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霞
摘 要: 本文探討了認知語言學中的框架和概念隱喻理論在初中英語詞匯深度知識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指出,框架的應用可以激活學生大腦中與某一詞匯相關的其他詞匯,關聯一系列的詞匯搭配,增加學生對所學詞匯的深度認識;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詞匯進行隱喻性聯想,能加深學生對語境中詞匯意義的理解,豐富語言表達,提高語言創造力。
關鍵詞: 英語教學 框架 概念隱喻 詞匯深度
一、引言
英國著名語言學家Wilkins曾說:“沒有語法,能表達的內容很少,沒有詞匯則什么也表達不了。”[1]111詞匯對于學好一門語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國英語學習者尤其是初級英語學習者在英語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詞匯的深度知識不夠。認知語言學為英語詞匯教學提供了新的視角[2],運用認知語言學相關理論可以更好地輔助詞匯教學,但遺憾的是,這些理論在初中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不夠。為此,本研究將探討框架和概念隱喻兩大理論對初中英語詞匯深度的教學啟示,目的是幫助初中英語教師增加學生的詞匯深度知識,強化詞匯教學效果。
二、框架、概念隱喻與詞匯深度知識
“框架”可理解為大腦中概念存在和形成的結構。任何概念框架結構都由一組框架元素組成。對框架中概念的理解,都必須依賴于整個框架的概念關系[2]49,50。例如,要理解一個詞語的意義,首先需將該詞匯放入一個合適的概念框架結構中。在該框架結構中,有一系列與該詞相關的詞匯,任何一個詞匯的激活,都會觸及該框架中的其他詞匯。例如,在Fillmore的經典例子中,buy一詞就可以放在Commercial Transaction Frame(商品交易框架)中。該框架情景是:get something by paying money,有四個最基本的框架元素:buyer, seller, goods, price。其他屬于此商品交易框架的詞匯有動詞buy, sell, spend, cost, charge等表示“交易的行為”,名詞book, bike, house等表示“交易的商品”,以及介詞from, for等表示“交易的方式或目的等”。
概念隱喻理論產生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由語言學家Lakoff和Johnson提出。該理論的主要觀點是:隱喻是從一個具體的概念域(始源域source domain)向一個抽象的概念域(目標域target domain)的系統映射[3]115,隱喻的本質是一種思維方式和認知手段。例如,英語中常見的表達方式TIME IS MONEY就來源于概念隱喻。TIME 被稱為“目標域”或“抽象域”,MONEY則被稱為“源域”或“具體域”。人們通過具體、熟悉的MONEY(金錢)這一概念來理解抽象的、較難理解的TIME(時間)概念。兩者之間之所以能建立映射關系,是因為兩者之間存在相似性,即金錢和時間都具有“價值、財富”的特征,人們可以花費它們,也可以節省它們。因此,既可以說spend, save, waste, give money,又可以說spend, save, waste, give time。
詞匯深度知識指的是學習者掌握一個詞的全部意義和用法的程度。詞的深度知識包括詞的形式(口頭或書面)、位置(語法句型、搭配)、功能(頻率、得體性)和意義(概念、聯想)等要素[4]352。本文將詞匯深度知識定義為:對與某一詞匯相關或意義相近詞匯的了解、對該詞匯搭配情況的把握及對具有該詞比喻用法的知識的了解。sudden一詞的意思是happen quickly and unexpectedly(快速發生、始料未及)。在學習sudden一詞時,如果將其與相關或意義相近的詞(如quick,surprising,abrupt等)放在一起記憶,并探討其搭配(如sudden death,sudden change,sudden noise等),則大大增加了該詞的深度知識。
三、框架、概念隱喻與初中英語詞匯深度知識的教學
(一)框架對英語詞匯深度知識的教學啟示
目前,我國英語學習者尤其是初級英語學習者詞匯深度方面的知識嚴重不足。對于許多詞匯,學生只知道單一的意思或搭配,不知道與該詞相關或意義相近的詞及該詞的其他搭配。盡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順帶補充一些相關的詞匯和搭配,但隨意性很強,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此外,學生的詞匯學習往往是教師語言輸出下的被動學習,缺乏學生自我產出的主動學習。
教師可利用框架理論,將某一特定詞匯放入一個合適的概念框架結構中,并引導學生激活框架結構中的所有元素,分析某一特定詞匯與其他詞匯的關系,增加詞匯的深度知識。例如,在講解人教版英語教材(八年級下)中的單詞raise(募集、籌款)時,教師可將該詞放在Charity(慈善活動)框架結構之中,然后鼓勵學生列出該框架中的所有元素如donator,organization,government,the poor,the disabled,money,food,clothes,collect,help,give,donate,for,from等。在該環節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盡量用英語說出相關的詞匯,實在不會表達的,可用漢語說出,教師及時給出相應的英文反饋。與此同時,還要求學生從所列出的框架元素中找到能與raise搭配的短語,如raise money, raise food,raise clothes等,以及句子The organization raised money for the disabled等。如此操作,與 raise相關的一些詞匯和表達就能在學生的大腦中激活,增加學生對該詞的認知深度。又如,在學習名詞pupil(學生)時,可將其置于School Life(學校生活)框架中,并讓學生列出該框架的所有元素,如teacher, pupil, classroom, lesson, blackboard, textbook, notebook, pen, ask, teach, play, listen, speak, write, in, on, outside, games, exams等。緊接著,要求學生利用框架元素中的單詞進行造句,如“The pupils are in the classroom.”或“The teacher asks pupils to play games outside.”等。
通過以上教學案例分析,不難看出,在初中英語詞匯教學中,有效利用框架理論可以減少因隨機例證而出現例證不齊全的現象,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知識,增加其對英語詞匯的認識深度。
(二)概念隱喻對英語詞匯深度知識的教學啟示
以往的初中英語詞匯教學往往側重詞匯基本或常見意義的介紹,忽略詞匯隱喻意義的擴展,導致學生習得的詞匯意義停留在具體事物的層面,對于一些抽象層面的語言意義的表達難以理解。初中生在英語詞匯隱喻用法方面知識的匱乏導致其在不同的語境中只會按照單詞的基本意義理解,常常會出現無法理解句子甚至語篇的情況。長此以往,既不利于學生后期的英語學習,又限制了其創造性的發展(隱喻是一種認知和思維方式)。束定芳教授曾指出:“隱喻理論對語言教學有著積極的指導作用和應用價值,語言教師可以利用隱喻理論解釋語言意義的變化發展過程,解釋詞匯意義之間的相互關系;同時,還可以利用概念隱喻理論解釋語言中各種不同形式的隱喻之間的系統性和相互關系。”[5]6
在初中英語詞匯教學過程中,詞匯基本意義的教學固然重要,但教師要鼓勵學生利用隱喻思維進行詞匯聯想,深刻認識詞匯的隱喻意義和表達,從而加強詞匯深度知識的積累。例如:人教版英語教材(八年級下)中的短語run out (of)的基本意思是指use up all ones strength and energy and stop working(筋疲力盡)或something become used up(某物用盡)。教師在講解該短語的時候,可以先從基本意義出發,呈現一兩個非隱喻的表達,再呈現隱喻性表達,讓學生討論這些表達的共性,使學生盡可能地體驗隱喻性表達的魅力并總結語言現象背后的規律或共同屬性(盡管學生不知道這就是隱喻)。教師可以列出以下與run out (of)搭配的表達供學生探討:①The plane was running out of fuel(燃料用盡),②We ran out of time (沒有時間),③Neighbors run out of help(失去幫助),④We run out of ideas(想不出辦法),⑤A firefighter ran out of his life for putting out the fire(犧牲生命)。教師與學生共同探討run out (of)短語的基本使用①②與語境使用③④⑤⑥之間的相似性后,應告訴學生只要一個詞的基本使用和語境使用能夠建立某一具體的相似關系,那么該詞就可以在目標語境中使用。隨后,教師還要啟發學生進行聯想,并根據自己的見聞,寫出含有run out 的隱喻表達如⑦ My love for dessert is running out(不再吃甜食),⑧The enemy ran out of their methods(用盡辦法),⑨ I run out of my trust to him(失去信任)等。
此外,教師還要善于引導學生關注因中西文化和思維方式的差異而產生的英漢詞匯隱喻表達的差異,使學生養成用英語國家的思維方式理解英文概念隱喻表達的意義的習慣,減少理解偏差。例如,英語中的talk horse和 as strong as a horse在漢語中只能說成“吹牛”或“壯如牛”。這主要是由中西方地理文化差異造成的:中國是農耕文化,“牛”是重要的勞動力,象征著“勤勞、力量與忠誠”,西方祖先多為游牧民族,“馬”是主要的運輸工具,是一種“勤勞、力量與忠誠”的動物。同樣,在漢語中,“狗” 通常是一個帶有貶義色彩的詞,例如“狗仗人勢”、“狗眼看人”、“狗崽子” 等,在西方文化中,狗(dog)被視為人們的好朋友,故與狗(dog)相關的詞匯往往是褒義的,例如:a lucky dog(幸運兒),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puppy love(初戀)等。總之,在初中英語詞匯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對詞匯進行隱喻性聯想,能豐富學生的語言表達,拓寬他們的視野,增強他們的創造力。
四、結語
框架和概念隱喻理論可以豐富學生的詞匯聯想和語言表達,有利于學生詞匯深度知識的積累和創造力的培養。在初中英語詞匯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從詞匯的基本意義出發,充分利用框架和概念隱喻等認知語言學理論引導學生進行豐富聯想和深度思考,加強學生自我產出性學習,增加詞匯知識的深度,豐富他們的語言表達,同時,為培養他們的隱喻思維和創造力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Wilkins, D. A..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2.
[2]汪立榮.框架語義學對二語詞匯教學的啟示[J].外語研究,2011(3):49-56.
[3]李燕.基于概念隱喻理論的二語詞匯自主學習研究[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115-118.
[4]李曉.詞匯量、詞匯深度知識與語言綜合能力關系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5):352-359.
[5]束定芳,湯本慶.隱喻研究中的若干問題與研究課題[J].外語研究,2002(2):1-6.
基金項目: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一般項目(SK2016B09);外研社大學外語教學科研項目(HX20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