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超
摘 要 道德的滑坡、社會的冷漠讓我們不經會思考:現代教育出了什么問題、人們思想道德出了什么問題,為什么我們變得越來越浮躁,越來越急功近利?筆者認為,這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道德的缺失,德育的低效。
關鍵詞 德育;教學時效性;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40-01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06-0090-01
如何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認知呢?這就需要從教育中來踐行了。小學生作為接受基礎教育的起始階段,本身并沒有完全的是非價值觀。所以,從這個階段開始,我們就應該重視對其道德教育,為社會培養出具有高素質、高思想的人才墊底基礎。本文,筆者就主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探討如何讓德育走進孩子的心里,如何讓教育觸動孩子的內心,在孩子心底深處埋下一個良好道德品質的種子。
一、以環境育人
健康優美的校園環境有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美化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的靈感,啟迪學生的智慧,更有利于學生素質的提高。走進一所學校四處看一看,通常就會有一些感受,大家所感受的不僅僅是清新的空氣,更重要的是學校的文化氛圍。
為給學生的健康成長營造一個優雅、和諧、催人奮進的校園環境,我們需要對校園進行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在校園環境文化建設方面力求達到自然美、藝術美、形式美的統一。讓“每一面墻壁會說話,每一處景觀能育人”。不論是景觀文化、樓區文化、廊道文化、道路文化、墻壁文化,都需要充分豐富校園文化的內涵,逐步形成一個校園文化體系。
二、開設德育活動
創設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凝聚力的校園育人活動,使之成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有效載體,讓學生在活動參與體驗中有所感悟和啟迪。如何增強育人活動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呢?筆者認為,有吸引力的一定是有趣的,有感染力的才是有效的。德育若是可愛、有趣的,不僅未成年人易于接受,就連我們這些成人也會欣然接受。如果我們設計出有趣而又讓學生喜歡的育人活動,那么我們的德育工作便好做多了。學生喜歡,愿意參與,愿意體驗,人多了就有人氣,就有了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時,學生在參與體驗中,內心也一定會有所感受,如果我們適時引導,學生的這種心靈感受就有可能變成促進其自身成長的強大動力。
我們每個學校每年都會組織大量的育人活動,但反思一下這些育人活動的整體德育效果卻并不理想。究其根源,學生只是表面上參與,看似轟轟烈烈的活動并沒有觸及到學生的心靈,更沒能喚醒并激活學生道德潛能中的積極因素。原因在哪呢?主要就是我們組織的育人活動沒有貼近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實際,沒有觸及到學生的心靈深處。這就要求我們在活動設計上做系統考量,多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學生喜歡不喜歡,愿意不愿意,或者去直接征求學生的意見。只有這樣,才會使育人活動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德育教育效果才會好,學生獲得的能力鍛煉和人格感染才更強。
三、構建多元化德育方法
改進德育工作方式方法,追求近、小、實,避免遠、大、空,讓學生在協商疏導的適從過程中,在心靈的最深處進行自我感悟和調節。回顧并反思我們的德育方式方法,往往體現的是單一化、簡單化與膚淺化,過多地運用了“居高臨下式”、“我講你服式”、“高壓灌輸式”或“無關痛癢式”的教育方式方法。一種教育方法可能適合某一個孩子,可能是一個成功的教育案例。但是一種教育方法一定不適合一群孩子,因為孩子是活生生的一個個能動的個體,因而切忌單一化;而思想道德教育往往是有起伏的,甚至是反復的,屢教不改的現象是存在的,因而切忌簡單化;思想道德教育是靈魂的教育,深藏在每一個人的心靈深處,因而切忌膚淺化。
做德育要從近處著眼,從小事細節做起,注重過程,講究實效。在提倡以人為本的今天,教育既要面向全體,更要注重個體。一個個有個性的學生是否愿意接受教育者的教育,是每個教育者都要直接面對的問題:(1)需要蹲下來和學生說話,靜下來與學生談心。(2)對學生的教育要講求方法,要適度,要合乎情理。(3)要指導學生制定適合發展的目標。(4)要懂得學會用欣賞的眼光與學生進行的交流。(5)評價學生要客觀公正,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
四、讓德育走進生活
如果學校的德育工作真正能落實到原教育部部長周濟曾指出的那樣:“思想道德教育要貼近社會實際、貼近學生生活、貼近青少年學生成長需要,既遵循思想道德建設的普遍規律,又適應未成年人身心成長的特點和接受能力”?!搬槍λ麄兊奶攸c,從他們的思想實際出發,深入淺出、寓教于樂、循序漸進,多用鮮活通俗的語言,多用生動典型的事例,多用喜聞樂見的形式,多用疏導的方法、參與的方法、討論的方法,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五、結束語
教育本身就不應該是被動接受、更不應該單純的停留在傳道受業的層面,更多的應該是肩負起“喚醒”的責任,喚醒學生的內心,讓教育走進學生的內心。因此,面對德育工作的開展,我們堅信:總有一種方法能夠觸動學生的心靈,只要我們能夠在德育的路上不斷反思和創新,總能夠讓德育變得更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影響力,終能促進每一個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張玉能.美學教程[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