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葉勇
摘 要 本文針對番禺區“研學后教”課堂教學理念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實踐中存在學生自主學習效果不佳的問題,提出了應用微課的幫助,在“研學后教”的自主探索環節,為學生學習提供輔助其掌握知識與技能的學習結構化數字資源,有效提高課堂研學效果,并以廣州市信息技術小學第二冊第三單元《版面布局與制作》教學為例,介紹微課的設計與應用。
關鍵詞 研學后教;信息技術;微課
中圖分類號:R85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06-0008-02
“研學后教”是廣州市番禺區順應新常態發展而提出來的教學理念,其實質就是先研究,后教學。教師在深入研究課標、教材和學情、學法的基礎上,編寫引導學生學習的研學案,學生在研學案的指引下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當學生的研學完成后,教師則針對學生存留的困惑、問題,進行點撥、拓展與延伸。從以上表述可知,研學后教改變了以往教師講授式的知識傳遞方式,強調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方式開展學習。當然探究式學習要求學生親歷分析問題、表征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研學案的設計應該是以問題、任務、項目為設計的主要內容,以任務驅動的方式激發學生積極地進行探索,從而獲取知識、培養能力。
一、研學后教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研學效果不理想是存在的主要問題。研學后教的教學設計起點在于研學,研學的效果不理想,將影響著后續教師的講解。筆者根據對廣州市番禺區中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實踐的調查及觀察發現,研學效果不佳是存在的主要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研學案設計不合理,沒有以問題為導向,任務的設計缺乏較為全面地考慮學生的學習起點,難度把握欠精準。二是學生自主學習階段缺乏多元學習資源的支持,更多的是要求學生自學教材內容,而當學生碰到學習困難或認知沖突的時候,卻難于找到支持,原因是教師沒有為學生搭建通向成功學習的腳手架,導致學生缺乏可以攀登的依靠。
(二)應用微課資源為學生的研學提供支持。目前,如果要為學生提供研學的腳手架,那么在研學后教實踐中引入微課是一個新的、有效的方案,微課是一類新興的結構化數字教學資源,在研學后教實踐中,可以適當地引入微課資源,為學生的自主探索提供學習支撐。微課作為可常態提供給學生自主學習的資源,因為其制作技術很簡單,同時具備富媒體視頻、音頻、動畫等多種媒體的特征,使得知識的呈現更加多元,呈現的方式更加靈活,老師們均可開發出具有個性魅力的、生動的微課視頻。
(三)應用微課為學生的研學提供支持的可行性分析。微課是指教師圍繞單一學習主題,以知識點講解、教學重難點、錯點和典型問題解決、實驗過程演示等為主要內容,使用攝錄設備、錄屏軟件等拍攝制作的微視頻及其相關設計課程體系。由于微課具有“短小精悍”的特點,學生在研學過程中可根據自身需求,選取需要掌握的知識點或難點微課進行學習,因此非常適合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和因材施教原則。
不管是錄屏微課還是錄像微課,對一般老師來說,只要經過簡單的培訓就能編制出來,使得微課的推廣應用較為簡易,這也成為了支持研學后教的便利條件,教師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用簡單的設備就可以完成微課錄制。由于教師可便捷常態化地錄制微課,使得微課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二、基于研學后教理念下的微課設計
(一)研學后教理念下微課設計的原則。在研學后教的理念下,微課是來支持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為滿足研學后教的要求,微課設計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以學為導向。微課作為一種教學資源,以支持學生的自主學習,實現差異化教學,因此微課的使用,需要從支持學生自主學習的角度去進行設計及應用,設計微課時首先要考慮方便學生的自主學習。
微課內容的篩選及錄制要遵循必要性與可行性原則。首先強調要有針對性地選取教學難點、重點和易錯點作為微課知識(技能)的錄制對象,其次需要考慮到教師日常錄制微課的人力、物力條件,盡量選擇簡單快捷的方式,不苛求技術的高端和作品的精美,提高媒體選擇率。
(二)研學后教理念下微課設計的一般要求。在探索微課應用于教學的時候,應順應學生發展的需求,設計微課時要多從學生的學情分析入手,找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并為學生提供學習的“腳手架”,以而實現差異化和個性化教學。另外,還需結合學習內容分析與學情分析,特別是教學實際,以教學應用為設計目的,以促進教與學的質量為價值追求,強調微課的設計與錄制需要適合課堂教學,考慮到實際教學環境。
三、基于研學后教理念下的微課應用
基于研學后教的微課應用,是針對研學后教實施過程中,學生自主探究環節缺乏學習資源及教師幫助的問題,利用微課為學生提供支持。如果學生通過文本的閱讀,包括教材和老師提供的研學案及相關材料,就能夠完成自主探究任務,那就不需要看微課,否則當文本材料不足時,學生就可選擇通過觀看微課來獲得支持。
基于研學后教理念的微課教學應用主要環節:
(一)出示任務、推送微課。教師對學科核心知識點進行設計并錄制微課。出示教學目標,要求要明確、具體、恰當,讓學生了解教學內容及預期,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在各個環節里都圍繞目標探索、有的放矢以提高學習效率;明確教學重、難點,學生依照“研學案”明確自學方法、目標及要求,即可很快地通過引橋,走上自學的快車道。
(二)自主探究、選用微課。教師設計、錄制微課時要科學,問題設計要精準并有梯度,符合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自學。學生自主觀看教師提供的微課資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并在自學中學會學習,掌握積累學習的方法。
(三)匯報交流。本環節學生小組內合作交流、講解,教師在巡視中關注學困生,督促小組進行合作學習,讓會的學生教不會的學生,如果小組之間提出的問題不能得到及時解決,則可以進入微課尋求幫助,提高研學效率。
(四)質疑評價。本環節要求學生對上一環節交流講解的內容討論、質疑反思,教師就教學內容及學生的交流做點撥、補充、更正及評定。
(五)鞏固訓練。教師設計合理的訓練時間,讓學生能在實踐中將所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鞏固訓練重在應用所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如果學生在訓練中遇到困難,還可以回到微課中去尋求相應的解決方法。
(六)反思回顧。本環節引導學生進行回顧、反思、總結。課堂上通過同學互動,使學生加深對問題的理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學習質量和效率。
四、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應用微課研學案例
根據本應用的思路及教學策略,筆者在廣州市信息技術教科書小學第二冊第三單元《版面的布局與設計》中進行了實踐應用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設計思路。廣州市信息技術教科書小學第二冊第三單元是培養學生能夠利用掌握的圖片和文字處理技能去將生活中常見的圖片、文章進行綜合處理。教材在第三單元《信息王國的小編輯》中要求學生,利用圖片和文字處理技能完成一個電子報的創作,因此,在本單元的教學中,可以根據電子報創作的實際需求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以項目單元學習的方式進行。例如:“電子小報的設計”、“資料的搜索與整理”、“版面的布局與制作”、“版面的美化與修飾”等,這些都可以融入到課程教學之中。
(二)教學內容與學習對象。在《版面的布局與制作》中,版面的設計是這一節課的教學難點,學生對使用形狀工具來進行版面設計的操作比較難掌握,特別是學生需要花點時間去熟練其調整的細節,可能會產生誤操作。因此設計了應用微課進行課程系列教學。結合基于研學后教的小學信息技術學科教學實際和課型教學范式,編寫了較高質量的本節課的研學案。旨在學生能在本研學案的學習路線圖的指導下展開課堂學習,實現自主研學與探究合作的統一,達到培養學生全面發展與綜合型信息素養的目標。
1.重、難點設計分析。根據研學后教的理念,在對教學內容、教學對象分析后,特別是針對小學生的原有學習知識基礎、心理認知水平以及學生的學習風格分析后,設計以下《版面的布局與制作》教學重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掌握版面布局的設計的原理,學會利用形狀工具的來規劃電子小報各欄目板塊,并調整形狀樣式,達到版塊設計的美觀性。
(2)教學難點:學會版面布局的設計的要點。
2.微課設計。首先篩選知識點。教學過程中準備實施以微課教學時,根據選擇核心知識點的原則,篩選出了若干個核心知識點,如在在《版面的布局與制作》一課中,其核心知識點主要有:頁面的設置、形狀調整的操作要點、常見的版面布局設計要點等,制作出一個講解關于核心知識群制作成系列微課。例如,可以通過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將本單元的核心知識點整合,以一個主題將本單元的核心知識點分散在微課的講解中,并形成結構化思維。
3.設計導航。以知識點的名稱命名微課,并以出現知識點的順序表上線性的順序。這樣就給微課一個導航,這個導航有利于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快速地查找到自己的微課。
4.課堂應用。根據基于研學后教理念的微課教學留個流程的具體操作分析,通過微課教學實施,如在《版面的布局與制作》課堂教學中,首先出示本節課的任務,通過微課搭起腳手架,接著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然后教師引導和學生小結出“形狀”工具調整版面布局的操作要點,最后通過制作“我能模仿小報原來的布局把剩余欄目規劃好”和“我能幫美羊羊重新設計一個更好看的布局”兩個分層任務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結合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實際,嘗試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進行應用,將學生協作探究與教師引導相結合,融合“研學后教”教學理念,同時將本微課教學六環節貫徹踐行,收到良好效果。
五、應用微課教學的思考分析
應用微課的幫助,基本解決了研學后教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存在的問題,改善了研學后教的流程,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高效的工具與資源,實現了個性化學習。此外,“微課”的應用,不僅僅局限于課堂,還能應用于各移動終端如電子書包、網絡平臺,為實現自主學習提供了一個范式,最大限度發揮微課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落實研學后教理念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宏貞.以“學”為導向的微課設計框架[J].太原: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5(2).
[2]霍銳泉.實施“研學后教”提高課堂實現[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01).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家教育發展研究委員會編著,華東師范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譯.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4]皮連生.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5]王中榮.利用信息技術構建學生評價體系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2008(1).
[6]廣州市教育研究院編.廣州市信息技術教科書[J].信息技術,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