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成志 夏乙
摘要: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是一個實踐性要求很強的應用型學科,它不僅要求專業課程設置合理,還要注重實踐教學,而集會計專業實訓、實習和實踐為一體的現代學徒制會計服務中心就是走校企合作之路,創產教融合之先舉。本文先對當前高職會計專業在實訓、實習和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明確建立會計服務中心的目標,最后給出具體的實施措施。
關鍵詞:高職會計專業實訓;實習和實踐為一體的教學模式措施
一、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在實訓、實習和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高職教育,并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發展道路”的辦學方針。各高職業院校在貫徹這一建設思想時雖取得一定成果,但于此同時,也面臨如資金不足導致實訓基地存在先天不足、軟硬件不配套使得購入的實訓軟件的使用受到限制、缺乏實際應用性強的實踐性教材、實訓基地開放程度不高以及實訓師資短缺等問題,使得很多高職院校實訓、實習和實踐沒有結合社會實際需要來進行有效運行和管理,現就會計專業為例,在實訓、實習和實踐教學中常存在以下問題:首先,實訓課程與現代企業的實際情況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將教學真正的融合于現代企業的核算和管理中去。其次,學生的實習與實踐階段往往都是將他們派遣到企業相應部門去實習,說的實際點就是幫他們打雜,學生在企業呆上幾個月根本無法滲入到企業的實際會計核算工作環境中去。最后,另外企業性質是以營利為中心,無法輻射到學校的教學過程中來。他們能做到最大限度的就是接收學校的委托,讓少部分學生免費到企業來實習。
二、建立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會計服務中心的目標
基于以上實際情況和存在的問題,高職院校可以建立一種新型的集實訓、實習和實踐為一體并將產學研緊密相結合的“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會計服務中心”。它是在積極探索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模式上,由學校提供場地和管理,企業提供資源、技術和師資的支持,以企業的運作模式來組織生產和運營。它把校外頂崗實習和校內生產性實訓進行有機結合,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將理論和實踐進行無縫對接,完全能達到以教師為中心的教中做、以學生為中心的學中做和以工作為中心的做中學,真正的實現了三維一體化教學模式----教中做、做中學和學中做。通過該模式的探究,在“校企合作創新機制”上還會有新的突破,最終實現共建基地、共享資源、共同育人、雙方共贏的戰略部署,具體來講可以實現以下目標:
(一)真正提高了學生的技能水平。目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育大多還是停留在一些理論研究層面,沒有把職場學習能力的培養引入實踐技能訓練的策略中,沒有認識到職場學習能力對實踐技能的深化提升作用;也沒有研究職場心理態勢在實踐技能訓練中的重要性,這就使得研究停留在一個較淺的層次上。要想使研究更進一步,就必須全面研究實踐技能訓練策略,把對職場學習能力的研究、職場心理狀態的關注納入實踐能力訓練策略研究中,從而形成一個完善的實踐技能訓練系統。
(二)徹底彌補了實踐教學的不足。學生在會計服務中心中學習和工作,改變以往的會計實踐資料在學生能力培養中單項性,將學生各方面能力訓練與企業連續期間的會計核算資料進行有機的融合,從而達到以創業教學為導向,從而突破以往的純理論教育困境,通過學校、企業的深度合作與教師、師傅的聯合傳授,使學生在企業的會計核算中學習會計的賬理知識,從而達到“做中學”的目標;將企業的實際需求融合到教學實踐中去,從而真正的到達了“學中做”的目標。
(三)全方位的提升高職學院的競爭力。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在規格、水平、質量等方面與社會的需求還存在很大差距,必然影響到高職學院的招生規模和生源質量,繼而影響到高職學院自身的生存發展。通過探索現代學徒制會計服務中心在教學和服務當中的運行模式,實現實踐教學中的內容設置、組織形式、角色轉化等作用,同時也在與企業的合作和服務過程中建立有效的誠信機制。這樣不僅贏得高等職業學校的良好口碑,還真正提升了高職學院的競爭實力。
三、高職院校建立現代學徒制會計服務中心的具體實施措施
(一)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在“中國制造2025”全面推進的進程中,在“互聯網+”大背景下,高職院校應全面采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將新的信息技術整合到會計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不斷地發掘和學習。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重視情景化和信息化的結合,依據服務中心的特點強化創新創業教育。
(二)大力開發校企共建的特色實用課程。學校組織教學過程、確定教學標準和課程知識、選用教學模塊等,企業也深度參與及配合,服務中心的根本在于雙向轉化學習過程和工作過程,這與優化課程系統有著直接聯系,把提高學生的崗位能力作為核心定位會計專業針對的崗位群,并與企業實際接軌,以實現人才培養的無縫對接。
(三)全面建設“雙師型”教師團隊。按照會計業務流程設計教學內容,以及產教相融、工學結合、就業導向的教學模式,對專業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專業教師需要真正具備“雙師”素質,不但要掌握會計專業理論知識,了解職業資格的考試動態,還要有較強的專業實踐技能,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要壯大“雙師型”教師團隊,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實訓教師隊伍培養模式,有計劃地安排專職教師頂崗實踐,也可引進企事業單位擁有豐富工作經驗的財務人員,建立名副其實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四)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質量評價體系。目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主要通過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考核學生學習水平,理論課程通常由老師根據卷面成績和平時成績,以百分制的形式給出評價結果;實踐課程則由老師根據課堂考勤和上交的實習資料,分為優、良、及格和不及格四等。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由于受課時、設備等因素影響,學習成績并不能反映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因此,對于學生學習質量的評價更應該關注學習過程,提高實際動手的效率,故需聘請行業專家到中心就具體實務進行指導,以更好地完善就業導向的學習質量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曹艷平,段慧蘭.高職會計理實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探析[J].職業教育,2015(9).
[2]李建藝.會計一體化教學的淺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3(5)
[3]陶成志.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新模式研究[J].重慶與世界,2012(12)
[4]李雄杰.職業教育理實一體化課程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5]翟金花.對高職會計教育中會計實驗教學的思考[J].會計之友:上旬刊,2008,(6)
[6]蔣葵.關于會計實踐教學的探討[J].西南科技大學高教研究,2007,(1)
[7]王祖山.會計專業集中畢業實習模式探討[J].財會通訊:綜合版,2006,(10)
作者簡介:
陶成志(1975—),男,安徽安慶人,重慶航天職業技術學院專職教師,副教授,高級經濟師、會計師,注冊管理咨詢師。重慶大學在職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財務管理和工程項目管理。
夏乙(1984—),女,四川廣安人,重慶航天職業技術學院老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計算機圖形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一般課題“對高職會計專業實訓、實習和實踐為一體的教學改革的研究——以高校現代學徒制會計服務中心為例”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6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