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改革以及教學手段上的完善,最終的目標都是為了讓教學質量實現全面的提升,為社會輸出更多更高質量的人才。近年來社會對高校大學生的技術實力、實踐能力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也是面臨著教學方面的壓力和挑戰。文章主要分析的是高校中建筑結構方面課程教學的一些喲花措施,結合學科的特點,分析建筑結構教學的宗旨以及優化方法,在教學改革以及優化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對高校日后建筑方面的高素質人才培養有所幫助。
關鍵詞:高校建筑結構;課程教學;優化
前言:建筑結構在建筑中是非常關鍵的一個部分,建筑結構方面的課程對建筑專業的高校學生來說,是專業素質不斷強化的主要課程,其中包括受力體系、鋼結構、抗震學等多方面的結合,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結構就是房屋建筑的骨架,是保證房屋一定耐用性以及穩定性的基礎,結構設計則是結合材料以及結構運用中的諸多規律,對視覺空間實施藝術處理以及加工,將當代審美對建筑要求進行本質上的創作,為了適當新時期社會對土建人才的大量需求,高校需要在實踐方面對學生實施強化和培養,建筑結構是土建學習的重中之重,教學手段以及教學內容上的革新已經是刻不容緩。
一、以專業需求為基礎深化教學目標
高校的土建專業最本質的開設宗旨就是培養出在現代管理學院以及土木技術方面素質超高的綜合性人才。那么就要幫助學生對結構施工圖、不同建筑的結構施工特點以及要求等方面的內容進行全面掌握。要幫助學生為未來的工作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1]。同時該課程的開設也是為建筑企業以及工程結構的設計單位培養出專業性更強的技術人才。課改的最終目標就是保證學生對該課程的知識足夠熟悉,并具備更強的判斷能力以及實踐能力。
二、以課程特點為背景優化教學內容
建筑結構方面有著非常多的課程內容,學校在開設該課程之前,可以先開設一些基礎性的課程作為鋪墊。例如高校可以開設構造學、制圖學、材料學等方面的課程,這樣可以讓學生具備更加扎實的基礎知識,可以為后期的課程學習打下基礎。另外就是該課程對學生實踐能力也是有著極高的要求。理論需要用大量實踐進行吸收以及理解[2]。通過動手實踐與工程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對建筑結構方面的內容更加理解,知識的掌握也是更加穩固。
部分學生在入學前沒有接觸過類似的知識,在學習的時候也會遇到更大的阻力,這種情況下由于本身專業的書籍比較少,多數的書籍主要介紹的是混凝土結構以及鋼結構方面的內容,需要對該課程的內容進行突出和優化。可以對理論計算進行弱化,將其中的一些構造措施突出出來,例如讓學生反復認識施工圖紙,幫助學生對施工圖有更強的讀圖能力。這也是工程建設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對實踐能力的強化[3]。由于學生本身是沒參與過施工工作的,對建筑結構方面也是缺乏足夠的了解,在讀圖的時候會遇到諸多的難度以及晦澀內容,這種情況下強行記憶是難以保證對知識靈活運用的,在課程設計中一定要對構造方面的內容進行強調。
三、以高校特色為依據開展教學手段
(一)豐富教學手段
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有助于學生產生更加濃厚的學習興趣,對學習效果進行鞏固。這樣在基本概念以及設計方法等方面的講解,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以及忘了資源,用直觀的方式幫助學生建立起三維圖形,讓學生更加輕松地掌握這些課程內容。這樣的方式更加動靜結合,讓學生對這些知識的關鍵點掌握更加全面,同時涉及到結構荷載的官邸以及房屋構造等方面的復雜內容時,教師可以要用多媒體動態畫面的方式,將實際過程進行直觀描繪,配合一些現場的參觀以及實踐操作,讓學生具備更強的形象思維,讓教學效果進一步得到優化。另外就是有關屋蓋、樓梯等方面的內容都是要與實物配合的,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一些現場進行參觀,這樣的方式要遠比板書教學更加讓人印象深刻。
(二)將模型引入課堂
模型教學是當下高校中十分常見的一種教學手段,就是通過制作相關的課程模型,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效果以及知識水平。這種手段也是順應了當下社會需要學生具備更強實踐能力的一種要求。具體的過程就是教師會介紹課程中涉及到的一些工程案例,對建筑物的實際構造以及各方面的參數進行分析,并指導學生對這些建筑模型進行制作。這樣的方法主要優勢就是學生在制作模型的時候,也是對建筑構造的加強理解,不斷實現對理論的鞏固,同時也是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相當于整體能力上的提升,實踐能力是當下高校學生急需提升的一種素質,也是在社會上各企業和單位非常關注的一項能力,決定著學生未來在崗位上的適應力。用模型的方式也是將一些抽象的問題變得直觀和具體,讓教學效果變得更加顯著。
(三)強化課外實踐
以往教學中教師才是核心,但是建筑結構的特點就是實踐性以及技術性非常強,由于學生并不能接觸到真正的工程實踐,對學習到的理論以及在工程中的實際運用并不了解,動手操作方面也是有待強化。因此要想讓課程教學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學校一定要加強課外的實踐,帶領學生真正走進施工現場,為學生安排一些封閉實習的機會,這樣讓學生對建筑工程更加了解,對建筑結構也是在各方面感官上認知更加清晰,很多理論掌握會更加扎實,最關鍵是實踐能力,在施工現場的實習直接鍛煉的就是學生的實踐能力,可以讓學生在自身的知識庫中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轉化。
四、課程教學優化的執行方法
以上的課程改革以及優化都是需要考核標準進行約束的,從課程實際情況上看,該課程涉及到大量的公式以及內容,要想完全記憶,對學生是非常有挑戰性的,以往考核相當于加重了學生的實際學習負擔。在考核上需要尋找到全新的思路,例如可以將考核分成筆試以及實踐兩個部分,其中分別占據一定過得比例。考核方式的改變會將應試思想的負面影響有效緩解。以往學生參與學校的考核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學習而學習,為了考試而學習,說到底是考核方式上的問題,在考核中加入有關實踐方面的內容,對學生的創新思維進行激發,這樣可以讓課堂改革的效果得到更好地凸顯,也是能夠讓教學目標順利實現,讓教學效果變得更加理想。
結論:總之,建筑結構是綜合性非常強的學科,為了讓實踐性的人才順利培養出來,高校需要在課程改革方面加強研究以及實踐,注重學生在實踐方面的鍛煉以及提升,對課程內容、授課方式以及考核方式進行深入改革,用更加新穎的形式激發起學生的興趣,提升課程教學的效果以及效率,助力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祝百茹,金佳旭,楊逾等.基于“項目驅動與主動探索”課程教學模式構建研究——以《地下建筑結構》課程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8(04):183-184.
[2]向秀佳,張美佳,楊繼鵬等.高職院校建筑結構課程教學改革與研究——以昆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8,5(03):52-53.
[3]梅清,孫維,鄧貴峰.高等職業院校專業課程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應用——以“建筑平法結構識圖”為例[J].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29(03):86-88.
作者簡介:毛國千子(1994.12.09),女,漢,山東淄博人,青島工學院 建筑工程學院工程管理專業,主要研究方向為工程管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