明翰,鄭一奇.人類精神文明發展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3.01(第一卷):233.
[2]宋志明.中國傳統哲學通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3:16.
[3]李挺.思想界的元始天尊:為老子正名[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1.
(作者李挺系吉林財經大學(原長春稅務學院)經濟系,教授,現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