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麗萍
摘要: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勞動力大量涌入城市,農村留守兒童日益增多。如何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教育和引導已經變成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本文試從分析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問題出發,并找出相應的對策,以便使農村留守兒童身心健康快樂地發展。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現狀;教育
一、引言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后,伴隨著我們國家現代化程度的演變,大多數農村的務工人員開始走入城市。相當一部分農民工進入城市后尋找發展的契機時,會將子女遺留著在戶籍所在區,使他們繼續在原戶籍地上學,因此便出現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并且,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非常大,而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的逐步遞增以及各種各樣健康問題的逐步浮現,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逐步變為我們國家全新的衛生問題,受到各界人士及專家的普遍關注。
農村留守兒童目前正處于心理健康成長的發育時期,長時間沒有父母的陪護、關愛與教育,再加上撫養人普遍文化素質不高,教導方式不對,管護不當,兒童的思想要求無法滿足。學校的教育對于學生心理健康狀態方面重視力度又不夠,很容易便會導致農村留守兒童自卑、孤僻、壓抑、敏感、自閉、沒有安全感、消極不樂觀等心理問題。但同時也有一部分研究成果證明,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最開始的時候心理健康差異并不是十分明顯。青少年是未來國家發展最重要的支撐和支柱,留守兒童隨著社會發展已經逐步成為一個龐大的群體,其心理的健康與否直接關涉到青少年的整體心理素質。所以,應該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綜合性分析。
二、影響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因素
(一)親情缺失
因為農村留守兒童的至親背離家鄉,不能長時間同孩子見面,忙于工作又很少溝通,方式還單一,這便導致了農村留守兒童無法在完整家庭成員都在的情況下成長、得到家長的保護與關愛。由此便知農村留守兒童的家長與孩子交流越加匱乏,電話或許成為他們唯一的交流方式。而很多父母為節省話費,每次通話都是寥寥幾句,話題也大多是孩子的學習成績好壞,沒有深層次的感情互動,很容易使他們在交流中產生隔閡。很容易會讓部分兒童頓感自己被遺棄、被冷落,從而在性格上無法完善和健康。
(二)監護缺位
撫養人的教導方式會直接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產生一定的影響:親代教育匱乏,讓留守兒童沒有依靠感,極易焦慮;隔代教育很明顯會導致無法有效的交流思想和溝通生活,很多的隔代撫養人極易對孩子過分縱容和寵溺,很容易使農村留守兒童產生自私、任性、蠻橫和固執的性格;而由親朋好友作為代理監護人會因為孩子不是自己的而不能放心大膽的去管教,對留守兒童無法進行合理的約束,而留守兒童在親友家成長也很難放松和適應,很容易感覺自己是寄人籬下,表現出脆弱、敏感和膽小等特點;而獨居的農村留守兒童還處于未成年就必須自己去約束和照顧自己,他們自身缺乏自我約束、自我保護的觀念和能力,經常會感覺孤獨受挫,內心極度脆弱,極易產生自卑和苦悶的心理問題,甚至自我封閉,自暴自棄。
(三)教育失當
農村的大部分小學受應試教育的左右,某些教師只追求升學率,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而忽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時,受教學觀念、入學條件與師資力量的影響,農村中小學幾乎沒有開設什么心理健康課程,沒有計劃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心理與生理的健康引導,進而使他們的行為大相徑庭。
(四)不良風氣
社會中極易出現很多的不良風氣,比如拜金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等日漸腐蝕著農村留守兒童的心靈;農村的游戲廳和網吧日益健全,未成年留守兒童缺乏大人的看護和監管,閱歷太淺,沒有很強的社會分析判斷能力,自律性差,經受不住外界的誘惑。他們在這個花花世界中很容易茫然不知所措,而很多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對孩子沉溺網吧,迷戀游戲廳的行為不加以約束,對他們人格和健康的發展都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三、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促進對策
(一)提高農村留守兒童的智力發展和認知水平
農村大量的原始自然資源和天然的農作物,可以成為農村留守兒童認識周邊環境的媒介。他們的家長可以讓他們從小在這種環境中得到熏陶,通過看、望、聞、聽等手段了解和認識各種資源和材料,指引孩子通過觀察、分析、綜合、催對比等方式,動手、動腦、洞口,讓他們的感官處于積極生動的狀態,豐富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致使他們潛能的進一步發掘。
(二)有利于促進農村留守兒童良好個性的發展
健全的性格是兒童可持續進步的根本。所以,從上學前就重視農村留守兒童健全人格的進步,可以保證他們性格的全面發展。一方面留守兒童創設了美好安全的認識環境,在交流中讓家長和孩子們依偎在一起,讓留守兒童在家長的關愛和保護下愉悅的成長,在某種溫馨的氣氛中感受快樂,讓他們內心產生足夠的安全感,在親情的呵護下慢慢長大;另一方面尊重他們的人格,它的重點在于家長和孩子在情感的溝通中進行互動,一起探討某些科學問題,農村留守兒童從頻繁的互動和平等的交流中感受到來自家長的理解、關愛與信任,有助于留守兒童精神的愉快,并有利于發展其樂融融的和諧親子關系,對農村留守兒童健康人格的發展起著積極的作用。
(三)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和人際關系
一起進行閱讀體驗活動,加強了彼此的溝通,讓他們有更多的共同話題,消除了彼此由于交流過少而產生的隔膜,加強了家長與留守兒童的穩固關系,增進了彼此的了解與信任。通過彼此關愛,互動分享,逐步解除了留守兒童的孤僻感,學會了人與人之間應如何相處,加強了人際溝通能力,有利于留守兒童與他人建立穩固和諧的人際關系。
四、總結
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創設農村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是新情形下出現的新的難題,也是教育的責任所在,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與努力。為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和條件,提高他們的心理素養,幫助他們健康成長,將農村建設為他們理想的精神樂園。
參考文獻:
[1]趙紅,羅建國,李作為,等. 農村"留守兒童"個性及自我意識狀況的對照研究.中國健康心理雜志,2016,14(6): 633-635.
[2]張建育,賀小華.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與人格特征關系. 中國公共衛生,2017,24(8): 932-933.
本文是2017年度全國少先隊研究課題《鄉村少年宮助力特殊兒童健康快樂成長的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項目號:2017LX93。