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摘要:2017年施行的新政策《企業會計準則第16號—政府補助》,引發了社會對政府補助的再度關注,新準則的施行勢必會引導市場經濟下企業的轉型,而政府補助政策的變更更是直接關系到企業會計核算,本文主要分析新準則下政府補助對報業會計核算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新準則;政府補助;報業會計核算
隨著我國經濟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政府根據需要將經濟資源投放于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研究以及文化宣傳等領域,以期扶持或促進這些領域在國際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最新頒布的政府補助準則,解決了原有政府補助準則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規范了政府補助的確認、計量和披露,不僅與國際規范靠攏,還進一步提高了會計信息質量,對于維護我國市場經濟的公平透明具有重要意義。
政府補助,是指企業從政府無償取得的貨幣性資產或非貨幣性資產。接受政府補助的企業不需要向政府支付等價的商品及服務來換取政府的補助,因此,其本質特征是無償性和無對價性,不等同于政府購買服務,也不等同于政府投資。政府購買服務系指政府通過購買的方式取得企業提供的商品或服務,這其中,政府有償獲得,企業支付對價商品或服務,因此,其實質是政府作為商品或服務的需要者與企業之間發生的商業行為。而政府投資則是指政府基于國家法律規定、行業政策要求或宏觀經濟調控所需而針對特定行業、業務或單位資本方面的投入,如資本金的注入、基本建設撥款等,其本質系政府作為投資者身份對企業進行增補資本的投資行為。因此,雖然政府補助、政府購買及政府投資均歸屬于政府資金范疇,但由于性質及目的不同,其核算均不相同,其中,政府補助系第16號企業會計準則所規范的業務,也是本文重點闡述的內容。
一、新舊準則內容解讀
新準則將政府補助劃分為與日常活動有關、與日常活動無關兩類補助。
從經濟業務的實質出發,新準則將與日常活動有關的政府補助,計入新增的“其他收益”科目,并根據補助內容的不同,將其區分為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和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對于無法嚴格區分性質的政府補助,則將其整體歸類為與收益有關的政府補助進行會計核算。而將對與企業日常經營活動無關的政府補助計入營業外收支,而舊準則對于是否與日常經營活動相關的政府補助,并沒有具體進行劃分,而是全都劃分到營業外收支當中。
新準則在核算政府補助時,將“總額法”和“凈額法”兩種方法結合。舊準則一貫采用總額法,即企業將收到的政府補助全額計為企業收益,而新準則則明確企業可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凈額法或總額法進行核算,企業可以將收到的和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抵減企業的資產賬面價值,將收到的和收益相關聯的政府補助抵減企業的生產成本。
新準則對財政貼息的處理更為詳細,允許企業在不觸犯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的原則下,在不違背《基本建設財務規則》的規定下,可以選擇會計處理方法。
二、新準則下報業關于政府補助的會計核算
(一)新準則下政府補助與政府購買的核算。
舊準則下,報業對政府補助與政府購買的性質沒有嚴格區分,實務中一般根據撥付資金來源最終都計入營業外收入;新準則施行后,企業應正確區分性質,嚴格按準則進行會計核算。
如某報業參與政府某局單位宣傳APP推廣,通過公開招投標,獲得財政采購服務價款50萬元,活動宣傳效果良好及影響廣泛,另從文化產業資金中獲得50萬元補助。在舊準則下,基于款項來源均屬財政支付性質,報業單位在實際會計核算時會將100萬直接計入“營業外收入”。但在新準則施行后,報業對此類撥付資金應根據資金性質進行正確的核算,其中,收到50萬元購買合作服務費,借記“銀行存款”50萬元,貸記“主營業務收入”47.17萬元,貸記“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2.83萬元;收到的文化產業資金補助50萬元,因其屬于與日常活動相關的,且與收益相關,應直接沖減活動相關成本費用,借記“銀行存款”50萬元,貸記“主營業務成本-活動成本”50萬元。
(二)新準則下政府補助與政府投資的核算
新舊準則關于政府投資方面的核算變化不大,但關于財政貼息補助的核算,新準則更加具體和細化。其中,新準則將貼息資金區分為將資金撥付給企業和撥付給銀行兩種,并采取不同的會計處理,如果將財政貼息撥付給企業,舊準則將財政貼息的資金計入營業外收入科目,而新準則將其直接沖減財務費用科目,以真實的反映出企業的融資成本;如果將財政貼息撥付給銀行,企業可選擇按實際借款本金和借款優惠利率核算或按借款公允價值以及實際利率法核算。
如某報業收到政府撥付的報業基地項目建設補助資金5000萬元,該筆資金由財政直接撥付,有撥付文件依據,且報業單位只需開具收據,若根據新準則關于財政補助的定義,將該筆財政資金生搬硬套為政府補助且沖減基地項目投資成本,則明顯不能真實反映項目建設實際成本,因此,筆者認為,根據《基本建設財務規則》及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該筆財政資金應計入“實收資本-國有資本”或“資本公積”科目,事實上,這樣處理還能獲得稅務籌劃的好處。
又該報業因報業基地項目建設,需要自籌資金1億元,財政貼息500萬元直接撥付至該單位,根據新準則規定,在收到財政部門撥付的貼息款項時,借記“銀行存款”500萬元,貸記“財務費用”或“在建工程”500萬元。若該筆資金直接撥付給其經辦銀行,銀行以優惠貸款利率1%借款給該報業單位,則可在收到借款時,按實際借款金額,借記“銀行存款”10000萬元,貸記“長期借款”10000萬元,在支付利息時,按優惠貸款利率計息,借記“財務費用”或“在建工程”100萬,貸記“銀行存款”100萬。
(三)新準則下政府補助“總額法”與“凈額法”的核算
通常情況下,基于稅務籌劃的考慮以及簡單清晰的反映企業財務狀況,企業優先選擇凈額法用于核算與日常經營活動相關的財政補助,而選擇總額法用于核算與日常經營活動無關的財政補助。
在日常核算中,報業應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總額法”或“凈額法”進行核算,如報業開展文化旅游宣傳活動,該活動系商業推廣項目,主要收入來源為商業推廣活動收入,政府補助僅為其中部分成本費用補償,則適宜采用凈額法直接沖減活動成本費用,但若該活動系政府主導推廣活動,其收入主要來源于政府補助,若仍采取凈額法核算,則可能出現政府補助沖減活動成本費用后,其科目余額為負數,反而不能真實反映報業活動收支及整體財務狀況,因此,筆者認為,此時應采用總額法將收到的政府補助計入“其他收益”科目更為適宜。
特別是在處理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時,報業采用“總額法”還是“凈額法”核算,應基于財務指標對比、核算便利、稅務籌劃等因素綜合考慮確定。如某報業取得一項設備補助,收到設備補助金額100萬元,若采取“凈額法”核算,則收到補助時,借記“銀行存款”100萬元,貸記“固定資產”100萬元,報業每年按固定資產凈額計提折舊;若采取“總額法”核算,則收到設備補助款時,借記“銀行存款”100萬元,貸記“遞延收益”100萬元,購買時支付設備款1000萬元,借記“固定資產”1000萬元,貸記“銀行存款”1000萬元,按10年計提折舊,則每年按資產原值提取折舊100萬元,借記“生產成本”100萬,貸記“累計折舊”100萬,同時借記“遞延收益”10萬元,貸記“生產成本”10萬元。顯然,此時,采用“凈額法”核算可有效減少核算工作量以及當期報業繳納的企業所得稅,從而獲得稅務籌劃帶來的好處。
在實務中,報業還會遇到與日常經營活動相關,但不能具體區分到相應資產或成本費用的財政補貼收入,如“抗洪搶險報道專項資金”、“新聞評選經費”等,應根據新準則計入“其他收益”科目。其中,對于受益期超過一個會計年度的財政資金,則應計入“遞延收益”科目,按受益期分攤計入相應科目。
若收到的政府補助,與日常經營活動無關,如軍轉干部經費、失業穩崗經費等,則應計入“營業外收入”科目。
三、結束語
新準則明確了企業政府補助的會計核算原則和方法,報業應根據實際業務情況,遵循真實性、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在準則允許的范疇內,綜合考慮自身會計核算需要、稅務籌劃安排等因素,科學合理地選擇具體會計政策,以便真實完整地反映報業財務狀況,從而實現報業更好、更快地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建華.新政府補助準則的亮點及其對企業納稅的影響[J].財會月刊,2017,(34):110-113.
[2]張英.新準則下政府補助的會計核算及涉稅處理[J].金融經濟,2017,(22):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