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文明五千年源遠流長,中華古韻幾千載博大精深。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風文化具有較為強大的教化力量,對每個人的為人處世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現今,成為高校主力軍的“95后”大學生們從小受到家風文化潛移默化地熏陶,個人的脾性品德、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做事風格趨于個性化、多樣化。為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亟須融入家風教育,以其獨特的作用助推思政教育水平,從而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綜合發展。
關鍵詞:家風文化;“95后”大學生;潛移默化;思政教育
家風文化深深扎根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沃土,歷經數千年的歷史沉淀,成為華夏文明之瑰寶。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家庭、家教、家風”的重要性,希望國人重視家庭建設、弘揚傳統家庭美德,形成優良家風。本文正是基于家風文化的重要內涵及獨特作用,探析其對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價值和路徑。
一、家風文化概述
1.家風文化的內涵
“家風”又稱門風,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傳的風尚、生活作風,即一個家庭當中的風氣,是給家中后人樹立的價值準則。
家風文化既是一種歷史與實踐的產物,又是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禮記·大學》中指出君子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便已提到家風的重要性,無論是對于個人思想品性的教化作用,還是對于國家和社會的反哺作用都是極大的。發展至今,家風文化愈來愈凸顯其強大的文化烙印和精神力量。
2.家風文化的特點
第一,歷史繼承性。“家”是每個社會人的原點和歸宿,任何人無法脫離“家”而獨立存在。自古以來,落葉歸根、尋根問祖等傳統文化思想已在中國人心中根深蒂固。如果說血緣關系是一個家族得以延續至今的紐帶,那么家風文化則是一個家族代代相傳的精神財富。經過歷史的發展和歲月的變遷,家風文化依然扎根于中華大地并開枝散葉,得益于其不斷的傳承。
第二,文化多樣性。每個家族或家庭都有其獨特的家風文化,它沒有統一的標準,更無優劣之分。經濟條件、生態環境、生活習慣、文化素養、個性特征等諸多因素的不同,導致世上根本不存在內涵完全相同的家風文化。各具特色的家風文化,正是中華傳統文化絢爛多彩的一種生動體現。
第三,時代創新性。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化,家風文化雖然保持相對的獨立性和穩定性,但其不免會附上時代的印記。因所處時代的特征不同,傳統家風經過不斷的修改和創新,具有其獨特的側重之處,如以孝為先、以勤為本、以忠為基、以德為首、以和為貴等。古為今用,古今轉化,家風文化在新時代被賦予新的內涵,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拓展社會功能和現代意義。
二、家風文化對高校思政教育的價值
1.彰顯文化底蘊,提高實際效果
家風,是建立在中華文化之根上的集體認同,是每個個體成長的精神足印;家風,是一個家族代代相傳沿襲下來的體現家族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風格。自古以來,中國的家風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涵蓋了生活禮儀的培養、家庭關系的處理、道德品質的提倡、個人品格的塑造等諸多方面。這些思想結晶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基礎,對于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和可行性起到關鍵作用。
2.豐富文化資源,營造育人環境
家風文化蘊含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特質,在歷史的進步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結合。家風文化中涌現了近百部家訓文獻,如顏氏家訓、諸葛亮誡子格言等,都蘊含著“愛國”、“友善”、“和諧”等主流價值觀,與新時代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相統一。尊老愛幼、賢妻良母、勤儉持家、家和萬事興等傳統家風文化,體現了中國人的家庭和親情理念。在多元文化激蕩的成長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語境,汲取家風家訓精華作為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
3.優化家庭環境,凈化社會風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會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家庭環境影響每個人的一生,而家長的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理念和價值取向等內部因素,對子女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家風文化是家庭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家風教育會決定一個人的的性格和品行;另一方面,家風教育是良好社會風氣形成的重要渠道。只有家風正,社會風氣才清正。
三、家風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實現路徑
1.更新教育觀念,重視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如果把教育比喻成一顆樹的話,家庭教育是樹根,學校教育是樹干,社會教育是樹冠。學生的家庭教育狀況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而家風文化作為家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一個人從出生懂事以來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
為此,要轉變固有的重視學校教育、弱化家庭教育,重視老師教育,弱化家長教育的片面化教育觀念,將家庭教育作為整個教育事業的基石,發揮其無可替代的作用。時代的發展要求家校緊密配合,家長作為教育者的重要一方,不再是做“甩手掌柜”,將教育全權交由學校和教室。誠然,家長需更新教育觀念,以育人為核心,從子女的全面綜合發展角度充分關注其身心健康的發展。
2.整合教育資源,融入思政課堂
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徑,作為在校大學生的公共必修課程,大一、大二等基礎階段都有相應的思政理論課程教學安排。黨的十八大提出《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明確了重視學生文化傳承和文化素養培育,包括將傳統家風教育融入思政理論課程的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觀教育之中。
首先,要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結合孔子、岳飛等古代先賢、毛澤東、曾國藩等近代偉人、以及現代優秀代表人物的家風故事進行講授,增強課堂的生動性和感染力;其次,要優化課程教學設置,課余時間邀請校內外專家學者或是身邊的感動人物,開展家風文化的主題講座和專題報告,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認知和關注度;再次,鼓勵教師開設有關家風文化的選修課程,在課堂上穿插典型家風示范、好家風傳頌等互動形式,從而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
3.創新教育載體,加強網絡宣傳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飛速發展,以QQ、微信、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成為大學生青睞且為之接受的平臺,因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與時俱進,實施開展家風教育的新媒體策略。
一方面,在日常校園生活中,可以將一些具備感染力、富含教育意義的家風家訓故事,或是身邊形象生動的美德故事,以圖文并茂的官網新聞、生動有趣的微博推文、視頻剪輯的微信推送、直觀形象的海報展板等形式進行傳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認識到好家風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意義,爭做積極向上的當代大學生。
另一方面,開展家風文化系列活動。如征集家風公益性廣告文案、家風征文等,并給予一定的獎勵和榮譽,讓學生群體在參與其中的同時,自主學習優秀家風文化,漸漸地將之內化于心,并把這種正能量不斷地傳遞開來。
4.搭建實踐平臺,構筑聯動機制
首先,可以加強高校與地方結對,創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家庭教育的聯動機制,設立部分鄉鎮(街道、社區、村莊)作為思政理論課教育教學實踐基地,共同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體”。高校為地方提供人才支持,教師授課與學生參與相結合;地方為高校提供培育場所,實地考察與實踐學習相配套。
其次,積極開展相關主題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大學生走進具有代表性的鄉村等地,挖掘好故事,傳承好家風,弘揚正能量。如前往素有“江南第一家”之稱的金華浦江鄭義門,感悟“廉儉孝悌”的優良家風,將其運用于日常學習和生活當中。
再次,宿舍、班級同樣是大學校園生活中的“家”,承接家風文化,開展好家風藝術創作等校園文化活動,深入推進“文明課堂、文明寢室、文明行為”建設,提升師生文明素養,從而構建文明和諧的大學校園。
四、結語
家風文化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對大學生的成長生活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充分認識家風文化的意義及內涵,將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有助于培養大學生德智體美勞素質的綜合發展,從而切實推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02-18(2).
[2]劉春田,馬運軍.習近平文化建設思想初探[J].求實,2015(3).
[3]樊虹.我國傳統家訓蘊意及其現代文化價值[D].石家莊:河北經貿大學,2015.
[4]姚國聯.中國傳統家風家訓教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進作用至探究[J].大學教育,2016(7).
[5]焦科慧.探究家風家訓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內在依據[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1).
[6]白海燕.好家風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5(12).
[7]黃禮峰,王雄杰,王寧寧.家風對高校學生德育的影響和對策[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
[8]徐曼.“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4.
[9]朱蒙玲.好家風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綠色科技,2016(13).
[10]曹雪琴.優良家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研究[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2).
作者簡介:嚴翔宇,男,漢族,1991年8月出生,籍貫:浙江寧海,現就職于杭州師范大學,助教,碩士學位,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