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摘要:在當前形勢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因此國際貿易發展過程中要積極探索循環經濟,保障國際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文章針對循環經濟與國際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進一步探究,對國際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含義以及阻礙發展的因素、循環經濟對國際貿易經濟可持續發展產生的意義、循環經濟與國際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措施給出了詳細的分析。
關鍵詞:循環經濟;國際貿易;可持續發展
國際貿易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當今經濟學界非常關注的一個問題,無論是對環境的保護還是對自由貿易的發展都是當前追求的重要目標。一方面,國際貿易在發展過程中會受到生態環境和資源的限制,對于環境的保護可以提升資源的增值能力以及可持續使用的能力,為經濟穩定發展提供重要的保障。因此,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不能將犧牲環境作為代價。從另一個方面進行分析,解決環境問題會受到知識和能力的限制,由于對環境的保護和改善需要大量的經濟作為基礎,沒有了經濟也就沒有了對環境的改善和保護。所以,經濟是解決環境問題的強大后盾。
一、國際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含義及阻礙發展的因素
(一)國際貿易可持續發展的含義
國際貿易可持續發展為一國或者地區國際貿易與社會發展、經濟和生態環境等有關的可持續發展,簡單來說便是在國際貿易的前提下,將國際貿易的體制進行健全,并將貿易機制進行完善,使國際貿易的效率提升,科學應用外貿資源,使國際貿易和經濟、社會的發展能夠非常協調并且穩定。
(二)阻礙國際貿易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1. 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破壞。當前,我國的國際貿易和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是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浪費了大量的資源,產生了嚴重的環境問題,付出了非常大的代價,使經濟的增長受到了限制。其一,我國的人均資源水平與世界水平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其二,我國對于資源的消耗量非常大,遠遠高于世界水平。例如:我國每產出1美元的經濟,其GDP消耗出來的能源為美國的40多倍,是日本的10多倍,但是對于能源的利用率僅為美國的10.5%左右。這種投入高、消耗量高的增長方式,會引發高污染的情況,在沒有足夠資源的情況下,還大量的消耗資源,國際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2. 粗放的國際貿易增長形式。較長時間以來,我國的國際貿易大部分的增長為依靠數量的擴張,其發展的路線為高投資和消耗、產生大量的污染,但是卻收到了很低的收益。這種經濟增長的形式為粗放的發展模式,帶來的結果便是出口商品非常依賴資源,資源并沒有較高的利用率。出口商品并沒有較高的技術含量,勞動密集型以及粗加工產品占據的比重非常大,附加的科技含量非常低。此外,粗放的國際增長形式,是對資源的一種掠奪,會產生嚴重的資源浪費,并且消耗量越大,對于環境產生的破壞便會越嚴重。
(三)進口商品的商品結構
我國出口的商品,很大程度都是勞動和資源密集型加工的初級產品,附加值非常低并且技術含量也不高,其產品多集中在紡織、化工制品等能源消耗高、產生污染高的行業當中,會使環境產生非常大的破壞。但是,我國的進口商品以計算機、電子技術為主,還有高級的工業產品,原油等。此外,還有一些國家將高污染的工廠轉向了我國,這便使對環境的污染更近了一步。
二、循環經濟對國際貿易經濟可持續發展產生的意義
(一)發展循環經濟,改善資源的浪費和環境問題
對于國際貿易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實現,要從對循環經濟的發展做起。當前,我國為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其中最突出的表現便在世界貿易中,我國占據的比重正在逐步提升,但經濟增長的背后,卻是環境的破壞。這樣的經濟增長模式還能堅持多久?是發展經濟當中最關心的問題,因此對于早已透支的資源,要做出改變,發展循環經濟,不再將環境作為代價,可有效改善對環境的破壞和資源浪費。
(二)循環經濟可提升進出口商品結構
我國有著“世界工廠”的稱號,在我國當前的技術能力下,每種初級產品都能進行生產。但是,對于一些將科技含量較高的產品卻只能通過進口實現。這樣的情況便會導致我國的制造力水平會原地踏步,并產生慣性依賴,阻礙了外貿商品結構進行的優化發展。因此,對于循環經濟的發展,可將國際貿易經濟和科技創新作為基礎,應用高科技的綠色工藝制造科技含量高的產品。此外,還能將國外的有害物質等排斥掉,將綠色產品的加工和進口為主,不但使環境得到了保護,更促進了國際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三、循環經濟與國際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措施
(一)樹立循環經濟的理念,明確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在國際貿易當中,可持續發展是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更是促進國際貿易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保障。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對環境、貿易和循環經濟進行統籌分析,將環境的質量進行提升,促進科技的進步,以便將我國的競爭力提高,使國際貿易和循環經濟得到共同的發展。
(二)根據循環經濟理念,完善法律
對于國際貿易的可持續發展,要結合循環經濟的理念,建立可以推進國際貿易發展的規律和制度。我國已經制定了對資源進行綜合利用的措施,但依然沒有完善的循環經濟法律。因此,要在《清潔生產法》的前提下,制定綠色貿易法規,利用法律的形式對循環經濟的發展進行引導,完善環境經濟的法律結構,杜絕破壞式的經濟發展模式。
(三)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改善我國資源導向型的國際貿易策略
對于產業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可將我國以資源導向型的國際貿易策略進行改善。在產業政策當中,要對資源的有效利用效率和對環境的保護進行強調,將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以及附加值進行提升,減少進口資源性產品以及礦產品,以便對環境進行保護,減少對資源的消耗數量。
四、結語
總之,我國在一些領域的發展,是將資源和環境破壞作為代價,盡管在較短的時間促進了經濟的提升,但從長遠的角度進行分析,通過破環環境換取的經濟增長不是長久的發展策略,在資源被消耗盡,環境遭到較大的破壞時,會嚴重影響經濟的增長。現在,我國的經濟實踐增長活動有了很大的進展,很多企業已經意識到了環境問題,開始注重循環經濟的增長,發展清潔產品,并建設了大量的生態園,以便保障國際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昊,王曉寧.以循環經濟理念推動國際貿易可持續發展[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3(01).
[2]汪艷.新時期循環經濟理念下國際貿易可持續發展研究[J].中國經貿,2014(08).
[3]萬珂.循環經濟與國際貿易的可持續發展[J].中國外資月刊,2013(07).
[4]程虹銘.農村循環經濟與國際貿易的可持續發展[J].商,2013(08).
(作者單位:新疆輕工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